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訓(xùn)齋語全鑒
- (清)張英著 劉超評注
- 1622字
- 2021-06-21 17:47:47
有清福者 佐以讀書
【原文】
【注釋】
[1]拂意:不合心意,不如意。
[2]高、孝:指北宋高宗、孝宗。
[3]潮惠:潮州、惠州,皆屬今之廣東省。
[4]蘇過:蘇軾第三子。蘇軾仕途中屢遭貶謫,蘇過一直陪侍左右。
[5]跣(xiǎn)足:赤腳。跣:光著腳,不穿鞋襪。
[6]白香山:即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7]無嗣:沒有后代子孫。白居易五十八歲得子名崔兒,未滿三歲即夭折。
[8]陸放翁:即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愛國詩人。
[9]忍饑:挨餓。陸游晚年隱居,生活貧困。
[10]渙(huàn)然冰釋:完全消解。
【譯文】
【品評】
“掃地焚香,清福已具”,偷得浮生半日閑之謂也,且閑暇時光能“佐以讀書”,是有福者,故曰:讀書人是幸福人。古人深以為是,張英深以為然,并且明確點醒不讀書之人的不幸福。這些人往往以為世間不如意之事都被自己獨遭,世人都比自己幸運,深陷痛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答案顯而易見:不讀書。張英同時舉了蘇軾、白居易、陸游三個人的生平遭遇為例做鋪墊。
蘇軾才華橫溢,少年得志,無奈官運不通,仕途坎坷,屢遭貶謫。“魂飛湯火命如雞”是他在牢獄中的精神自白,“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是他在海南島的生活寫照,但晚年的蘇軾卻仍作詩淡然笑道:“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詩人,聲動朝野,卻一直無嗣。古訓(xùn)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之說,“常憂到老都無子”一直是白居易內(nèi)心的隱痛。五十八歲時,白居易喜得一子,三年后卻不幸夭折。老年喪子對詩人的打擊可想而知,但白居易依然樂天知命。
陸游,被梁啟超稱為“亙古男兒一放翁”之人。晚年生活貧困凄涼,“忍疾臥空山,著書十萬言”,食不果腹卻仍然關(guān)心著社稷蒼生。
觀此三人,名不可謂不大,才不可謂不高,遭際不可謂不悲慘,但他們依然活得頂天立地,浩氣長存,流傳千古。
而不讀書之人卻無法體驗和享有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只能在狹小的天地里怨天尤人,自艾自憐。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最不幸的人,是上帝的棄兒,又何談坦然和超越。相反,讀書人卻能夠尚友古人,歷覽先賢而從游,受其熏陶,久而久之,境界既高,胸襟既廣,乃能“一蓑煙雨任平生”,才會有“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的修養(yǎng),才會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故曰:讀書人是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