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銅角金棺纏墨斗
- 漫游諸天影視世界
- 眼球老爹
- 2019字
- 2021-06-16 19:10:35
聽到這里,秦風知道這是僵尸叔叔的劇情。
最近幾個月一直和稻米打交道,現在雜交水稻快收成了,秦風留下來也幫不上什么忙。
而且秦風現在有些喜歡上冒險的生活,所以也想跟著九叔一起前去。
雖然跟千鶴師叔沒有太深厚的感情,不過能救的話,還是救看看,不管怎么說都是自己人。
“師父,我跟你一起去。”,想做就做,秦風開口說道。
九叔一愣問道:“那你生意這邊怎么辦?”
“沒事,現在都快要收成了,接下來就沒我什么事,任老爺可以處理好的。”
“那行,到時候你就跟我一起去,義莊就交給文才照顧。”九叔點點頭說道。
山青水秀,地勢開闊,兩間木屋并列在一起。
兩間房子雖然平凡,但也打理的整齊有致。
“家樂,燒火煮飯,師父餓死了!”四目一回來,一通大呼小叫。
“好咧,師父。”,一個頂著西瓜皮的憨厚青年回道。
脫下身上道袍,隨手往旁邊椅子一扔,拿起桌上水壺,就著壺嘴咕嚕咕嚕的就喝了起來。
“爽快!還是家里好啊。”,四目放下水壺,懶懶的半躺在椅子上。
晃著腳瞇著眼睛,嘴里唱著小曲,心里舒服極了。
聞著從廚房飄來的香氣,四目心情更是開心。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
突然大門被人推開,四目的歌聲戛然而止。
看清來人后,四目嘴上泛起冷笑說道:“原來是你這老禿驢,你過來做什么?怎么不呆在你那破屋啊?”
來人也是一臉不屑,呸了一口回嘴:“如果知道你這個老雜毛回來了,打死我也不會過來。
我是過來喊家樂去我家吃飯,家樂呢?"
在廚房聽到動靜的家樂,拿著鍋鏟跑出來,笑著說道:“一休大師,你來了,留下來一起吃飯吧!”
“不用!”,四目和一休同時大聲喊道。
兩人互相對視后,轉頭哼了一聲。
“家樂,你師父回來,我就不留下來了,省得看到他惡心,吃不下飯。”,一休嫌棄的說完,轉身就離開了。
看著一休離開,家樂忍不住說道:“師父啊,你怎么又跟一休大師吵架啦。”
“你是師父我是師父,我做事還用你教嗎?飯做好了沒?想餓死我啊?”,四目嘴巴像機關槍,辟哩叭啦的說了一堆。
吱….,這時大門又被推開。
“大老遠的就聽見你在罵人,又是什么人得罪你了?",九叔和秦風一臉風塵仆仆的走進來。
“師兄\師伯。”,四目和家樂開心的打招呼。
扒完碗里最后一口飯,四目說道:“所以是千鶴傳了紙鶴給師兄,你們今天才會來我這里。”
“是啊。”,九叔放下碗筷,說道:“千鶴在信里說,供奉他的皇族已經死了,他必須把它的遺體運回京城,等做完這一單,他就回復自由身了。
只是這一路山高路遠,現在的世道又不太平。
所以他想趁著遠行前和幾個師兄弟見見面。"
秦風心想,修道之人感應還是比常人來的強,或許千鶴自己能夠感覺到,這一次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才會廣發紙鶴,邀請師兄弟過來見個面。
九叔和四目也有察覺,難怪九叔接到紙鶴后,興致一直都不是太高。
這事該如何破局還沒有個答案,一切都等見到千鶴后再說。
住在四目家的這幾天,在家樂的介紹下,秦風認識了一休大師和菁菁。
不得不說,不論是任婷婷還是菁菁,都長得十分漂亮,性格也都相當不錯。
可惜秦風只是過客,沒辦法有什么結果。
這天,秦風正在研讀一休大師給的佛家經典,雖然教義完全不同,卻不妨礙秦風從中學習佛家伏魔降妖的手段。
經過幾次和一休大師的探討,秦風理解的更深入了。
有一種人天生佛性,也可以說是佛緣深厚,學起佛家種種神通,都是事半功倍,一休大師也在古籍中見過記載這樣的情況。
而秦風學習的如此快速,一休大師心里感概為什么沒有早點遇到秦風,反讓他進了道門,真是可惜了天賦。
只有秦風自己知道,是因為之前羅漢伏魔神功大成,對自己潛移默化的改造,才有這樣的效果。
……..
突然聽見遠處傳來一陣吵雜的腳步聲。
來到外面,先看到一隊剽悍威武的人馬走在前頭,中間約莫十來名壯漢推著一副金棺,后面還跟著一頂華麗的八人大轎。
秦風向前走去,看到九叔、四目、家樂都已經在那里了。
“千鶴師叔。”,秦風對著一個身穿茅山專用黃色道袍的男子行了禮。
“秦風,好久不見。"千鶴微笑的回道。
這些年關于秦風的消息,千鶴陸陸續續從四目口中得知。
知道秦風的茅山道術進步飛快,幾年的時間就已經和九叔持平,儼然是茅山新一代里的領軍人物。
秦風看比一般棺材大上三倍的金棺,里頭隱隱約約散發出來的尸氣,竟然比任威勇的還要強烈。
而外頭交叉編織的墨斗線網,棺材上還蓋著一副金絲刺成的真經,彷佛都無法困住這頭蠢蠢欲動的猛獸。
九叔神情嚴肅,又是生氣又是擔心的問道:“千鶴,銅角金棺纏墨斗,茅山真經棺上蓋,這是用來鎮壓魃的。
你不把它就地火化,還要推著它上京城,你是嫌你死的不夠快嗎?”
“師兄,你說的我何嘗不知,可拿人錢財受人供奉,有些事真的是身不由己。”,千鶴也非常無奈的嘆了口氣,說道:“何況這金棺里面躺著的還是王爺,雖然大清早亡了,但是他們的規矩還是不變。
不過,這次送它進京后,我們之間就互不相欠,因果兩清,從此我就是個自由人了。"
說到因果,九叔、四目都無話可說,修道之人最怕沾上因果,要是因果纏身,輕則修為難以精進,重則身死道消。
要是此行能順利結束因果,那也難怪千鶴甘冒如此大的風險。
這時,一休大師緩緩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