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如何能像巴菲特一樣長壽
北京金石致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 楊天南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今年農歷白露之際,我的伊人是馬喆先生的著作——《估值的標尺》。
最初知道馬喆是因在網上讀了很多他寫的投資文章。近些年來,由于投資業績出眾,加之愛寫作、愛分享,馬喆贏得了很多網絡粉絲的喜愛,出版業人士也慕名鼓勵他出書。
已是半百之年的馬喆,在十年前轉行成為專職投資人,他是個性格沉穩而勤于寫作的人。由于早年從事手機生意,他處處以一個企業主的角度思考投資問題。
一定有人會說:“又是一個來賣書賺錢的。”實際上,馬喆先生這本書的部分內容網上可以免費閱讀,他也不指望出書賺什么錢,否則早就餓死了。
近年來,業內關于價值投資的書籍如雨后春筍,投資界這種百舸爭流的蓬勃很像美國投資界當年的情景,精彩紛呈,這是好事。供給越多,讀者選擇的余地就越大,這總是要好過沒得選擇。20多年前,我所面臨的就是沒得選擇的情況,那時好不容易得到一本書,都會反復閱讀很多遍。
實際上,書籍有限一直以來都是讀書人面臨的困擾。大約百年前,留學歸國的大名士陳寅恪前往拜訪歷史學家夏曾佑,夏先生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陳寅恪當時很年輕,以為夏老糊涂了:“書怎么能讀得完呢。”等自己年老以后,才想起夏老的話有道理:“中國的書不過是幾十種,真的能讀完。”
可見,有書讀,也是一種幸福,更何況有些書是多少有些成就的人一輩子或半輩子的體悟與總結。拿到一本書,其中有一頁或一句話能啟發人生,就已經是值得的了。通常遇見這樣寫序的邀請,我需要認真看看內容以確定自己是個合適的人選。本書我仔細看了兩遍,并做了筆記。這是一本關于價值投資的書,講的內容當然就像書名一樣,拿什么標準去衡量價值。
做投資最怕的是“心中沒底”,心中沒底的人,眼看著股價越漲越高,便忍不住要去追;眼看著股價跌了又跌,便禁不住要割肉。馬喆的這本書就是為了解決心中沒底的問題,他用簡單的舉例法說明自己的看法,比如開一家餐館,接著分析了不少案例,從萬科到茅臺,從喜詩到騰訊,從華誼到小米,有些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有些留下了開放性端口。
馬喆用于評判是否值得投資的一個重要時間量度是“十年回本”,也就是年化 7.18%的回報率。簡單地說,一項投資是否值得,就看能不能十年回本,能夠十年之內賺回本金就投,否則就不投。對于利潤的評估也不僅僅簡單地看報表稅后利潤,而是“真實凈利潤”,欲知詳情還是看書吧。
成為一個專職的投資人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輕松。“投資者有時候很像茫茫大海中孤帆遠航的水手。埋著頭送走枯燥的一天又迎來枯燥的一天,沒有任何人傾聽我們在深夜里的無奈訴說。”馬喆在書中回顧了從事專職投資后遭遇的中年危機,尤其是2013年創業板煙花燦爛,而藍籌股成為“爛臭股”的階段,夜不能寐的焦慮。上有老下有小的馬喆深知,人生致命的錯誤是用錯誤的方法賺了大錢。思前想后,從定性到定量,馬喆沒有隨波逐流,終于挺過來了。
但是這種“保守主義”的投資方法經常會面臨市場的嘲笑,在人心莫測的市場中,經常呈現高的更高、低的更低的情況。對此,馬喆以歷史事實進行了說明,例如2007年高位買入茅臺的人需要等待七年才能解套,問題是有幾個人愿意等七年、能夠等七年呢?同樣的情況,可口可樂曾經橫亙達十四年之久,十四年沒漲,有幾個人還會認為這是家好公司呢?
挺過來的馬喆獲得了“堅持的報償”,誘人的回報吸引人找上門來希望他幫著管錢,這就涉及了資產管理行業。根據我多年的從業經驗,投資成功不等于投資管理成功。
對此,馬喆有著清醒的認識,書中“我對資產管理行業的看法”一節,所占篇幅不大,但卻最吸引我的目光。
作者在腦海里想象了遭遇大跌時的場景,如果“遇到 2013 年那種難堪的局面,就非常不好辦了!我們可能一整天都在接客戶的電話,不得不強作鎮靜去安撫驚慌失措的客戶,我們也會因為白天的焦慮而徹夜難眠。沒有人知道煎熬何時結束,我們很可能因為客戶壓力而垮掉。真是瘋掉了!”這段描述讓我想起了巴菲特當年的同學,鉆到桌子下的比爾·魯安。
要么接受客戶的焦慮,要么放棄某些焦慮的客戶。馬喆明白,必須在這二者間做出選擇。他已經在心中做出了選擇,2020年8月底,在巴菲特90歲生日時,馬喆寫下對巴老的祝福。巴菲特、芒格以超人的智慧,很久之前就明白了長壽的秘訣,如今,天命之年的馬喆也一定明白如何能像巴菲特一樣長壽,那就是“和喜歡的一切在一起”。如果芒格要補充的話,一定是:“讓自己配得上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