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慢慢的大了。大嬸蒸饃饃,夏雨等著,饃饃熟了,想著伸手去拿,手還沒挨上饃,手上卻挨了一巴掌。聽到大嬸很生氣的說:“家里頭好多活,你不去干,我這忙都忙不過來,你閑閑的守著饃饃。”夏雨挨了一巴掌,哭著去找奶奶訴說挨巴掌取饃饃的經過,委屈的說著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吃上甜饃饃了。奶奶看著哭泣的夏雨,沒有吭氣,只是嘆了一口氣。過了好一陣兒,大伯過來抱著夏雨出了奶奶的窯洞,回到大伯的窯洞,把夏雨放到了炕上。大伯悄悄的過來,對著夏雨的耳朵輕聲的說道:“以后別凈想著吃,以后你娘干活,你就要搭個手。做飯的時候,你就去幫著把柴火填好,讓火燒得旺一點。”夏雨聽著似懂非懂的點著頭,按照大伯說的去做了,得到了大嬸的表揚。這以后,夏雨只要一看到是在做飯,就知趣的搬一個小板凳,坐在灶火旁,往爐堂里添柴火。剛開始,不知道填多少合適,不是添多了就是添少了,火不旺。正在那炒菜的大嬸就急了,“你這個娃怎么這么笨,燒個火都不會燒,光會吃。”罵了夏雨幾句,有時候急了還會給一巴掌。剛一開始夏雨會抽泣的哭,事情發生多了,也就不哭了。夏雨必須適應生活,要知道未來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目前的狀況。無論是挖野菜還是燒火,只是生活的一個形態,深層次的因素,夏雨這個年齡段是不知道的。每每生活受了委屈,夏雨就會跑到奶奶那里去哭泣。奶奶私底下訓罵著他的兒子,讓大嬸對夏雨好一點。大伯卻跟奶奶說:“啊,沒有事從來沒有罵過娃,再說了窮人的孩子要早當家。”沒有過大半年,大嬸的肚子,又大了起來。夏雨的生活又有了新的變化。該吃晚飯了,最后的一碗是夏雨的,稠的已經沒有了,剩下的是一大碗面湯,喝完了面湯,夏雨的肚子還是咕咕的叫。就跑到奶奶那去,奶奶正好在吃晚飯,也是湯面條,奶奶看著下雨哭著的臉,就知道這孩子沒吃飽,奶奶省下了一嘴,給了夏雨。這以后每天吃完晚飯,夏雨都往奶奶那跑。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加和弟弟的慢慢長大,吃食就緊張了起來,每天的早飯輪到夏雨的時候就剩下半個饃了。奶奶看著眼里疼在心上,這娃苦啊,奶奶每次做飯,吃飯都剩一嘴,只要夏雨到窯洞里來,就把省下來的那一碗飯,拿給夏雨吃。閑暇的時候,夏雨帶著弟弟,要不小心給磕碰了,大嬸看見了,肯定又是一頓數落。現在大伯大嬸看著夏雨沒有往日的歡喜,是厭煩的眼神,小小的年紀就開始了生活的忙碌,感受著人情的冷暖。弟弟哭鬧她要去幫著哄,地里的除草打雜也有她的份。大伯扛著鐵銑上地里去勞作,有時就叫上夏雨,帶上小鏟子,給地里除草。剛開始分不清苗和草,大伯耐心的告訴他,哪些是草,哪些是苗,別給鏟錯了。開春時節,奶奶就帶著復雨去挖野菜。有點甜味兒的剛發芽的榆樹錢兒最好吃,有點苦的槐花和吃著就苦的苦苦菜也好吃。這些野菜滿足了貧苦勞作人們的味覺享受,稍稍辛苦的勞作,讓飯食品種豐富了起來。土地承包后,自個兒種,自個兒吃,你不認真,就沒得吃。時間過得真快,沒注意夏雨就錯過了上學的年齡,奶奶有些著急,得空就給大伯說,“這孩子要安排上學呀?不能老讓他在家里呆著,干家務活。”大伯委屈的說:“我也沒辦法,你看,現在兩個兒子加上夏雨,三個娃吃喝拉撒,就那一點水地,哪夠吃啊?”奶奶說:“那你總得讓夏雨,識文斷字啊,你總得給你弟弟有個交代啊。”大伯哼哼唧唧的,不言語。晚上吃罷飯,大伯大嬸兩人就商量了起來,大伯說:“生活的好希惶,吃飯都吃不飽,還多一張嘴。”大嬸說:“不成了,把夏雨還給你弟弟,我們也實在沒有辦法給夏雨一個好的生活。”最后決定,把夏雨還回去,因為他們養不起。
第二天,下了一點小雨,田地潤潤的。大伯起了個大早,拿個鐵锨就下地了。夏雨趕緊起床,要跟著大伯一起去下地。大伯卻說:“今兒你就別去了,休息一天。”大嬸也早早的起了床,拿出蒸好的饃饃,放到了一個小筐里,叫夏雨拿著,來到了奶奶的窯洞里,跟奶奶說:“媽,我們把夏雨送過去吧。”奶奶說:“要送你去送。當時說是要把夏雨養大,等出嫁了,再回去,說好了的。你們有了兒子就要把夏雨送回去,夏雨的爹娘老子怎么說,做事做的不妥呀?”大嬸說:“吃喝都少,養不好了。試著送回去,實在沒有辦法了。”
夏日的響午,明晃晃的太陽,照在光禿禿的土地上,少量的植物阻擋不了陽光的直射,讓人感覺到黃土高原的寬廣,空氣里彌漫著土地被曬的味道。大嬸一手拉著夏雨,手上提著一個柳條編織裝著饃饃的小筐子。走在莊子上不寬的小道上。從西面往莊子的東面走去,夏雨穿著大嬸給她找的一身干凈的衣服,洗得干干凈凈的臉,稍稍做了一些打扮,一根辮子扎了個紅頭繩,有點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感覺。夏雨的心情,是舒暢著的,回到生她養她給他童年記憶的,有著血緣關系的親人并生活在一起,心情是愉悅的。幫著爸爸干活,到地里去除草,幫著媽媽哄著弟弟睡覺,那是有著親親的血緣啊。和爸媽在一起,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高興感覺,其實大伯打自己兒子的巴掌,要比夏雨更多。開始慢慢懂事的夏雨,思量著。人生就是在時間的隧道里,一點兒一點兒的生活細節中,讓你去品味慢慢成長。
走了不大會兒,就到了爸媽的窯洞跟前。自從夏雨,過續給了大伯,爸媽很自覺的不經常來,一個是因為生活忙碌,重要的是人之常理,要是老到那去看娃,好像不太對勁,有種不放心或者后悔的感覺,有種傷感情莫有信任的感覺。
媽媽正好在窯洞外面收拾著。
“妹子啊,我把娃給你領來了。”大嬸說。
“你怎么想起把娃領來了?”媽媽說。
“你的娃我不領了,忙的顧不住。”
“說好的娃大了再給我送過來。不是過續給你了嗎?現在是你的娃了。”
“屋里的娃太多,養不過來。”
大嬸和媽媽,竟然你一句我一句的吵吵嚷嚷了起來。但讓夏雨聽的最真切的一句話是媽媽說的。
只聽到媽媽說:“夏雨我不要了,你把他領回去。”
大嬸說:“天底下還有這么駕的媽。”
下雨看著,聽著,豆大的淚珠,順著臉頰,滾落了下來,她抹干了眼淚,趕緊提著籃子,一撩門簾兒,進到窯洞里,把籃子里的饃饃放到了炕桌上。仔細一瞧,炕上地下兩個妹妹兩個弟弟,弟弟妹妹大聲的喊著姐姐。夏雨似乎明白了,媽媽為什么不要他的原因。大嬸看著媽媽堅決不要夏雨。只好拉著夏雨,原回到了奶奶那里。大嬸跟奶奶說:“我把娃就放到你這兒了。反正我不要了。你去把夏雨還給弟妹。”奶奶說到:“那這是你,當時說好的,夏雨過續給你們,說好是引娃的,你不能有了娃,就把夏雨還回去,又不是個物件。”大嬸說:“我不管,反正娃就放你這兒了。”說完撩開門簾出了奶奶的窯洞。
不樂意聽這話的奶奶,只好一個人極不情愿的從莊子的西頭走到了東頭,來到了夏雨出生的窯洞,給夏雨的爸媽說:“娃是你們親生的,天經地義回到你們身邊兒和你們一起過。哪有爹媽不要娃的。”但是夏雨的爸爸攤著兩個手,沖著奶奶說著:“我這日子過的也不好。原來做的飯,現在根本不夠吃,承包到戶就那一點地,收成又沒有增加。再說了,哪有過續的娃娃,說還回來就還回來,又不是個東西。想要的時候,你是說好的,養她成人出嫁,哦,你這有娃了,就把它給送回來,沒道理。”奶奶聽著默默的起身,慢慢回到了自己的窯洞里,看著坐在炕上發呆的的夏雨,輕輕的說道:“你哪也別去咧,就跟著奶奶。”夏雨靜靜的點點頭。看著錯過上學年齡的夏雨,賭氣的奶奶拿出了養老錢,領著夏雨朝莊子上的中心小學走去,夏雨的臉上露出了從來沒有過的笑容,然而夏雨不知道的是,童年記憶所產生的心理陰影,將始終陪伴著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