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隋唐史
  • 岑仲勉
  • 1307字
  • 2021-06-02 16:10:23

第三節
國防設備之概況

斯大林曾指出抵御外敵之國防,需要具有能力之中央集權國家而后能成立,同時國防之利益,亦是創造及加速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的條件,但在任何程度上并未排除經濟的因素。(參葛烈柯夫等《斯大林和歷史科學》譯本四〇頁)我國經濟,至隋初而漸臻鞏固,突厥日逼,國防建設遂為迫切之要求。

擔負國防任務者為軍政上之總管區域,與前節所言行政區域組織不同。隋制,刺史可以兼理武事,謂之總管刺史加使持節[1],從軍事方面言,可兼轄數州至十余州,但州數多少,似隨時隨人而不同,亦分上、中、下三等,今其等級已失考。嘗設之數,約達五十,洎開皇中葉,六合統一,內地者漸次撤廢,仁壽之末,約有三十六,今列為簡表如次:

(續表)

總計西北及北占八府,所以御突厥也。東北占七府,半以御突厥,半以御契丹也。利、荊、襄、信、益、汶、潭、豫凡八府,所以拱衛畿輔,扼守江源也。東南方面,東起揚、廬、壽,迄于越、杭,西自洪、循,達乎廣、桂,則皆南方形勝,設險守國之地也。其余疊州以防退渾(即吐谷渾),南寧以臨爨蠻,仁壽中猶增遂、瀘二府者,維時蜀僚反叛,有事鎮遏,皆以備西邊及西南民族也。隋代國防,于是可略見一斑矣。

當日威脅最大之外族,莫如突厥,抵抗突厥之國防設備,又莫要于長城,茲再撮錄齊、隋兩朝筑長城各役于后:

北齊文宣天保三年(五五二)十月,起長城,自黃櫨嶺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2]

天保六年(五五五),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筑長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3]。

天保七年(五五六),先是自西河總秦戍筑長城,東至于海,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

天保八年(五五七),于長城內筑重城,自庫洛拔而東,至于塢紇戍,凡四百余里。

武成河清二年(五六三),突厥二十萬眾毀長城,寇恒州。

隋文開皇元年(五八一)四月,發稽胡修筑長城,二旬而罷。

《隋書》六〇《崔仲方傳》:“令發丁三萬,于朔方靈武筑長城,東至黃河,西距綏州(大約指今之榆林)[4],南至勃出嶺,綿亙七百里。明年,上復令仲方發丁十五萬,于朔方以東緣邊險要,筑數十城以遏胡寇。”大約即開皇元、二年事(《通鑒》附在五年末)。

開皇六年(五八六)二月,發丁男十一萬修筑長城,二旬而罷[5]。

開皇七年(五八七)二月,發丁男十萬余修筑長城,二旬而罷。

隋煬大業三年(六〇七)七月,發丁男百余萬筑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二旬而罷。

大業四年(六〇八)七月,發丁男二十余萬筑長城,自榆林谷而東。

大業元年四月,廢諸州總管府,集兵權于中央,此舉于隋之速亡,未嘗無多少影響。

[1] 《漢書》一上注:“節以毛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節,因以為名,將命者持之以為信?!?/p>

[2] 《通鑒注》:“此長城蓋起于唐石州,北抵武州之境?!缙剑洱R紀》作社子。按《斛律金傳》,黃櫨嶺在烏突戍東。”

[3] 《通鑒》紹泰元年注:“幽州夏口蓋即居庸下口也,幽州軍都縣西北有居庸關,濕馀水出上谷沮陽縣之東,南流出關,謂之夏口,夏當作下。”

[4] 王國良謂“東”“西”二字誤易,但下文大業三年亦作“西距榆林,東至紫河”,紫河在平魯縣。

[5] 《元和郡縣志》一四合河縣(今興縣西北),“隋長城起縣北四十里,東經幽州,延袤千余里,開皇十(按此字衍文)六年因古跡修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安市| 南和县| 中山市| 尖扎县| 南和县| 石嘴山市| 县级市| 和顺县| 桃源县| 两当县| 浮山县| 宝坻区| 五家渠市| 宁南县| 常州市| 资兴市| 津市市| 景德镇市| 临武县| 泌阳县| 龙泉市| 湘潭市| 陆河县| 重庆市| 抚宁县| 丰镇市| 徐州市| 明光市| 五河县| 平度市| 敦煌市| 富裕县| 昌图县| 梁河县| 儋州市| 望谟县| 资中县| 体育| 林周县| 滁州市|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