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蠶秋語
- 張恩國
- 763字
- 2021-06-04 19:50:03
中學時代
自1958年至1963年,因家貧父病,在初二和高二期間我曾兩度輟學。我的中學時代是在求生與求學的艱難選擇中度過的。
寒 假
泥舍青燈臥榻涼,
無聲皓月照寒窗。
夜讀吳越春秋史,
白日拾柴換米糧 白日拾柴換米糧 中學時代,因遭遇三年困難時期,家中人口多,口糧標準低,生活困難。寒假期間我白天拾柴到城里賣錢,用賣柴的錢購買不要糧票的煎餅、豆渣等補貼口糧的不足,晚上在燈下看書學習。 。
(作于1962年2月14日)
讀書心得
勤勞簡樸人生本,
努力學習智慧深。
勾踐不經嘗膽苦,
何來越甲把吳吞?
(作于1963年2月18日)
清平樂·校辦農場
營口市高中在三年困難期間,在遼河北岸開荒種地辦農場,師生輪流到農場參加勞動,經受思想和勞動鍛煉的同時,收獲糧食補貼師生口糧不足。
遼河北岸,
墾稻田一片,
勞動師生輪流換,
旨在學習實踐。
插秧、除草、收藏,
春寒、夏熱、秋涼,
經歷千辛萬苦,
更惜粒米之糧。
(作于1963年7月4日)
雨 夜
雷聲,
駕馭著烏云 轟鳴
把我從夢中驚醒。
閃電,
像無情的利劍 刺向
我迷蒙的眼睛。
狂風,
像兇狠的暴徒 擊打
我無辜的窗欞。
暴雨,
緊隨著狂風 趁勢
不斷地向漏室噴涌。
陽光,
為什么總在風雨之后?
黎明,
為什么必須經歷黑夜和寒冷?
年輕人啊,
你將如何迎接,
太陽的溫暖和光明?
(作于1963 年7月18日)
奔跑者 奔跑者 我的父親是營口市遼河岸邊的漁民。我讀高二時,父親因病不能出海捕魚,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我是家中長子,是繼續求學還是退學就業?一時處于迷茫之中。
夜幕下,
連綿的細雨,依然
唰唰地作響。
池塘邊,
稀疏的蛙鳴,傳來
幾許孤獨的憂傷。
荒野中,
泥濘的小路,有人
在不停地奔跑,不知道
尋求何物,
奔向何方。
奔跑者,
雨水和汗水,沿著
發際向臉龐流淌。
黑暗與坎坷,將他
無情地摔倒在前行的路上……
站起來,抹去
臉上的泥巴。
抬起頭,努力
辨別前進的方向。
看遠方,似乎
有些許微光。
前進,為了
心中的夢想和希望。
(作于196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