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九候論篇第二十

本篇要點

一、確切記載了三部九候的部位及所屬之臟腑。

二、七診與三部九候合參以判斷疾病的預后。

三、論述了不同病變(經病、孫絡病、血病、奇邪)所采取的不同針刺治療手法。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至一,終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為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帝曰: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則病,二候后則病甚,三候后則病危。所謂后者,應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后知病脈,真臟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先生講了九針道理后,覺得豐富廣博,不可盡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囑咐子孫,傳于后世,銘心刻骨,永志不忘,并嚴守誓言,不敢妄泄。如何使這些道理符合于天體運行的規律,有始有終,上應于日月星辰周歷天度之標志,下符合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人是怎樣適應這些自然規律的呢?希望你講解這方面的道理。岐伯回答說:問得多好啊!這是天地間至為深奧的道理。

黃帝道:我愿聞天地的至數,與人的形體氣血相通,以決斷死生,是怎樣一回事?岐伯說:天地的至數,開始于一,終止于九。一奇數為陽,代表天,二偶數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間,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為三,三三為九,以應九野之數。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它來決斷死生,處理百病,從而調治虛買,祛除病邪。

黃帝道:什么叫做三部呢?岐伯說: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候,所謂三候,是以天、地、人來代表的。必須有老師的當面指導,方能懂得部候準確之處。上部天,即兩額太陽穴處動脈;上部地,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上部人,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中部天,即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動脈;中部地,即兩手陽明經合谷處動脈;中部人,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動脈;下部天,即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處動脈;下部地,即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下部人,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動脈。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臟之病變,下部之地可以候腎臟之病變,下部之人可以候脾胃之病變。

黃帝道:中部之候怎樣?岐伯說:中部亦有天、地、人三候。中部之天可以候肺臟之病變,中部之地可以候胸中之病變。中部之人可以候心臟之病變。黃帝道:上部之候又怎樣?岐伯說: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天可以候頭角之病變,上部之地可以候口齒之病變,上部之人可以候耳目之病變。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為天,三候為地,三候為人,三三相乘,合為九候。脈之九候,以應地之九野,地之九野,以應人之九臟。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腎五神臟和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形臟,合為九臟。若五臟已敗,必見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

黃帝道:診察的方法怎樣?岐伯說: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氣虛實,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但必先去除血脈中的凝滯,而后調補氣血的不足,不論治療什么病,都是以達到氣血平調為準則。

黃帝道:怎樣決斷死生?岐伯說:形體盛,脈反細,氣短,呼吸困難,危險;如形體瘦弱,脈反大,胸中喘滿而多氣的是死亡之癥。一般而論:形體與脈一致的主生;若脈來三五不調者主病,三部九候之脈與疾病完全不相適應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鼓指如舂杵搗谷,參差不齊,病必嚴重;若見上下左右之脈相差甚大,而又息數錯亂不可計數的,是死亡征候;中部之脈雖然獨自調勻,而與其他眾臟不相協調的,也是死候;中部之脈衰減,與其他各部不相協調的,也是死候;目內陷的為正氣衰竭現象,也是死候。

黃帝道:怎樣知道病的部位呢?岐伯說:從診察九候脈的異常變化,就能知病變部位。九候之中,有一部獨小,或獨大,或獨疾,或獨遲,或獨熱,或獨寒,或獨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現象。

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離內踝五寸處按著,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內踝上彈之,醫者之左手即有振動的感覺,如其振動的范圍超過五寸以上,蠕蠕而動,為正常現象;如其振動急劇而大,應手快速而渾亂不清的,為病態;若振動微弱,應手遲緩,應為病態;如若振動不能上及五寸,用較大的力量彈之,仍沒有反應,是為死候。

身體極度消瘦,體弱不能行動,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脈或快或慢,無規律,為氣脈敗亂之兆,亦為死征。如脈代而鉤,為病在絡脈。九候之脈,應相互適應,上下如一,不應該有參差。如九候之中有一候不一致,就是病態;二候不一致,則病重;三候不一致,則病必危險。所謂不一致,就是九候之間,脈動的不相適應。診察病邪所在之臟腑,以知死生的時間。臨癥診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脈,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脈,若見到真臟脈象,勝己的時間,便要死亡。足太陽經脈氣絕,則兩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時,必目睛上視。

黃帝道:冬為陰,夏為陽,脈象與之相應如何?岐伯說:九候的脈象,都是沉細懸絕的,為陰,冬令死于陰氣極盛之夜半;如脈盛大躁動喘而疾數的,為陽,主夏令,所以死于陽氣旺盛之日中;寒熱交作的病,死于陰陽交會的平旦之時;熱中及熱病,死于日中陽極之時;病風死于傍晚陽衰之時;病水死于夜半陰極之時。其脈象忽疏忽數,忽遲忽急,乃脾氣內絕,死于辰戌丑未之時,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時候;若形壞肉脫,雖九候協調,猶是死亡的征象;假使七診之脈雖然出現,而九候都順于四時的,就不一定是死候。所說不死的病,指新感風病,或月經之病,雖見類似七診之病脈,而實不相同,所以說不是死候。若七診出現,其脈候有敗壞現象的,這是死征,死的時候,必發呃逆等證候。所以治病之時,必須詳細詢問它的起病情形和現在癥狀,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脈搏,以觀察其經絡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順。如其脈來流利的,不病;脈來遲緩的,是病;脈不往來的,是死候;久病肉脫,皮膚干枯著于筋骨的,亦是死候。

黃帝道:那些可治的病,應怎樣治療呢?岐伯說:病在經的,刺其經;病在孫絡的,刺其孫絡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癥狀的,則治其經與絡。若病邪留在大絡,則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繆刺法治之。若邪氣久留不移,當于四肢八溪之間、骨節交會之處刺之。上實下虛,當切按其脈,而探索其脈絡郁結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氣。如目上視的,是太陽經氣不足。目上視而又定直不動的,是太陽經氣已絕。這是判斷死生的要訣,不可不認真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儋州市| 莫力| 平和县| 横山县| 集贤县| 云和县| 东明县| 卫辉市| 江门市| 天门市| 昭通市| 斗六市| 图木舒克市| 福州市| 明星| 永德县| 永城市| 海南省| 中宁县| 信宜市| 桃江县| 宁德市| 眉山市| 仪陇县| 镇宁| 乌兰浩特市| 九龙城区| 台州市| 锡林浩特市| 安顺市| 临朐县| 高雄市| 衢州市| 思南县| 武隆县| 甘南县| 佛山市| 湟中县| 红安县| 且末县|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