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量兇猛(《商界》2019年第4期)
- 《商界》雜志社
- 816字
- 2021-05-27 12:17:06
卷首語
舉火把的人
“三流企業做制度,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文化”。企業文化有用嗎?這是我們最近常常思考的問題。
某種程度上它是有用的。比如企業初創階段,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機制,靠的就是老板個人英雄主義,他對市場的洞察力和對執行強勢的推動力。這時候企業文化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凝聚人心。
但是當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僅靠老板這一個火車頭還能帶動嗎?它會出現很多悖論:第一,火車要想跑得快,老板必須強勢,然而老板很強勢,企業里的每個員工都會知道自己的最優策略是討好老板,努力工作反而成了其次;第二,火車頭方向是單一的,這在工業時代行得通,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越來越多樣,這意味著市場瞬息萬變,兩者是不匹配的。憑借已經形成的競爭壁壘、行業地位,企業或許能一時生存得不錯,但又能持續多久?
于是很多企業家將希望寄托在“企業文化”上,號召善意文化、大愛文化、狼性文化……不過,如果他們真正去觀察那些把“文化”做成常態的標桿企業,會發現都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匹配。華為著名的“以奮斗者為本”,是因為它搭建起一個強大的“利益共同體”。
換句話說,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不到位,沒有機制設計托底,再好的企業文化到最后都是一地雞毛。講得再直白一點,一個公司給誰發錢,給誰扣錢,提升誰解雇誰,這就是企業價值觀和企業文化。
慶幸的是,趟過各種“管理坑”“文化坑”之后,很多企業家都在努力嘗試打開自己的分享機制,讓每個員工都可以爆發出創新的動力,讓每個員工都可以成為企業的火車頭。
有一位企業家告訴我們,以前他認為所謂領導力,就是老板要成為在迷霧中舉火把的那個人,再累再痛苦都要舉著,但最近兩年他最大的感悟是,“我不但要舉火把,我還要點亮一堆人的火把,花10年也好20年也好,真正地去打開很多人的想象力”。
這才是屬于未來的企業,這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我們想告訴那些依然在困頓中的企業家們,即使這是一條表面看起來孤單的路,走上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同路人。我們未來見。
- 十大全球CEO親授 企業高速成長的關鍵戰略(《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雪球???88期:看穿十大行業,給聰明投資者的行業分析課Ⅱ
- 拒絕成為愚蠢的老好人,要做聰明的“給予者”(《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坐標”里的城市(《商界》2021年第9期)
- 雪球專刊220期:價值投資A股實操手冊
- 格力電器“生死劫”(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39期)
- 當代縣域經濟(2020年第10期)
- 農村財務會計(2020年第8期)
- 管控新型風險(《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11期/全12期)
- 買保險,怎么辦(財蜜eMook)
- 競合法則(《哈佛商業評論》2021年第1期)
- 雪球???30期:戰“疫”之機,公募基金經理解讀疫情下的投資策略
- 長投???24:網貸產品靠譜嗎?
- IPO保薦“暗雷”(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38期)
- 學會駕馭負面情緒(《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