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0章 初入五莊觀

被幾個菩薩這么一鬧,豬八戒算是穩定下來了,不僅口頭承諾會堅守取經的本心,還把挑擔子的重活徹底的攬在自己身上,這么看來,此次測試的最大受益者還是悶聲不響的沙和尚了,本來行李馬匹的任務是交給豬八戒和沙和尚的,如今豬八戒主動承擔了行李,那輕松的牽馬工作就只能由沙和尚負責了。

看過西游的都知道,豬八戒依舊凡心未泯,日后吵著要分起行李來數第一,雖說做過口頭承諾,但口頭執行也是執行啊,這么看來,豬八戒并沒有違背承諾。

既然取經隊伍再次統一了中心思想,那就繼續上路吧,孫悟空在前面引路,豬八戒挑行李,沙和尚牽馬,至于唐三藏,當然是優哉游哉的騎著白龍馬了,當然,如果屁股坐痛了,唐三藏還是會下來走兩步的。

又是一路風餐露宿,師徒四人被一座大山阻擋,按照以往的經驗分析,唐三藏認為山中可能有妖怪擋路,搞不好會加害他們。

當然,唐三藏口中的他們也就只有他自己。

孫悟空卻不以為然,都三個徒弟了,還怕啥妖怪,以現在的戰斗力,不找妖怪的麻煩就不錯了,哪個妖怪敢主動招惹。

唐三藏聽孫悟空這么一分析,咦,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于是安心進山,畢竟這么一座大山,繞起路來也是夠嗆。

這里分析一波,假設我們是孫悟空,面對這么一座大山,會怎么想?

大致如下:唐三藏就一個徒弟的時候,孫悟空去抓妖怪,唐三藏的人身安全達不到保障;兩個徒弟的時候,按道理一個人負責抓妖怪,一個人負責原地待命保護師傅,但孫悟空和豬八戒都不是安生的主,往往遇到妖怪,都是兩個人一起上,導致唐三藏孤身一人,八百里黃風嶺就是血淋淋的教訓;現在三個徒弟,哪怕孫悟空和豬八戒都上去打妖怪了,還有沙和尚守著唐三藏,非常保險。

當然,這只是我們的想法,如果孫悟空的想法和我們的想法一樣,那孫悟空就不叫孫悟空了,實際上孫悟空可不管唐三藏現在有多少個徒弟,他的想法很簡單:老子就是不繞路。

這座大山叫做萬壽山,接著昆侖地脈,上達云霄,山中風景真心沒的說,孫悟空私下里把這座大山與自己的革命根據地花果山對比了一下,感覺自己的花果山就是一坨狗屎。

唐三藏也被這山中仙境迷住了,從唐朝出發到現在,遇到的名山大川也不少了,唯獨這座大山如此具有仙氣,于是忍不住詢問孫悟空:靈山大雷音寺是不是快到了?如果真是的話,得準備準備,別的不說,最起碼得洗個澡,把身上的泥搓了,干干凈凈的去見如來佛祖。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三藏在馬上歡喜道:“徒弟,我一向西來,經歷許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險峻之處,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遠路,我們好整肅端嚴見世尊。””

何時到靈山這個問題,大家都很感興趣,既然師傅唐三藏提了,大家還不得討論討論。

首先是沙和尚,雖說平日里他是悶葫蘆,但對靈山的事情還是很感興趣的,咨詢后得知有十萬八千里,一伙人還沒走十分之一,頓時沒了言語。

接下來是豬八戒,豬八戒也很感興趣,不過他的重點不在還有多遠,而是關心還要走多久,因為挑行李的苦力活不出意外的話基本上落在他身上了,為了幫豬八戒解決這個問題,孫悟空特意做了個比較,如果是孫悟空自己,從早上開始出發,一天走五十次,太陽可能還沒下山;如果是豬八戒和沙和尚,十多天也就差不多了;至于唐三藏,算了,不說了,說了鬧心。

最后是唐三藏,孫悟空把自己和兩位師弟都說了,偏偏不說師傅,如此賣關子,唐三藏還不得打破砂鍋問到底。唐三藏非要問,孫悟空也就不在乎會不會傷唐三藏的自尊心了,告訴他哪怕是從年輕的時候走到老,再從老走到年輕,這么來來回回的一千多次,應該,勉強,可能,也許,大概,差不多能到了。當然,僅僅是這么回答,唐三藏還不得奔潰了,他又不是千年大王八,哪里能活這么久,于是孫悟空補充了一句,只要是唐三藏心誠志堅,哪里都是靈山。

至此,這個問題已經沒有討論下去的必要了,再討論的話,取經班子可能真的要散伙了。作為取經班子中情商最高的存在,沙和尚趕緊轉移話題,說這座仙山雖然不是大雷音寺,但從山中的仙景判斷,肯定有隱世大能存在,孫悟空趕緊附和:沙師弟說得對啊,要不不聊這個了,咱們先去逛逛?

師徒四人心照不宣,決定再也不討論何時到靈山這個問題。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好仙配名山,自古名山大川必有仙人居住,妖怪是沒有資格住這等好地方的,這座萬壽山中有一座五莊觀,觀里有一個仙尊,叫做鎮元子,觀里還有一顆混沌出開時形成天地靈根,如今長成一棵大樹,結的果子叫做草還丹,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人參果,這顆人參果樹就是另一個版本的蟠桃樹,也是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三千年成熟,結的果子的功能也和蟠桃樹一樣,吃了長生不老,只不過這顆人參果樹的產量沒有王母娘娘的蟠桃樹那么高,一萬年也就結三十個大果子。

這人參果樹跟蟠桃樹也忒像了,要不是果子的形狀像小孩子,如果長得跟桃一樣,王母娘娘都得懷疑,鎮元子的這顆人參果樹是不是從她的蟠桃園“順”來的。

孫悟空他們一行人進山的時候,鎮元子不在家,因為元始天尊的邀請,他帶著自己的四十六個徒弟去彌羅宮聽元始天尊講混元道果去了,只留下最小的兩個徒弟,一個叫清風,一個叫明月,他們負責看家。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當日鎮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筒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彌羅宮中聽講混元道果。大仙門下出的散仙,也不計其數,見如今還有四十八個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當日帶領四十六個上界去聽講,留下兩個絕小的看家:一個喚做清風,一個喚做明月。”

按道理,鎮元子這么有牌面的一個神仙,家里有沒有人守都一樣,妖怪呢根本就不敢上門,一般的神仙也是沒這個熊心豹子膽敢把主意打到鎮元子身上,至于跟鎮元子一樣有牌面的神仙,又不屑于做這等偷雞摸狗的事情,簡直是有失身份,直接開口要不是更好。

你想啊,假設如來佛祖趁鎮元子不在家,把他的人參果全部偷摘了,這不搞笑嗎,首先如來拿這人參果屌用沒有,其次,要是被三界的其他大能知道了,還不得笑掉大牙,哪怕是鎮元子知道了,也得嘲諷幾句:“如來啊,你想要就說啊,你說了我又不是不會給,都是有身份的人,咱還犯得著偷嗎?只要你開口,這顆人參果樹都送你了,如果你還覺得不夠,我再給你推薦一個地方,比如天庭王母娘娘的蟠桃園。”

鎮元子留下最小的兩個徒弟看家,其實也很簡單,他早已算出這幾天唐三藏師徒會經過五莊觀,于是叮囑徒弟,說是故人前來,不可怠慢,打兩顆人參果給他吃,至于他的三個徒弟,根本就沒資格吃,不僅如此,還得提防他們偷盜。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鎮元子吩咐二童道:“不可違了大天尊的簡帖,要往彌羅宮聽講,你兩個在家仔細。不日有一個故人從此經過,卻莫怠慢了他,可將我人參果打兩個與他吃,權表舊日之情。”二童道:“師父的故人是誰?望說與弟子,好接待。”大仙道:“他是東土大唐駕下的圣僧,道號三藏,今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二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等是太乙玄門,怎么與那和尚做甚相識!”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蟬子轉生,西方圣老如來佛第二個徒弟。五百年前,我與他在蘭盆會上相識,他曾親手傳茶,佛子敬我,故此是為故人也。”二仙童聞言,謹遵師命。”

這段話就很有意思了,需要詳細的分析分析。

首先,唐三藏能吃兩顆人參果,源自于他的身份,前世是如來佛的第二個徒弟金蟬子,而且還跟鎮元子相識,所以鎮元子念舊情;其次,在鎮元子眼中,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等人是沒有資格吃人參果的,能留下兩個最小的徒弟接待他們師徒四人,也完全是看唐三藏的面子;最后,從鎮元子和兩個徒弟的對話可以看出,當時佛教和道教的關系并不怎么融洽,屬于井水不犯河水,和尚和道士基本上很少往來,當然個人的私交除外。

細枝末節都分析完了,重點聊聊鎮元子說的“蘭盆會”,鎮元子說自己與金蟬子結識是在五百年前的蘭盆會上,也就是說那個時候,金蟬子還沒有投胎轉世,而蘭盆會是由如來佛祖召開的,屬于佛家的內部會議,也正是那次蘭盆會,如來提出取經計劃,蘭盆會結束后,金蟬子就下界投胎了,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唐三藏,觀音菩薩肯定是知道金蟬子投胎的,所以選擇唐三藏當取經人也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所以鎮元子知道唐三藏是金蟬子轉世這件事也就說得通了,至于為什么鎮元子能夠參加佛家的內部會議,他可是百分之百的道家,大概率還是因為兩人都在西牛賀洲,也算是鄰居,金蟬子要轉世去取經也沒什么好隱瞞的。至于為什么不請同樣是在西牛賀洲的菩提老祖,這你得問如來佛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巴青县| 高淳县| 林芝县| 台安县| 筠连县| 南宁市| 太仆寺旗| 千阳县| 区。| 叙永县| 沅江市| 确山县| 海伦市| 任丘市| 清原| 甘孜县| 兰坪| 兴文县| 闻喜县| 阳西县| 凌源市| 施甸县| 汪清县| 大荔县| 英山县| 富阳市| 石嘴山市| 即墨市| 金平| 嘉荫县| 凤凰县| 崇明县| 静乐县| 高要市| 南投市| 和龙市| 定边县| 陵川县| 长子县| 麦盖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