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鋰電新能源產業投資發展報告
- 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研究院 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中咨華澍資本管理(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 2493字
- 2021-05-11 15:17:15
前言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教授,以獎勵他們為鋰電池的發展所做的貢獻。三位杰出科學家的獲獎,讓鋰離子電池這項技術再次成為社會焦點,也表明鋰離子電池在推動人類社會科學技術進步中所做出的貢獻得到了科學界一致認可。鋰離子電池是一種可再生的二次能源裝置,相對于鉛酸電池等二次電池而言,鋰離子電池更清潔,加之其具有工作電壓高、能量密度大、質量輕等優點,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鋰離子電池已經占領了消費電子市場,并擴展到了電動汽車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鋰離子電池從根本上改善了存儲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它不僅適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還可以儲存太陽能和風能,讓無化石燃料成為可能。
綠色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環境保護對人類未來的命運影響深遠。當前,從傳統依賴于石油、煤炭轉向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共識,因此,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倡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使命。能源是現代經濟的重要支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更成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能源消耗大幅增加,傳統能源資源日益減少,已經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此外,能源消耗所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日益顯現。隨著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中國未來能源使用也受到了來自外部壓力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迫切需要新能源來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能源消費需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建設環境友好型國家。中國必須抓住新能源與中國復興和崛起的契機,大力發展新能源,做足新能源這篇文章,下好新能源這盤棋,將新能源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解決好新能源問題,排除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讓中國經濟在新能源經濟帶動下繼續快速發展。
鋰離子電池為清潔能源的轉化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載體,解決了儲能和動力問題,成為新能源產業的核心部件,為能源結構的變革奠定了基礎,因此,鋰電行業發展可期。
過去二十多年,中國鋰電產業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2019年,鋰電池產業規模占全球產業規模的50%,而21世紀初只是3%。大到電站,小到手機,無處不見鋰電池的應用,涌現了包括寧德時代等在內的一大批“獨角獸”企業,并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百萬輛,已連續五年居世界首位。這些數據都說明了一點,鋰電產業在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已成為國際市場最重要的力量。
在政策方面,鋰電新能源產業是我國“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新材料三大產業中的交叉產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鋰離子電池產業的政策,直接帶動中國鋰電池產業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目前已經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從宏觀統籌、推廣應用、行業管理、技術扶持等方面推動了我國鋰電產業快速發展。
在產業鏈方面,中國鋰電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再到完備的過程。1997年天津力神注冊成立,標志著鋰離子電池國產化的開始,緊接著比亞迪介入鋰電業務,TCL金能、邦凱、精進能源、比克等于1999~2001年陸續成立,鋰離子電池生產隊伍迅速擴大。隨著電池產業的集群化和規模化,材料、原材料和資源端的國產化進程也很迅猛。2000年中信國安盟固利成立,最為關鍵的正極材料開啟了國產化進程;幾乎與此同時,上海杉杉的負極材料項目實現量產,標志著負極材料國產化的開始。此后,電解液、隔膜、六氟磷酸鋰、碳酸鋰等材料陸續實現了國產化。伴隨著國產化的深化,中國擁有了完善的鋰電產業鏈。中國在關鍵材料領域涌現出了一批世界級企業,實現自給自足的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出口到了海外市場。在應用方面,消費市場創新產品不斷、動力電池市場銷量領先全球、儲能市場應用曙光初現,鋰電池三大應用市場在中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也有著更加廣闊的應用空間與未來。
我們看到,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監管制度不斷加強,體制機制也在不斷規范,促進產業從培育期進入成長期和發展提速期。與此同時,整個產業也面臨較大挑戰。
一是國際市場環境不容樂觀。對外,中國的外部貿易環境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國內,國家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等政策的出臺,“特斯拉們”將紛紛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行業競爭加劇。
二是科技創新方面仍然有待突破。國內鋰電產業的基礎研究仍然薄弱,與國際先進地區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僅2019年,國內就發生了幾十起電動汽車起火事故,說明電池技術穩定性和產品安全性仍需要提高,基礎研究的投入仍需要持續加大。
盡管面臨挑戰,但中國完善的產業鏈體系、持續對外開放的決心、科技創新活動的日益頻繁等都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國鋰電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產業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步入2020年,補貼政策延續、多部門聯合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等政策,為鋰電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國家戰略及政策指導下,中國鋰電行業的前景會更加光明。
為了推動深入開展對我國鋰電新能源產業投資的研究,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與中國投資咨詢、中咨華澍資本共同編寫了本書。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前兩章主要從宏觀層面系統研究了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發展特點、產業格局、產業政策及走向。第三章至第七章通過分析鋰電新能源產業細分領域發展情況、競爭格局,對鋰電新能源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技術及發展趨勢、投資方向做出判斷。最后一章重點分析鋰電新能源產業投資環境和隱含的投資機會,并對產業鏈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做出梳理和剖析,企望能提供把握鋰電新能源產業投資機會的思路與工具,為金融投資機構、研究機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提供參考和智力支持。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內容只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據此投資,風險自擔。此外,限于編寫者的認知不足及篇幅,難免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不妥之處,望得到專家指正。最后,我們對一直以來關心和支持本書研創工作的各位領導和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