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集群行為的社會網絡分析:社會計算在農民工集群行為研究中的應用作者名: 杜海峰 牛靜坤 張鍇琦等本章字數: 965字更新時間: 2021-04-23 12:51:37
第四節 本章小結
本章主要對集群行為的概念、集群行為的研究視角及社會計算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綜述。通過對已有文獻的閱評梳理,可以發現以下幾點。
第一,集群行為社會科學理論主要包括價值累加理論、政治過程理論、資源動員理論、社會感染理論、社會聚合理論、突生規范理論及社會認同理論。前三者是宏觀視角的理論,后四者是微觀視角的理論。社會感染理論和社會聚合理論都認為個體聚集和人際互動關系是集群行為的兩個基礎要素,但是在單一的理論框架下,很難解釋個體聚集與人際互動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突生規范理論與社會感染理論、社會聚合理論相比,更強調群體中個體對集群行為的影響。但在某些社會情境下,很難區分突生規范與正常的社會規范,進而難以解釋相應規范下的集群行為模式。相較于上述其他集群行為解釋理論,社會認同理論能夠較為全面地闡釋集群行為的發生機制和發展過程。
第二,國內學術界雖然在集群行為理論、方法和問題應用研究方面有長足進步,但尚未形成本土化的系統性理論,所用理論均植根于西方政治、文化和社會環境,鮮有能很好地解釋中國特定社會情境下集群行為的相關理論。此外,現有研究仍難以深入解釋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微觀機制和演化過程,缺乏方法上的研究與創新。
第三,將集群行為的發生過程抽象為復雜系統過程,進而采用CAS等社會計算方法進行分析已成為集群行為研究的一種新視角與新方法。但是,大多數研究是對通用人群的集群行為進行抽象建模,其結論大多忽略了社會人對社會系統的作用。已有研究的ABM建模規則大多源于對現實社會現象的觀察或自然科學中的已有系統模型,較少與集群行為的已有解釋理論相結合,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已有研究中的數據也多來源于仿真生成數據,通過現實人際互動關系數據驗證模型的研究并不多見。因此,針對特定人群、依據人群現有特征、結合實際網絡數據應成為未來基于CAS理論分析集群行為的主要研究方向。社群結構和結構平衡理論是較為重要的復雜網絡結構研究理論。社群結構有效地揭示了網絡中具有相對共性的節點所形成的社群關系和不同社群之間所反映的網絡中觀結構關系特征。結構平衡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帶有正負關系網絡的個體聚類過程,不僅闡釋了網絡中不平衡關系的演化機制,同時也可以預測出社會系統的變遷軌跡。把復雜網絡等社會計算的理論與方法引入公共管理研究,是近年來國內外管理學理論和實踐發展的顯著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