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荷,對于我這樣多愁善感的女子而言,是不忍心看的。
雖一直沒真正面對面看荷的衰敗,頂多也只是在畫里或圖片上看見過,但只是那些畫面就已經(jīng)叫我不得安寧。這是一個心結(jié)。我決定要去看一場“空前絕后”的凋零,就在這個秋天最后的時日,我不能再等。
以前看小禪寫“殘荷”的文章,我?guī)缀跻豢跉庾x完。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想著有一天站在荷塘,親眼目睹它們由盛轉(zhuǎn)衰的“盛況”。
還是七月的時候,我在重慶美術館看見一幅殘荷畫時,就特別想動筆寫殘荷,但那個時候我沒有親眼見過荷的衰敗,感覺我寫不出那種凋零之美。說美那是內(nèi)心的掙扎,其實,看見那樣的場景心痛才是真的。
終于是秋深了,綿綿陰雨給這個最后的時辰加重了寒意。
清冷的荷塘,寒風吹著柳條翻飛,整個池塘的荷幾乎全部枯萎,即使是僅剩的幾枝也失去往日的色彩,孤零得令人心疼。
斑駁點點的荷葉,七零八落東倒西歪,有的埋沒水中,有的倒掛在半截枝干上,有的還在努力掙扎,有的……總之,整個池面凋零得不成樣子。還有那蓮蓬,深褐色,近乎墨色,像個蒼老的婦人,再也沒有飽滿的水分豐盈她的內(nèi)心。但她依舊挺拔,依舊傲世獨立,依舊不能讓人輕視。
荷是高潔的,即便是到了枯萎時,那風姿依舊不減。
殘荷,滿池塘都是,眼前呈現(xiàn)的是一片殘落的景象。經(jīng)歷了春的騷動,夏的風情,秋的洗禮,最后是寒氣的摧殘。看似凋落了,枯萎了,其實卻真真的有了風骨,有了靈魂與靈魂之間的碰撞。這樣看殘荷,遠比夏日里看一朵朵綻開的荷花更讓人驚心動魄。
那時,她嬌艷無比,風花高揚。粉的,白的,紅的奪取了世人的視線。而枯萎時骨子里的傲氣才真正顯示了風骨。
所以,很多喜歡荷的文人墨客必定也喜歡殘荷,不然,那就不是真正的喜歡。
就像畫家李老十那樣,愛到骨髓,愛到癡狂,所以他才把殘荷畫得那么逼真。李老十的“十萬殘荷”簡直驚嘆世人。
用小禪的話說:“他畫的殘荷是用墨之黑,用墨之狠,用墨之涼,讓人無端悲起來。……恐怖的一片黑,到處是殘荷,伸展、扭曲、凋零、哭泣的黑。……哭泣之間愛上這悲壯的黑。《十萬殘荷》,撲面而來,砸向我,頓失顏色,十萬殘荷,殘荷十萬?這是怎樣凋零的心,……沒有留白,不給自己留下余地,一意孤行,孤單至死……”。即使?jié)M塘皆墨,也依舊不改風骨。
殘荷,何等的傲氣,不畏懼風霜,不懼怕清冷,一步一步在孤單的行程里走向死亡。
深秋了,一切變得寒涼。不再有往日盛世的模樣,小小的荷塘沉寂得生出顫意。
那荷葉全都凋零了,小的,大的,寬的,圓的,都枯萎成一卷卷,想把自己藏起來。冬就來了,她藏得住嗎?那蓮蓬也是,孤傲得不發(fā)出一點聲響,在冷風的偷襲下,只是一味地沉默,所有的言語都根深到底部,任風雨洗刷。
人也是這樣,每個人總有老的時候,還要害怕枯萎凋零嗎?
做人應該學學殘荷,即便是老了,也要讓自己生出孤獨的美。哪怕是一個人,哪怕是時光瘦得只剩下自己的影子,那也是一個人的清歡和美景。
殘荷,既是凋零也是盛放。遠離那些浮華喧囂,淡漠了世俗的光環(huán),還有什么名或利值得一生勞累奔波?
此時,一池的殘荷。那些枯萎,那些凋零,雖有了隱忍的感傷,卻更讓人心動,更讓人為那些風骨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