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確定性因素對潛在增長率的影響

未來十年的中國經濟增長仍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準確預測未來經濟增長還有很大的困難,但未來發展中,也存在一些確定性趨勢。我們主要分析這部分確定性趨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而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可能前景判斷提供依據。從增長核算的角度看,對未來經濟增長影響較大的確定性趨勢有人口總量與年齡結構變動導致的勞動力供給條件的變化、由政策和人口結構導致的儲蓄率變化和由勞動力再配置格局變化導致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我們通過生產函數[1]估算發現這些確定性趨勢將導致2011~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比2000~2010年下降2.9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如果在只考慮這些確定性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中國經濟仍停留在原有發展模式和軌道上,未來10年中國經濟就會出現明顯的減速。

一 勞動力供給減速將導致經濟增速下降0.4個百分點

勞動力投入的高增長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1993~2009年就業人口年均增加0.96%,根據生產函數法測算,年均拉動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但隨著生育率持續下降,我國人口增速不斷放慢,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由此將帶來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勞動力增長減速并轉為下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預測,勞動年齡人口[2]將于2016年達到最高峰值,總量為9.99億人,之后將逐漸下降,2020年將下降至9.87億人,如圖4-1所示。

圖4-1 勞動年齡人口變化趨勢

進一步分析,受勞動力受教育時間不斷延長等原因的影響,勞動力就業時間不斷推遲,就業率呈下降趨勢。2000~2009年,就業率降低了1.1個百分點,年均降低0.12個百分點,如圖4-2所示。若未來十年就業率繼續保持這種趨勢,2011~2020年年均降低0.12個百分點。

受勞動年齡人口和就業率下降的雙重影響,就業人口的增速將出現顯著下降,如圖4-2所示。按照估算,2011~2020年,就業年均增速將減緩至0.05%,比前期下降約0.9個百分點。據此預測,2011~2020年,就業增加年均拉動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就業增速下降將使經濟潛在增長率降低約0.4個百分點。

圖4-2 就業增長率變化趨勢

二 高儲蓄率調整向下拉動潛在增長率約0.9個百分點

1992~2009年,我國儲蓄率不斷上升,2009年達到了51.8%,比1992年提高了14.2個百分點。高儲蓄率及由此帶來的投資高速增長強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的快速增長。長期來看,高儲蓄率可能出現調整,主要是基于以下影響因素。首先是人口因素。通常來講,一國的儲蓄率往往會隨著總人口中不再儲蓄人群比重的上升而走低,如圖4-3所示。例如,日本居民儲蓄率從80年代初的15.6%降至2007年的5.2%,同期日本65歲以上人群所占比例從7.1%上升至19.1%。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預測,我國人口撫養比將于2014年達到最低點35.4%,之后開始上升,2020年達到39.7%。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比如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以及信貸政策的影響等。

我們分析了我國人口撫養比和儲蓄率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人口撫養比每上升1個百分點,儲蓄率將下降0.8個百分點。據此預測,2011~2020年,人口格局的變動將會帶動儲蓄率下降2.8個百分點。如果考慮體制政策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們預計2011~2020年儲蓄率將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約5個百分點。高儲蓄率的調整會引起投資速度放緩,根據生產函數法測算,2011~2020年資本存量增速與1993~2009年相比下降約4個百分點,使經濟增速降低約0.9個百分點。

圖4-3 儲蓄率與撫養比變化

三 勞動力再配置效應減弱將使經濟增速下降1.5個百分點

國際比較研究表明在經濟高增長期,全要素增長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這一特征在我國表現得更為顯著,從表4-1可以看出,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期間,勞動力和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其他國家相似,而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要遠高于國際平均,這使得我國經濟增速明顯高于國際平均。但國際研究同樣表明,高增長階段的結束主要也是由全要素生產率下降引起的。因此,未來十年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如何,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是最關鍵的因素。

表4-1 1994~2009年中國要素貢獻

影響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因素很多,如技術進步、管理創新等。但對處于經濟高增長期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勞動力再配置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重要來源。這主要是由于農業部門的勞動力生產率和工業部門有巨大差異,農業部門的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相應帶來整體經濟生產率的提高。我們的測算表明,2004~2009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40%來源于勞動力再配置效應,即就業結構的轉變。

圖4-4 1994~2009年中國就業結構變化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

1992~2010年,由于工業化進程加快,我國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出現大的變化,如圖4-5所示。1994~2009年,除1998~2002年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出現增加外,其余年份都呈下降趨勢。二產就業比重的變化剛好與第一產業相反,除1998~2002年比重下降外,其余年份都呈現上升趨勢。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變化較為平穩,一直呈現上升趨勢。2009年,三次產業就業比重分別為38.1%、27.8%和34.1%。

圖4-5 1994~2009年中國三次產業就業比重變化趨勢

就業結構變化對全要素增長率有很大的影響。在二產就業人口增長最快的2004~2007年,就業結構的調整帶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近4個百分點。而在就業結構出現逆向調整的1998~2002年,就業結構變動導致全要素增長率下降約1個百分點。因而,未來就業結構的變動趨勢對我國今后10年的全要素生產率走勢有很大的影響。

圖4-6 1994~2009年中國就業結構變化帶來的經濟增長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勞動力大規模再配置的進程已經趨于尾聲。2010年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已達到46.9%,超過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的歷史峰值,如表4-2所示。據此判斷,第二產業很難再出現大的擴張,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將會下降,并且更多的轉向第三產業。

表4-2 1994~2009年中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峰值

2009年,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口為2.97億人,據蔡昉等學者估算,農村需要勞動力的高限為2.31億人,農村勞動力在未來二十年持續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根據生產函數法測算,2000~2010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約14個百分點,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約為3個百分點。若假定到2020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口下降到2.5億人,則一產就業比重下降到31.7%,下降約5個百分點,勞動力轉移速度出現了較大幅度下降,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下降約1.5個百分點。

四 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對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分析,受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我國未來十年經濟潛在增長率有明顯減速的壓力。這將對我國長期發展戰略和短期宏觀調控帶來一系列的影響,需要認真加以應對,防止因應對經濟潛在增速回落不當而產生較大負面沖擊。但我國也具備一些保持經濟高增長的積極因素,特別是從國際經驗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的一些結構性特征也是有利于其保持高增長的。因而我們要采取積極措施,挖掘增長潛力,把有利因素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增長。

第一,容忍經濟增速適度放緩。國際經驗和國內經濟分析均表明,高增長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是經濟發展中的一般規律。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增速放緩在相當程度上是出于保持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實際是為了保障在更長遠時期的經濟發展。同時,當好的環境日益成為稀缺物品時,人們對環境的價值評價就會上升,因而伴隨著環境改善的經濟增速放緩并不會導致人們福利水平下降。

第二,有效挖掘要素供給潛力。未來我國勞動力供給和資本供給受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和儲蓄率變化影響都有增速放緩的趨勢,甚至將轉為下降。但我國仍有提高要素供給的潛力,應著力加以挖掘。首先目前農業勞動力比例仍較高,通過城市化的拉動和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的推動就有可能大幅度降低農業勞動力比例,從而增加第二、三產業的勞動供給。其次適當提高退休年齡,目前我國退休年齡較低,在人民健康素質已經大幅改善的條件下,這實際上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應視勞動力市場供求情況,及時調整退休年齡。最后加大金融改革力度,降低金融抑制程度。在資本供給減慢的情況下,資金價格應更多地反映資本供求關系,使資本供求趨于平衡。并通過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發展直接融資等方式,提高資本運用效率。

第三,發揮要素質量提高的新比較優勢。在要素供給數量有所下降的同時,我國的要素供給質量有所提高。首先是人力資本積累速度加快。近年中國年度普通本??飘厴I生達到570萬人以上,是21世紀初的5倍,勞動力整體素質提高。其次是研發投入增長迅速。近年來中國研發投入增長率在20%左右,2010年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6%,在絕對額上已經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最后是資本存量質量上升。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中國建設了一大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重大裝備、重要基礎設施,為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素供給質量的改善有利于生產率的提高,這也是我們假定未來生產率增長高于歷史趨勢的重要依據。要充分利用要素質量的提高,推動創新和結構升級,提高技術進步速度,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小要素供給增速減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第四,宏觀調控的政策參數作相應調整。宏觀調控所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要與潛在增長水平相適應,未來十年要適當降低經濟增長目標的中樞值,防止沿襲以往慣性設置較高目標而過度刺激經濟增長。同時,也要注意由于潛在增長的部分下降是受外需的影響所致,而研究結論表明外需對實際經濟增長的影響要更甚于潛在增長,意味著未來出現負產出缺口的可能性較大,因而需要采取擴張性政策來彌補產出缺口。但政策的力度需要把握好,由于潛在增長率也在下降,政策不應著眼于彌補全部實際增長的下降。

第五,依據經濟長期潛在增長趨勢做好中長期財政計劃?;谖磥斫洕鲩L環境的變化,應未雨綢繆早做規劃,避免政府陷入債務陷阱。應引入中長期財政計劃,對未來財政收支路徑做好規劃,使財政制度設計、支出責任設定、赤字與債務安排等與潛在經濟增長情況相適應,以保持財政的長期可持續性。

第六,鑒于潛在經濟率分析在短期和宏觀調控中具有的重要意義,借鑒相關國際經驗,我國宏觀調控部門和長期規劃部門也應開展經常性的潛在增長率測算工作。建議繼續加強對測算方法的研究,并根據需要對現有統計指標做出調整以提供更加全面準確的信息,從而提高測算和預測精度,更好地服務于長期規劃和宏觀調控。


[1] 為了便于分析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對潛在增長率的影響,我們構造了經濟整體的生產函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形式,勞動力邊際產出和資本邊際產出根據勞動力報酬和資本報酬的比例確定,分別為0.77和0.23;折舊率使用投入產出表中的固定資產折舊數據取得,初始年份的資本存量采用了張軍等人的估計結果。

[2] 勞動年齡人口為15~64歲人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普陀区| 海盐县| 天等县| 吉木乃县| 盐山县| 塔城市| 九龙坡区| 成武县| 申扎县| 武穴市| 建平县| 和平区| 遵义市| 临安市| 农安县| 呈贡县| 高清| 永仁县| 阳信县| 满城县| 芦山县| 历史| 荣成市| 济源市| 桃园县| 卫辉市| 会理县| 多伦县| 胶州市| 广宁县| 榕江县| 广西| 西宁市| 卓资县| 扶余县| 三明市| 偃师市| 广水市| 成安县| 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