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
- 張榮臣 蔣成會主編
- 2165字
- 2021-05-21 15:12:20
一、長征精神的形成條件
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游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并開辟了10余塊蘇區。對此,國民黨當局非常痛恨和畏懼。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在漢口召開湘、鄂、贛三省“綏靖”會議,確定了以軍事為主,黨務、政務密切配合,分別“圍剿”各蘇區紅軍的總方針。10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基本取得勝利后,即迅速調集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皣恕?,揚言要在3~6個月內消滅紅軍,并將重點置于中央蘇區??梢?,蔣介石的反革命氣焰十分囂張。
然而,就在蔣介石不斷策劃和發動對蘇區大規模圍剿的時候,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得到了發展。1931年,黨中央六屆四中全會以后,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占據了統治地位。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主要表現在: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歷史階段的任務和界限,主觀地急于要超越民主革命;低估了農民反封建斗爭在中國革命中的決定作用;主張整個地反對資產階級以至上層小資產階級。在這些錯誤觀點的指導下,第三次“左”傾路線把反資產階級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完全否認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國內政治的重大變化反而把同國民黨反動統治有矛盾且在當時積極活動起來的中間派別斷定為所謂“最危險的敵人”。他們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特點,不了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不了解中國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長期性,從而低估了軍事斗爭特別是農民游擊戰爭和鄉村根據地的重要性,錯誤地要求紅軍奪取中心城市。
從1930年到1933年,蔣介石不斷調集兵力,對紅軍發起過五次圍剿。在前四次“圍剿”,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等革命家的堅持下,抵制王明的“左”傾錯誤,主張在紅軍和蘇區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皣恕?,應主動退卻,將敵誘進蘇區內,發現和造成敵之弱點,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選擇有利于紅軍作戰之戰場,集中兵力適時反攻,各個殲敵于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工農紅軍取得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黨內的“左”傾錯誤給黨和工農紅軍帶來的最嚴重的危害,就是黨在1933年底開始的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的慘敗。此時擺在共產黨面前的有兩大難題:一是外部來看,既有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的大舉入侵,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又有國民黨蔣介石堅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決心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1933年5月,蔣介石親自組織和指揮對各蘇區進行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并決定采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同時對蘇區實行經濟、交通封鎖,企圖逐步壓縮并徹底摧毀蘇區。二是從黨內來看,“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持續發展。1934年1月召開的六屆五中全會,是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發展的頂點。這時,他們錯誤地認為“中國革命危機已到了新的尖銳的階段——直接革命形勢在中國存在著”,認為第五次反“圍剿”的斗爭“即是爭取中國革命完全勝利的斗爭”。“左”傾錯誤在軍事上也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在建軍的問題上,把紅軍的三項任務(打仗、生產、做群眾工作)縮小成為單純的打仗一項,要求不適當的正規化,把當時紅軍正當的游擊戰和運動戰當作所謂的“游擊主義”來反對。在作戰問題上,否認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要求陣地戰和單純依靠主力軍隊的所謂“正規戰”;要求戰略上的速決戰和戰役上的持久戰;要求“全線出擊”和“兩個拳頭打人”,反對誘敵深入,把必要的轉移當作所謂“退卻逃跑主義”;要求固定的作戰線和絕對的集中指揮等,總之是否定了游擊戰和帶游擊性的運動戰,不了解正確的人民戰爭。因此,在國民黨軍“圍剿”前夕,未及時有效地組織蘇區軍民進行反“圍剿”準備。黨和紅軍在內外夾擊的情況下,處境非常艱難。
第五次反“圍剿”持續一年之久。中央蘇區軍民為保衛蘇區,全力以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重創國民黨軍隊。但由于當時的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使這次反“圍剿”作戰始終處于被動。在“左”傾錯誤的指揮下,開始時實行了進攻中的冒險主義,后實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義,最后又實行了逃跑主義,在紅軍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大部喪失的情況下,紅軍被迫進行長征。
長征途中,紅軍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千難萬險是世人所罕見的。來自自然界的一道道關隘,一條條江河,一座座雪山,一片片草地……來自國民黨蔣介石的一次次轟炸,一場場炮擊,一回回圍追,一次次堵截……來自隊伍內的“左”傾錯誤的盲動,右傾錯誤的逃跑,溫飽不能,醫藥奇缺……但是,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紅軍將士用自己的崇高理想、堅強意志和血肉之軀,戰勝了自然、戰勝了敵人,戰勝了隊伍內的各種錯誤和艱難的生存條件,終于取得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正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所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遍L征不僅在軍事斗爭中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而且形成了舉世欽佩的長征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百折不撓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征。在過去的歲月里,長征傳奇的事跡一直吸引著世界上一切正直而不畏艱難的人。長征不愧是一曲中國民族的英雄史詩,長征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