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第3版)
- 林勛亮 陳海權 張鐘允主編
- 3421字
- 2021-05-19 18:04:37
1.1 物流概念與分類
20世紀90年代,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化信息網絡和全球化市場形成,技術變革加速,圍繞新產品的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技術進步和需求多樣化使得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企業面臨著縮短交貨期、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和改進服務的壓力。所有這些都要求企業能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做出快速反應,源源不斷地開發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定制的“個性化產品”去占領市場以贏得競爭,市場競爭也主要圍繞新產品的競爭而展開。毋庸置疑,這種狀況已經延續到了21世紀的今天,使企業面臨的環境更為嚴峻。
目前,產業經濟的發展已從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轉向了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各企業從競爭走向整合的過程中,供應鏈管理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而物流是協調企業供、產、銷的紐帶,是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對產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1.1.1 物流的概念
1.物流的概念
物質實體的物理運動在人類社會進行經濟活動的初期就已經存在。然而,待物流形成一門科學并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發達國家大致是從20世紀中期開始的,我國對物流的系統研究起步較晚。雖然物流科學還很年輕,但由于它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認識,物流科學的發展相當迅速。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置移動的物質,因此,一切可以發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質(物品)都是物流要研究的對象。
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國,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PD)一詞,譯成漢語是“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當時的物流被理解為限于流通領域的各項物流活動,即從產品出廠直至到達消費者的過程中的物資的包裝、運輸、儲存、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以及相關的信息活動等各個環節,它在物資銷售中起了橋梁作用。
Logistics的原意為“后勤”,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在運輸武器、彈藥和糧食等給養時使用的一個名詞。它是維持戰爭需要的一種后勤保障系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后勤組織成功地將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軍能夠實施全球化的軍事戰略。戰后,隨著美國企業全球化經營的發展,Logistics這種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論和觀念被廣泛引入企業中。
將Logistics一詞轉用于物資的流通中,物流就不單純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貨物配送”問題,還包括從供應商到生產者對原材料的采購,以及生產者本身在產品制造過程中的運輸、保管和信息等方面,全面地、綜合性地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因此,現代物流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把供應、制造、運輸、銷售等市場情況統一起來思考的一種戰略措施。這與傳統中把物流僅看作“后勤保障系統”和“銷售活動中的橋梁”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廣度上又有了進一步的含義。
因此,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物流將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務等基本功能實現有機結合。物流活動可以創造物資(物品)的空間效用、時間效用,流通加工活動還可能創造形質效用。
2.物流的功能要素
物流具有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務七大功能要素,這些要素的構成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1)運輸
運輸是物流的核心業務之一,也是物流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選擇何種運輸方式對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運輸活動的管理,要求選擇技術經濟效果最好的運輸方式及聯運方式,合理確定運輸路線,以實現安全、迅速、準時、價廉的要求。
2)倉儲
在物流系統中,倉儲和運輸是同樣重要的構成要素。倉儲功能包括了對進入物流系統的貨物進行的堆存、管理、保管、保養、維護等一系列活動。倉儲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完好地保證貨物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另一方面是為將貨物配送給用戶,在物流中心進行必要的加工活動而進行的保存。
3)包裝
為使物流過程中的貨物被完好地運送到用戶手中,并滿足用戶和服務對象的要求,需要對大多數商品進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包裝。包裝分工業包裝和商品包裝兩種。工業包裝的作用是按單位分開產品,便于運輸,并保護在途貨物。商品包裝的目的是便于最后的銷售。
4)裝卸搬運
裝卸搬運是隨運輸和保管而產生的必要物流活動,是對運輸、保管、包裝、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進行銜接的中間環節,以及在保管等活動中為進行檢驗、維護、保養所進行的活動。在物流活動的全過程中,裝卸搬運活動頻繁發生,是造成物品損壞和費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應盡可能地減少裝卸搬運的次數,以節約物流費用,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5)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在物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流動的過程中,為了促進產品銷售、維護產品質量和實現物流效率化,對物品進行加工處理,使物品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的活動。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過程中對商品進行的輔助性加工,可以彌補生產過程中加工程度的不足,使流通過程更加合理化,更有效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是物流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增值服務。
6)配送
配送是物流中一種特殊的、綜合的活動形式,是商流與物流的緊密結合。從物流來講,配送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個縮影或在某小范圍內物流全部活動的體現,是以配送、送貨形式最終完成社會物流并最終實現資源配置的活動,是現代物流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
7)信息服務
現代物流是需要依靠信息技術來保證物流體系正常運作的。在物流過程中,伴隨著物流的進行,大量的、反映物流過程的有關輸入和輸出物流的結構、流量與流向、庫存動態、物流費用、市場情報的信息產生了,并不斷傳輸和反饋,形成物流信息。因此,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將有利于及時了解和掌握物流動態,協調各物流環節,有效地組織物流活動。
1.1.2 物流的分類
按照物流活動的空間分類,物流可分為地區物流、國內物流和國際物流。地區物流是指根據行政區或地理位置劃分的一定區域內的物流。國內物流是指在國家自己的領地范圍內開展的物流活動。國際物流是指國家(地區)與國家(地區)之間開展的物流活動。
按照物流系統性質分類,物流可分為社會物流、行業物流和企業物流。社會物流是指以全社會為范疇,在商品的流通領域內所發生的所有物流活動。行業物流是指行業內部經濟活動所引發的物流活動。企業物流是指企業內部的物品實體流動。
按照物流的作用分類,物流可分為供應物流、銷售物流、生產物流、回收物流和廢棄物物流。供應物流是指在為企業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時,物品在提供者與需求者之間發生的實體流動。生產物流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產成品等在企業內部的物流活動。銷售物流是指在生產企業或流通企業出售產(商)品時,物品從生產者或持有者轉移至用戶的物流活動。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貨,以及周轉使用的包裝容器從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廢棄物物流是指將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等,并分別送到專門處理場所時所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
1.1.3 物流學科相關學說
1.商物分離學說
商物分離是物流學科賴以存在的先決條件。所謂商物分離,是指商業流通和實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規律和渠道獨立運動。
2.黑大陸學說
著名的管理學權威彼得·德魯克曾經講過“流通是經濟領域里的黑暗大陸”,他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在流通領域中物流活動的模糊性尤其突出,物流活動是流通領域中人們更認識不清的領域,所以,“黑大陸學說”現在主要針對物流而言。
3.物流冰山學說
物流冰山學說是日本早稻田大學西澤修教授提出來的。他在專門研究物流成本時發現,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方法不可能掌握物流費用的全部實際情況,物流成本正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們認識和掌握的物流費用好比冰山的一角,大量的企業內部消耗的物流費用如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費用的主要部分。
4.“第三利潤源”學說
從歷史發展來看,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兩個大量提供利潤的領域:第一個是物質資源領域,第二個是人力資源領域。在這兩個利潤源的潛力越來越小、利潤開拓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物流領域的潛力被人們所重視,按時間序列排為“第三利潤源”。
5.效益背反學說
效益背反是物流領域中很普遍的現象,是這一領域中內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現。它是指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間存在著損益的矛盾,即在某一功能要素的優化和利益發生的同時,必然會存在另一個或另幾個功能要素的利益損失,反之也如此。
6.戰略學說
戰略學說是當前非常盛行的說法,實際上學術界和產業界越來越多的人已逐漸認識到,物流更具有戰略性,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而不僅僅是一項具體的操作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