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學校人道主義教育的原則
- 學生人道素質教育(“四特”教育系列叢書)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4580字
- 2021-05-27 09:39:10
教師職業道德,是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2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規約著教師的個人行為,同時也對青少年成長,甚至對整個社會生活都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高校教師,肩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因此,高校教師既要成為學術方面的專家學者,又要成為培養和造就新型人才的行家里手。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僅應當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內化機制的研究意義
研究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必須著眼于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離開了這個大背景來探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只會流于空談?;诖?,我們以時代的變化為出發點,對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進行考察,必將會拓展我們的研究視野。同時,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深入開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也迫切需要新的視野、新的角度。
(1)適應開放環境的需要 作為社會職業道德之一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也必將受這種變化的深刻影響。這種變化,既為每一個教師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同時也提出了應予防范的問題。具體來說,一方面需要強化高校教師對有利條件的利用和選擇,另一方面需要增強高校教師能夠自覺地對不利條件排除和防范的能力。在機遇與挑戰同在的情況下,高校教師要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不被復雜所迷,不為誘因所動,就必須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并內化為一種外在的良好行為來塑造大學生的靈魂,引導大學生養成高尚的行為習慣。因此,開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研究,是適應改革開放環境的一個基本前提。
(2)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道德的形成與發展是以一定的物質為基礎,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調整。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水準為之服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供了物質保證,并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這必將激發廣大教師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永遠不能滿足自身現有的知識和技能。
但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元經濟主體和利益主體。雖然各種利益主體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具體利益,反映在文化層面上就呈現出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和價值多元化的特征。
在這種多元價值的背景下,高校教師的價值觀和價值追求,也將呈現出多元的價值傾向。面對各種不同的利益關系,高校教師必須提高自教自律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始終做到嚴于律己,敬業愛生、教書育人,正確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才能不被消極、落后的思想觀念所影響。
(3)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 在本世紀,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終身學習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項新內容。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地方,也是教師成長的地方;而學生的成長是靠教師的成長來促成的。
教師只有把自己視為一名持續的學習者,不斷反思自己的觀念、態度、策略、行為等方面,并加以改正,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學習的目的不能僅局限于“教”,更不是為了獲取報酬和獎勵才加強自身的學習,而是通過學習,不斷開拓自己的生命空間,不斷實現心靈的轉換,不斷開展創造自我。俗話說得好,“要想教會學生一杯水的知識,教師就需要具有一桶水的知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知識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高校教師要想做到不被時代所淘汰,就必須成為一位終身學習的堅定者,通過連續不斷地學習認識自己、豐富自己、發展自己,才能與大學生一起共享知識海洋中的巨大財富,汲取發展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真諦。
職業道德內化機制的主要過程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化,是指高校教師個人接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教師這個特殊行業職業道德所要求的思想、觀念、規范等,并在實踐過程中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態度,變為自己的思想意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行的內在力量來教育和影響大學生的一種思維和實踐過程。按照心理學家對人類道德的內化機制的研究成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
(1)服從過程 這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形成的前提。由于服從行為不是人們自己真心愿意行為的具體體現,而是外在壓力所造成的,因而在認識與情感上呈現出與他人意愿的不一致性。
當人們的服從行為發生時,根據服從者內心是否發生沖突,我們把服從分為“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以及“口不服心服”等幾種類型;根據服從的對象不同,我們把服從分為“對人的服從”和“對規范的服從”等幾種情況。對于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來說,服從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作為社會對教師這個特殊群體的思想品德要求,無論是青年教師或是執教多年的老教師,都是一種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因此,廣大高校教師在教學教育實踐中,首先必須服從這一道德規范。它要求每一名高校教師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要服從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準則,按照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規范行事。
(2)認知過程 這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形成的基礎。高校教師只有在服從其職業道德的過程中,才能夠逐漸地認清我們所服從的規范和行為本質,并將經濟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意識、道德準則與自己原有的思想道德加以比較,進行評比和判斷,最終才能夠認知和接納。
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教師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照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標準和要求,認真檢查自己,反復要求自己,經常查找自己是否存在不足和缺點,從而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可以看出,認知的過程,就是檢查的過程,就是評判的過程以及接納的過程。
在實際工作中,高校教師通過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等途徑,不斷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自身牢牢把握正確方向的能力,自覺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培養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3)同化過程 這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形成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教師個體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觀點、意見、規范和要求等,使自己的態度和思想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相一致。
高校教師個體職業道德的同化,經歷著一個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過程。被同化的高校教師個體起初并未意識到同化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優勢所在,只是后來迫于外在壓力而不自覺地服從、認知以及模仿。
在這一過程中,同化速度開始的時候比較緩慢,但是被同化的高校教師個體一旦意識到自己所接受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優越于自身原來所具有的道德水準的時候,就會主動放棄自己原有的道德模式與道德意識,積極投入到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習和融合之中,最終加快自己的同化速度。
(4)內化過程 這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形成的目標。高校教師個體通過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的服從、認知以及同化,其目的就是要達到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和道德素質。
在內化過程中,高校教師個體能夠從內心深處真正相信并接受經濟社會發展的觀點和要求,并將這些觀點和要求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經過豐富和發展逐漸成為自己價值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對于每一位高校教師來說,要取得思想道德品德上的進步和提升,就必須完成思想道德規范和要求的內化過程。也就是說,高校教師必須用社會主義所要求的教師道德去戰勝各種非社會主義的教師道德,自覺、嚴格地按照共產主義的道德要求原則和道德規范去剔除自己思想中落后的思想雜質,從而內化正確的道德原則及規范。
職業道德內化機制的加強措施
高校是當代大學生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培養“四有”新人的搖籃。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的作用不可低估。
高校教師淵博的知識和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不僅可以增強說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潤物一樣起著細微的、不易覺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高校教師良好的道德素養,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制的加強措施,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更有利于培養許許多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
(1)堅定高校教師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動力,也是人生的目標。沒有理想信念,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等于沒有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這種理想信念決定著他努力奮斗的方向。
高校教師必須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做堅定理想信念的表率,逐步使大學生在教師的表率作用和影響下,將這種理想信念轉化為自身內在的動力,時時激勵他們刻苦學習、勇攀高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再度輝煌而不懈奮斗。
(2)拓展高校教師的知識層面 當今社會是個知識飛速發展的社會,一個不學知識的人,終究面臨被社會淘汰的危險。高校教師要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品味,就要不斷地學習科學知識。
高校教師在人才培養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起著最直接、最有力的作用。這種作用表現為,以其言傳身教來教化學生、激勵學生,從而實現培養人才的目的。高等院校常以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而聞名,當代大學生也常常以自己所在的高校擁有眾多的大師、名師而自豪。
然而,高水平、高素質的大師、名師絕不僅僅取決于教師的高學歷、高學術或高水平,而且還取決于他們具有比較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
一位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能否具有嚴謹治學、認真執教、樂于奉獻、盡職盡責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內涵,影響著他能否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榜樣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師要深入研究教育知識,準確理解教育內涵。高校教師要想從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教育,怎么教,怎么學”等問題,就必須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知識層面。
(3)陶冶高校教師的品德修養 師德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榜樣示范作用。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充分說明教師在學生成長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師,往往受到青少年的愛戴和擁護,并在他們心目中產生威信。威信一旦形成,教師就能充分發揮以德育人的作用。在當代高校這個特定的育人環境中,教師教書育人是一支最基本、最重要的隊伍。
“為人師表”是稱頌教師可敬形象的表述,其中“師表”內涵德才兼備,即學高為“師”,身正為“表”。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傳授給當代大學生的絕不僅僅是某種具體的科學文化知識,更根本的還在于給當代大學生傳授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用自己內在的高雅素質和文明的行為舉止去影響當代大學生;用正確的政治態度去教化當代大學生,以身作則去帶動當代大學生;用樂于奉獻的精神感染當代大學生,從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為當代大學生樹立好榜樣。
(4)規范高校教師的言行舉止 人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备咝=處熢诮逃虒W過程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做良好行為的標兵,才能實現潛移默化的效果??鬃釉唬骸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在實際生活中,當我們要求大學生每天必須準時到教室的時候,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準時到達;當我們要求大學生講究衛生,我們自己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當我們看到教室里亂扔紙團的時侯,我們自己應該主動地撿起來扔到垃圾桶中,以培養大學生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當我們看到教室的桌椅壞了的時候,我們自己主動拿來工具修理整治,以培養當代大學生愛護集體財產的觀念;當我們要求大學生講普通話的時候,我們自己應該先講普通話。
唯有如此,高校教師才能真正以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影響當代大學生、教育當代大學生、陶冶當代大學生,實現以德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