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木兒之后:1405年以來的全球帝國史
- (英)約翰·達爾文
- 2325字
- 2021-05-17 16:28:29
推薦與贊譽
ENDORSEMENTS
鄭永年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
讀懂中國,不僅要看中國,更要看世界,在世界地圖中來定位中國。這本書擺脫了西方史學家過往以歐洲作為中心的世界史敘事,通過對近600年的歐亞世界史的回顧,梳理出全球歷史結構轉型的脈絡,預見了從西方中心到后西方世界的巨變。通讀這部書,讀者對過去、當下和未來的看法或許都將改觀。
趙磊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國際關系與“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一部宏大的歷史敘事。時間上跨越600年,空間上立足歐亞大陸,基于這個“世界島”的視角,精彩呈現地緣、經濟、文明的復雜互動,引導讀者重新審視歐洲或西方中心主義,讓我們感悟歷史與現實比我們想象的深刻。
昝濤
北京大學
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
這是一部大開大合的全球史,意在重新解釋全球化世界之由來。本書結構大膽而富有新意,行文生動而有史有料。作者將內亞史、帝國史與海洋史很好地結合了起來,給人以開腦洞般的啟發。
朱聯璧
復旦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
《帖木兒之后》是一本思想深邃、發人深省又具可讀性的經典全球史作品。約翰·達爾文筆下的現代世界的誕生并不等同于西方世界的興起,而是全球各地此消彼長的帝國交流與競爭的結果。無論是想了解諸帝國留下的過去,還是想理解帝國的遺存將如何影響人類的未來,此書都值得一讀。
何帆
《變量》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帖木兒之后》角度獨特,視野恢宏。在作者約翰·達爾文看來,歐亞大陸始終是歷史的主場,在這個舞臺上,西方、東方和中東各種力量相互較量,相互交織。所謂的全球化,不過是各方暫時達成的一種共識。從更長的視野來看,共識已經被打破,競爭并未結束。巨變才剛剛開始。
向松祚
經濟學家、《新經濟學》《新資本論》作者
站在全球的高度,運用大歷史的視野,我們才能理解人類政治經濟體系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這部作品講述了600年來全球歷史的重大變革,視野宏觀,氣勢磅礴,令人耳目一新。在大變局時代,這是一部正合時宜的歷史史詩。
劉蘇里
學者、萬圣書園創始人
作者的史識“立場”更像敘述策略,這是閱讀時要特別予以注意的。這一策略,使其有別于流行的“全球史”觀。本書無論故事結構、修辭技巧,還是更重要的史家視野、史料剪裁、邏輯化,以及魔鬼般的博學引述,都可以和A.J.P.泰勒《爭奪歐洲霸權的斗爭:1848—1918》,保羅·約翰遜《摩登時代》(另一簡體中文版名為《現代》),J.埃文斯“第三帝國三部曲”,以及克萊夫·詹姆斯《文化失憶》等作品相媲美。被學者定義為“新三十年戰爭”的兩次世界大戰,是作品的高潮部分,但帖木兒1405年去世后的500年(1405—1914)更為精彩,因為1914年后的100年,是這500年的某種結果。作品看似削弱了歐洲在塑造現代世界中的角色,但把奧斯曼、薩法維、莫臥兒、“中華”、俄羅斯等帝國,拉進歐亞大陸競逐的大棋盤,使600年的歷史,不再是歐洲人(后來是美國人)的獨角戲,或許更接近歷史真相。
徐瑾
《白銀帝國》作者、經濟人讀書會創始人、公眾號“徐瑾經濟人”主理人
帖木兒不僅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大汗,更是內亞秩序的代表;他建立歐亞大帝國的嘗試及其失敗,預示著東方與西方攻守換位的開始。《帖木兒之后》優點在于其世界史框架,將六百年內的全球博弈,歐亞帝國龍爭虎斗,現代與前現代的碰撞變遷,生動而簡練地濃縮在一本書之內。讀了本書,我們不僅可以換個角度了解歷史,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下的諸多問題。
郭建龍
歷史作家、“帝國密碼三部曲”作者
600年前,由帖木兒建立的最后一個歐亞中世紀大帝國煙消云散。此后的歐亞大陸最西端,興起了另一場構建世界帝國的努力,終于在19世紀末建立起帝國主義秩序,但無法解決的脆弱性使之在短短數十年內迅速崩塌,世界重回多元。作者立足歐亞大陸整體,展現了這場歐亞革命的興盛與衰落,有助于讀者們思考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國在新形勢下的定位。
于爾根·奧斯特哈默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教授,《世界的演變》作者
這是一部大歷史的巨作,也是一位帝國史學家轉型為全球史大師的偉大成果。
保羅·肯尼迪
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大國的興衰》作者
又一部精彩而富于想象力的世界史著作精品,不斷吸引人們閱讀、探究……能夠駕馭廣闊時間與空間跨度、不斷引發讀者沉思的作者值得我們致敬,而達爾文就是這樣的作者。
蒂莫西·布萊寧
劍橋大學榮休教授,《企鵝歐洲史·追逐榮耀》作者
達爾文呈現出了宏大的世界歷史圖景,他能為讀者提供知識和洞察力,讓讀者們能夠對世界未來局勢做出自己的預測。如果他的作品能被恰當的人讀到,或許會讓這個世界免于不少危險。
皮爾斯·布蘭登
歷史作家、《大英帝國的衰落》作者
約翰·達爾文在這部極具啟發性的作品中對大部分歷史內容進行了全新的解讀。他憑借對全球史的深刻洞見,揭示了自14世紀帖木兒征服活動以來的大多數時間里,歐陸半島都處于歷史的邊緣地帶……將酣暢淋漓的文風與精密的論證融為一體。
美國《出版人周刊》
歷史全景鳥瞰與細節闡釋的精彩平衡,作者用清晰的研究論述,使我們對當代世界歷史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
英國《衛報》
一部博學之作,《帖木兒之后》顛覆了以歐洲為中心、傲慢自喜的目的論歷史闡釋,呈現出跨國歷史的全新視角。盡管近年來帝國這一主題激起了不少偏狹情緒,但達爾文的講述相當公正。宏大主題的討論具有極大挑戰性,然而很少有人有足夠的勇氣或學識來冒險嘗試。達爾文用這部意義深遠、極具說服力的雄心之作提醒我們,帝國始終是世界歷史中的常態,而非例外。
俄羅斯《圣彼得堡時報》
絕對的佳作,以真正的全球性視角回溯了人們長久關注的話題之一——權力競逐的歷史起伏。這本書能引導讀者們反思各自歷史敘事中的主流論調,單憑這點,此書就值得一讀。
德國《南德意志報》
達爾文的這部全景式歷史作品表明,社會科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已經到了最后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