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拿保健護兒郎
- 王雪峰
- 13字
- 2021-06-03 15:11:08
五、小兒保健推拿的常用穴位
(一)頭面部穴位
1.天門
[位置] 兩眉中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
[操作] 以兩拇指自下而上(從眉心至前發際)交替直推,稱開天門。
[次數] 30~50次。
[功用] 疏風解表,開竅醒神,鎮靜安神。
[主治] 感冒、發熱、頭痛、煩躁不寧、驚惕不安等。
[應用] 若用于外感發熱、頭痛等癥,多配合推坎宮、推揉太陽、揉耳后高骨等;若用于煩躁不寧或驚惕不安等癥,多配合清肝經、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節、揉百會等。

圖26 頭部正面穴位
2.坎宮
[位置] 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
[操作] 以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并以其余四指放于頭部兩側以固定之,稱推坎宮,亦稱分(頭)陰陽。
[次數] 30~50次。
[功用] 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
[主治] 感冒、發熱、頭痛、目赤痛、煩躁不安、驚風等。
[應用] 若用于外感發熱、頭痛,多與開天門、推揉太陽、揉耳后高骨合用,此為治外感四大常用手法。若用于治療目赤痛,多與清肝經、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配合應用。臨床上該穴還可運用掐法或點刺放血,以增強療效。
3.太陽
[位置] 眉梢后凹陷處(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寸凹陷處)。
[操作] 以兩拇指橈側自前向后直推,稱推太陽;或用中指指端揉之,稱揉太陽或運太陽(向眼睛方向揉為補,向耳方向揉為瀉)。
[次數] 30~50次。
[功用] 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
[主治] 感冒、發熱、頭痛、目赤痛、口眼歪斜等。
[應用] 主要用于外感表證。推太陽主要用于外感發熱,若外感表實證兼有頭痛者,用瀉法,若外感表虛證或內傷頭痛則用補法。
4.山根
[位置] 兩目內眥連線的中點,鼻根低洼處。
[操作] 以拇指指甲掐之,稱掐山根。
[次數] 3~5次。
[功用] 開竅醒神。
[主治] 驚風、昏迷、抽搐等。
[應用] 常用于驚風、昏迷、抽搐等癥的急救,多與掐人中、掐老龍等合用。山根還是小兒望診部位之一,山根色青為驚為痛,色藍為喘為咳,如見山根處青筋顯露為脾胃虛寒或驚風。
5.人中
[位置] 人中溝正中線上1/3與下2/3交界處。
[操作] 以拇指掐,稱掐人中。
[次數] 5次或醒后即止。
[功用] 醒神開竅。
[主治] 驚風、昏厥、抽搐、唇動。
[應用] 主要用于急救,對于人事不省,窒息,驚厥或抽搐,多與掐十宣、掐老龍等合用。
6.迎香
[位置] 鼻翼旁開0.5寸,鼻唇溝中。
[操作] 用食、中二指按揉稱揉迎香。
[次數] 20~30次。
[功用] 宣肺氣,通鼻竅。
[主治] 鼻塞、鼻衄、鼻流清涕、口眼歪斜。
[應用] 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暢,多與清肺經、拿風池等合用。
7.囟門
[位置] 前發際正中之上2寸,百會前骨陷中。
[操作] 兩手扶小兒頭側,兩拇指自前發際向該穴交替推之(囟門未閉合時,僅推至該穴邊緣),稱推囟門;或用掌心摩本穴,稱摩囟門。
[次數] 推50~100次,摩3~5分鐘。
[功用] 鎮驚安神,醒腦通竅。
[主治] 頭痛、驚風、鼻塞等。
[應用] 正常情況下,小兒前囟在生后12~18個月閉合,故臨床手法操作時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壓。摩囟門常用于小兒保健。
8.百會
[位置] 兩耳尖連線與頭頂正中線的交點處;或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
[操作] 拇指按或揉,稱按百會或揉百會。
[次數] 按30~50次;揉100~200次。
[功用] 安神鎮驚,升陽舉陷。
[主治] 頭痛、驚風、目眩、驚癇、脫肛、遺尿等。
[應用] 用于治療驚風,驚癇,煩躁等癥,多與清肝經、清心經、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脫肛,遺尿等癥,常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等合用。
9.橋弓
[位置] 頸部兩側沿胸鎖乳突肌成一直線。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環三指揉,或用拇、食兩指提拿。
[次數] 揉50~100次;提拿3~5次。
[功用] 舒筋活血,解痙止痛。
[主治] 小兒肌性斜頸、項強等。
[應用] 本穴為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的主要穴位,常與按揉乳突等相配合;治療項強,常與拿風池、拿肩井等相配合。
10.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入發際,乳突后緣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端揉之,稱揉耳后高骨。
[次數] 30~50次。
[功用] 疏風解表,除煩安神。
[主治] 感冒、頭痛、神昏煩躁等。
[應用] 治療感冒頭痛、神昏煩躁等癥,常與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

圖27 頭部背面穴位
11.風池
[位置] 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平后發際上0.5寸處的凹陷處。
[操作] 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或用拿法。
[次數] 5~10次。
[功用] 發汗解表,祛風散寒。
[主治] 感冒頭痛、發熱、目眩、頸項疼痛。
[應用] 拿風池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本法對于發汗效果顯著,往往立現汗出,若再配合推攢竹、掐揉二扇門等,發汗解表之力更強。多用于感冒頭痛、發熱無汗或項背強痛等癥。
12.天柱骨
[位置] 頸后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指指腹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骨;或用刮法自上向下刮,稱刮天柱骨。
[次數] 推100~300次,刮至皮下輕度瘀血即可。
[功用] 降逆止嘔,祛風散寒。
[主治] 惡心、嘔吐、外感發熱等。
[應用] 治療嘔惡多與橫紋推向板門、揉中脘等合用;治療外感發熱、頸項強痛等癥多與拿風池、掐揉二扇門等同用;用刮法多以湯匙邊蘸姜汁自上向下刮至皮下輕度瘀血,可治暑熱發痧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