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效率:發展中國家規律與中國特征
- 杜月
- 1530字
- 2021-04-29 18:01:48
一 理論基礎
(一)PPP的理論基礎
1.公共品
自薩繆爾森于1954年提出了公共品的概念以來,經過蒂鮑特、馬斯格雷夫、布坎南、恩德勒等經濟學家的拓展,基本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公共品理論。公共品具有三個基本特征: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理論上,純公共品應由政府提供,純私人物品由市場來決定生產和銷售。但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具有公共品屬性的物品介于純公共品和純私人物品之間,部分具有非競爭性或非排他性,或者同時兼有部分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這些物品也被稱為準公共品。
2.公共品的供給
由于公共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很容易出現供給不足等問題,政府提供公共品可以幫助提高供給和生產效率。但在產品效用可分割、產權明晰、法律健全的前提下,私人部門進行公共品供給也是有效率的,經典案例為科斯的“燈塔”。同時,根據瓦格納法則,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僅靠政府資金提供基礎設施,很難滿足公眾對公共品的需求。公共品提供的私人參與也是現實需求。此外,公共品還可由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提供,在現實中也是政府和私人部門提供的有效補充。
3.PPP模式下的公共品供給
與公共品供給的單一主體相比,PPP模式是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以合作方式共同提供公共品。在理論上,PPP模式一方面發揮了私人部門的效率優勢(余暉、秦虹,2006),有利于減輕政府在短期內的財政支出壓力(Grimsey和Lewis,2002;賈康、孫潔,2014),控制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成本(Engel等,1997);另一方面發揮了政府的監管作用,有利于監督公共品的提供質量,并保證公共品的價格維持在合理水平。同時,通過政府和私人部門的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機制,有利于項目成本和收益在各利益主體之間得到最優配置(Akintoye等,2003;李農,2009)。
(二)PPP實施效率的相關理論
1.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代理人的行為不容易被觀測,并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就會產生效率損失。委托-代理的關鍵是契約設計,委托人授權代理人從事某項活動行為,通過合理的機制設計,委托人希望以更低的成本來激勵代理人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現,而代理人從委托人處獲得報酬,進行代理行為。
在PPP項目中,也存在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和目標函數不一致等問題,委托-代理問題通過代理成本和激勵不相容等方面影響PPP效率。首先,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過程中,社會資本方的計劃投資和預期回報率的真實情況并不被政府掌握,可能在后期產生較大的行為偏差,PPP項目會產生較高的再談判和監管成本。其次,若無法進行有效的機制設計,由于社會資本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行為和績效也并非完全可被觀測,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產生道德風險問題,增加了項目的交易成本,也制約了PPP項目發揮效率優勢。
2.不完全契約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假設了契約設計的完全性,但現實中的契約往往是不完全的(Williamson,1979;Hart,2003)。由于締約當事人存在有限理性,并不能預知未來將要發生的所有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增加交易和協商成本,從而會帶來投資效率的損失。
楊瑞龍、聶輝華(2006)認為,在現實生活當中,完全契約幾乎不存在。解決不完全契約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對事前的權利進行機制設計和安排。這是因為在不完全契約下,由于當事人的有限理性,無法完全考慮未來情況,也無法對雙方的權利和責任進行完全界定,因此當爭議發生時,還需依賴于再談判解決問題。
PPP也基于契約實現,不完全契約的因素也影響了PPP的效率。已有研究表明,影響PPP效率的關鍵在于剩余控制權在公私部門之間的配置。Besley和Ghatak(2001)認為,公共品和服務的剩余控制權應當由對其價值判斷較高的一方來掌握;Francesconi和Muthoo(2006)認為,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相對投資重要程度、對產品的價值判斷,以及產品的公共化程度均影響剩余控制權的最佳配置方式,當剩余控制權無法實現最佳配置時,PPP項目的交易成本將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