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為往往是被思想所控制的,在人的思考神經當中,思考的內容固定且又散亂,而這兩種不同形態則是人心思本質與外物驅使思想的投影,這是客觀存在,且遵循萬物循環道理的。
循環是分物質與精神的,而循環道理的本質特點便是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必然性的,且一件事情中的導火線便是一個人的心思本質,而在后來無限進行的時間之中,同一件事再一次發生又受到一個人對于外物驅使思想的忍受能力大小的控制,這種驅向性的思想,很大程度受到人性的欲望的影響,所以想要改變這種循環的必然性是極其困難的。
在一個相對較壞的事情當中,一個人的外物驅使思想會顯得愈加波動些,如若仔細分析,一個壞事情是存在矛盾點的,而矛盾點的產生便來自于兩個物體的對立性與不融洽,這個物體可指人指物,而事物相對容易解釋些,其矛盾性的本質便來自于兩個實質的物質的不融洽與對立性,比如白細胞與病毒,他們之間的對立同樣也要遵循循環道理的影響,而相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則會顯得復雜隨機一些,人之間的矛盾過于活性,當兩個人思想存在本質差別,也必然確定了矛盾的產生,而矛盾發生之后的人是不理性且受外物驅使思想影響最大程度的時候,而這也往往決定一個事情的好壞走向,所以我們必須認清一點,人的外向驅使思想是基立于心思本質的,是大致以心思本質延伸而來的,而除了心思本質影響外物驅使思想以外,還受到人性的欲望的影響,所以,往往想要解決一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需要了解對方的心思本質以及需求欲望,在這之中,也需要安撫對方心理不然會使欲望一類的精神物質去觸及了人的外物驅使思想,從而導致混亂,而小矛盾中的雙方對立性的強度不大,甚至不值得一提,而相對于那種嚴重的矛盾,這其中觸及到的層面就會達到心思本質之中了,而相對于解決這類矛盾的方法就很難了。
大致方法為兩種:
1.改變對方的心思本質(這種方法相對較難)
2.在矛盾雙方中,其中一個人甘拜下風,主動壓制自己的思想去行為傾向于對方的心思本質,達到對方的欲望。(這其中主動甘拜下風的人不會改變自己的心思本質,主要是忍讓,順從)
不過相對于第二種方法,這其中的后患就會很多了,如若解析,即:被動的人欲望與心思本質收獲到了愉悅與滿足,而相對于主動的人,心理便會失落和難受些,在萬物循環道理的影響下,因為雙方的心思本質都未改改變,當下一次這類矛盾的導火線再一次出現的時候,便會再次撞擊主動的人心理,而被動的人便會再一次收獲愉悅與滿足,當矛盾導火線無限次的循環發生以后,主動的人的忍讓心理則會達到一個臨界點,隨時可能爆炸,而對于被動的人來說,當心思本質收獲的愉悅與滿足達到了另一個極端,這其中的影響可能就會直接導致一場大的傷害。而到最后,主動的人沒有自信,心思衰透,而相對于被動的人了則完全肯定了自己,固執且封閉了。
這便是循環道理在壞事上的嚴重弊端以及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