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食品安全治理評論(2019年第2期/總第11期)
- 吳林海主編
- 4字
- 2021-05-11 17:38:14
本刊特稿
完善新時代中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1]
吳林海 黃錦貴[2]
摘要: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是進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監督、抽檢等工作的主要機構,其構成、分布、裝備等是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2015年1月23日印發了《關于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食藥監科〔2015〕11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吨笇б庖姟诽岢隽耸称匪幤窓z驗檢測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層級架構模式,明確了各層級檢驗檢測機構的功能定位,強化了檢驗檢測體系服務食品藥品監管的核心職能,部署了改革任務,提出了建設重點,規范了保障機制。本文主要是基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18年公開發布的相關數據,研究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及其體系的建設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食品安全 檢驗檢測體系 總體狀況 改革發展
一 檢驗檢測機構的總體狀況
為加強認可及檢驗檢測市場監管,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批準執行檢驗檢測統計調查制度要求和《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認可機構監督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于2019年2月15日發布了《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開展2018年度認可及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工作的通知》,要求開展2018年度認可及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工作。主要基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可與檢驗檢測監督管理司組織的全國檢驗檢測機構調查的數據展開分析。截至2018年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向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認監委)上報了調查數據。
(一)檢驗檢測機構的數量
來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機構39472家。圖1是2014~2018年我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及增長情況。近年來,我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呈持續上升趨勢。到2018年全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將近4萬家,較上年36327家增長8.66%。
圖1 2014~2018年全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及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簡報(2014~2018年)》。
(二)檢驗檢測機構的營業收入
圖2反映了2014~2018年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營業收入和增長情況。圖2顯示,2014年我國檢驗檢測機構實現營業收入為1630.89億元,之后持續增長。2018年營業收入達到2810.50億元,比2017年增長18.21%,創歷史新高。2014~2018年,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營業收入累計增長72.42%,年均增長14.48%,營業收入規模整體呈平穩較快增長態勢。由此可見,我國檢驗檢測市場規模與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基本上保持同步穩定上升趨勢。
圖2 2014~2018年全國檢驗檢測機構營業收入及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簡報(2014~2018年)》。
(三)檢驗檢測機構出具的報告份數
2018年,我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共出具檢驗檢測報告約4.28億份,較2017年增長13.83%。近年來,我國檢驗檢測機構出具報告份數呈平穩上升趨勢,從2014年的3.11億份一直上升到2018年的4.28億份,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并于2018年達到歷史最高點(見圖3)。
圖3 2014~2018年全國檢驗檢測機構出具報告份數及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簡報(2014~2018年)》。
(四)檢驗檢測機構的從業人員
圖4顯示,2018年末,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共有從業人員1174300人,全年新增就業人數54963人,增長率為4.91%,平均每個檢驗檢測機構就業人員29.75人。
圖4 2014~2018年全國檢驗檢測機構從業人員及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簡報(2014~2018年)》。
(五)檢驗檢測機構的儀器設備
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機構39472家,擁有各類儀器設備633.77萬臺(套),儀器設備資產原值3195.54億元。圖5是2014~2018年我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儀器設備情況,從2014年的3996396臺持續增長到2018年的6337700臺(套)。2014~2018年平均每人擁有設備臺(套)分別為4.60臺(套)/人、4.72臺(套)/人、5.14臺(套)/人、5.14臺(套)/人和5.40臺(套)/人。
圖5 2014~2018年全國檢驗檢測機構的儀器設備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簡報(2014~2018年)》。
(六)檢驗檢測機構的實驗室面積
實驗室面積是反映檢驗檢測機構能力的一個指標。圖6顯示,2018年,我國檢驗檢測機構實驗室面積為7120.7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82%。
圖6 2014~2018年全國檢驗檢測機構實驗室面積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簡報(2014~2018年)》。
二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的總體狀況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是整個檢驗檢測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趪沂袌霰O督管理總局的數據,相關情況分析如下。
(一)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數量與構成
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食品檢驗檢測機構3727家,占全國檢驗檢測機構總數的9.44%。其中,事業單位制、企業制、社會團體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分別為3205家、521家、1家,占全部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總量的比例分別為85.99%、13.98%、0.03%。
(二)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層次
為了規范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工作,加強對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督管理,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于2015年4月14日印發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總局令第163號)明確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以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依法成立的檢驗檢測機構,其資質認定由國家認監委負責組織實施;其他檢驗檢測機構的資質認定,由其所在行政區域的省級資質認定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庇纱丝梢?,我國的檢驗檢測機構實施資質認定的分層管理體制。
1.國家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
按照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資質認定的分層管理辦法,2018年,我國國家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達到513家,占全部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總數的13.76%。按照區域的分布數量,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排序前十位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依次為廣東(61家)、北京(53家)、山東(39家)、浙江(31家)、江蘇(30家)、黑龍江(22家)、上海(20家)、四川(19家)、福建(19家)和遼寧(19家)。以上10個省份所分布的國家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全部國家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的61.01%。
從行業領域來看,2018年食品檢驗檢疫、食品技術監督和農產品質量檢驗三大領域國家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分別為237家、94家和55家,分別占全部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總數的46.20%、18.32%和10.72%,累計占比為75.24%(見圖7)。
圖7 2018年國家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相關資料整理計算得到。
2.省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
圖8顯示,省級層面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達到3214家,占全部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總數的86.24%。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擁有的省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超過100家,依數量大小的排序分別為河南(270家)、云南(203家)、湖南(200家)、黑龍江(188家)、四川(179家)、江蘇(172家)、遼寧(163家)、浙江(155家)、吉林(155家)、山東(148家)、河北(138家)、廣西(135家)、湖北(134家)、廣東(133家)、江西(118家)和安徽(117家)。
圖8 2018年省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超過百家的地域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相關資料整理計算得到。
從區域來看,2018年六大區域省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規模比重分別為:華東26.45%,華北10.89%,中南27.13%,西南14.93%,東北15.74%,西北4.85%。華東、華北、中南三大區域占到省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總量的64.47%。
(三)食品復檢機構總體情況
為規范食品(含食品添加劑)安全監督抽檢復檢、異議工作,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風險,依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等法規,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于2018年9月5日印發了《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復檢和異議工作的通知》(市監食檢〔2018〕48號,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明確規定:“受理部門應當自出具受理通知書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在公布的復檢機構名錄中,遵循便捷高效原則,隨機確定復檢機構進行復檢。因客觀原因7個工作日不能確定復檢機構的,可適當延長,但應當將延長的期限和理由告知申請人。復檢機構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復檢任務,確實無法承擔復檢任務的,應當于2個工作日內向相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作出書面說明。無正當理由,一年內2次拒絕承擔復檢任務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可停止其承擔的食品安全抽樣檢驗任務,并向復檢機構管理部門提出撤銷其復檢機構資質的建議。確定復檢機構后,受理部門應當將復檢受理事項告知初檢機構和復檢機構,并通報不合格食品生產經營者住所地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
在現行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 食品復檢機構要求》(RB/T 216-2017)中,食品復檢機構的定義為:“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衛生行政、農業行政等部門共同頒布的‘復檢名錄’中的檢驗機構,食品復檢機構有不同的復檢領域?!笔称窂蜋z機構名錄公布的條件要求執行《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 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RB/T 214-2017)、《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 食品檢驗機構要求》(RB/T 215-2017)和《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 食品復檢機構要求》(RB/T 216-2017)等規范。
國家認監委先后在2011年、2013年和2016年公布了三批食品復檢機構名錄,數量分別是104家、32家和56家,總計為192家。全國192家食品復檢機構數量排在前五位的省市依次為廣東(16家)、北京(15家)、浙江(13家)、山東(11家)和四川(11家),而西藏和青海目前暫時還沒有資質認定的食品復檢機構。從檢測項目來看,承擔重金屬、農藥殘留、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劑和獸藥殘留的食品復檢機構依次為180家、166家、164家、156家和153家(見圖9)。重金屬、農藥殘留、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劑和獸藥殘留等5個檢測項目也是現階段全社會關注的食品安全重點檢測項目。
圖9 2018年食品復檢機構檢測的項目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相關資料整理計算形成。
中國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平臺于2019年6月12日公布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本級食品安全抽檢監測承檢機構采購項目中標公告》,擇優選取了50家食品安全抽檢承檢機構擬承擔2019~2021年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本級食品安全抽檢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各類食品的抽檢任務,采購項目預算金額為33000萬元人民幣,其中2019年度預算金額為11000萬元。2019年食品安全抽檢承檢機構的任務包括但不限于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下達的《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印發2019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計劃的通知》(國市監食檢〔2019〕35號)等文件中明確的任務,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糧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調味品、肉制品等食品的抽檢任務,全年抽檢、監測等總數約4.7萬批次。在50家國家食品安全抽檢承檢機構中,有27家是食品復檢機構,占比54%。該結果表明,申請食品復檢機構資質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采購項目的中標概率。
三 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建議
為了促進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改革、建設與發展,近十年來尤其是最近幾年來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食品檢驗檢測機構也積極推進改革,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然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合相關情況,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及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區域分布不平衡
圖10顯示,2018年全國六大區域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區域分布為:華東26.99%,華北11.89%,中南26.67%,西南14.25%,東北15.00%,西北5.21%。華東、中南兩大區域布局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占到全國總量的53.66%。雖然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在區域上的分布與所在區域的服務業發達程度、食品產業的規模與精加工水平有關,但上述數據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區域分布并不平衡。
圖10 2018年全國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區域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相關資料整理計算得到。
從占比情況來看,全國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3727家,占全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39472家的9.44%。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各自區域各類檢驗檢測機構的比重情況如圖11所示。其中,吉林省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167家,占全省各類檢驗檢測機構912家的比重為最高,達到了18.31%;青海省占比最低(海南省無省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據),僅占1.70%。由此可見,我國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在地區布局上具有較大的不平衡性。
圖11 2018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與全國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占比狀況
注:海南省省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無數據。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官方網站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相關資料整理計算得到。
2.市場化程度低
目前我國的檢驗檢測市場上,事業單位制的檢驗檢測機構占據市場主體地位。在食品領域事業單位制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比高達85.99%,以絕對的優勢占據上風。盡管近年來食品檢驗檢測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但由于長期承擔政府法定檢驗任務,導致對食品產業經濟和檢驗檢測市場需求不敏感,主要原因是缺乏市場化激勵機制,機構運營資金靠政府撥款,運用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吸引資金的能力弱,而且事業單位制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缺乏現代化管理手段,機構日常運行成本居高不下。
3.縣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能力不強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截止到2018年11月底,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系統通過食品領域檢驗檢測資質認定的機構共有24家,其中自治區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2家,分別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檢驗所和廣西-東盟食品藥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14家地級市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已實現全部覆蓋,其中玉林市有2家。而8個縣級市只有2家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通過了資質認定,在63個縣中只有5家縣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通過了資質認定。
與此同時,縣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人才短缺,發展乏力問題較為突出。如江西省縣級各類食品檢驗機構工作人員共587名,平均每個縣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36名,平均每個縣3人,初級技術職稱以下人員占總數的63.11%,而食品檢驗專業人員僅占總數的10.64%。專業人員不足導致部分檢驗檢測機構花近百萬元購買的氣相色譜儀閑置。
(二)改革與發展的要求
為了加快檢驗檢測體系的發展,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主要有以下四類。
1.明確了行業性質和發展方向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1年12月16日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1〕58號),將檢驗檢測服務列入八大高技術服務業之一。2014年8月6日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號)明確規定:加快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鼓勵不同所有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不斷增強權威性和公信力,為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服務。加強計量、檢測技術、檢測裝備研發等基礎能力建設,發展面向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過程的分析、測試、計量、檢驗等服務。建設一批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構建國家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加強先進重大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加快發展藥品檢驗檢測、醫療器械檢驗、進出口檢驗檢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等服務,發展在線檢測,完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體系。開拓電子商務等服務認證領域。優化資源配置,引導檢驗檢測認證機構集聚發展,推進整合業務相同或相近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檢驗檢測標準,開展檢驗檢測認證結果和技術能力國際互認。培育一批技術能力強、服務水平高、規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檢驗檢測認證集團。加大生產性服務業標準的推廣應用力度,深化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
2.明確事業單位機構的改革方向
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1〕5號)明確規定“推進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進行轉企改制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全國126萬個機構、4000萬余人,主要的思路是“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其中“管辦分離”是改革的主體。
為加快檢驗檢測服務業的“轉企改制”改革,國務院辦公廳于2014年3月11日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4〕8號)明確規定:“各地區、各部門要摸清底數,認真清理現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對職能萎縮、規模較小、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機構予以撤銷。在此基礎上,從三個方面推進整合工作。一是結合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明確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功能定位,推進部門或行業內部整合;二是推進具備條件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與行政部門脫鉤、轉企改制;三是推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層級整合,支持、鼓勵并購重組,做強做大。”“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這項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工作力度,推動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業快速發展,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提質增效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3.明確要求推進集聚區建設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有利于擴大內需,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但是,我國檢驗檢測服務業存在事業單位性質檢測機構占比高、布局結構分散、機構規模較小、市場占有率不高等一系列不利于發展的問題,難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1〕58號)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4〕8號),促進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發展,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6年7月6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的意見》(國質檢科聯〔2016〕301號,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提出,“十三五”時期,將在全國規劃建設一批影響力大、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社會經濟效益好的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將集聚區建設成為檢驗檢測認證行業信息、人才、機構匯聚交流的重要基地,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服務水平高、具有國際市場開拓能力的檢驗檢測集團,形成一批檢驗檢測認證知名品牌。要求集聚區具有較強的要素集聚功能,成為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發展的平臺。截至2018年底,國家發改委、原國家質檢總局聯合批準了6個國家級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的建設,分別坐落于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省和重慶市。
4.明確了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建設規劃
食品檢驗檢測體系是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重要技術支持,是依法監管的重要技術保障。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于2015年1月23日印發的《關于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確定了“到2020年,建立完善以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為龍頭,省級檢驗檢測機構為骨干,市、縣級檢驗檢測機構為基礎,科學、公正、權威、高效的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充分發揮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的作用,使檢驗檢測能力基本滿足食品藥品監管和產業發展需要”的總體目標,并提出了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四三二”的層級架構模式,即食品(含保健食品)檢驗檢測體系重點支持建設國家、省、市、縣四級檢驗檢測機構,藥品化妝品(統稱藥品)檢驗檢測體系重點支持國家、省、市三級檢驗檢測機構,醫療器械檢驗檢測體系重點支持建設國家、省兩級檢驗檢測機構?!蛾P于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的制定發布,標志著全國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的頂層設計已初步完成,為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提升檢驗檢測能力、服務食品藥品監管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完善體系與推進能力建設的建議
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是防范食品安全風險的技術保障,是新時代國家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和完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工作“四個最嚴”、做好新時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基礎。
1.科學完善規劃
以政府職能轉變和深化機構改革的總體要求為遵循,以《關于加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食藥監科〔2015〕11號)為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依據轄區內食品生產與消費、食品產業布局狀況,基于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與能力建設的專業性,全面規劃各自區域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與能力建設規劃。按照“檢測機構要精、檢測項目要全、檢測能力要強、檢測水平要高”的建設目標,構建省級突出“高精尖”、市級滿足“全覆蓋”、縣級達到“最基本”、鄉級實現“最快速”的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切實提高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水平,為行政執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茖W確定不同層次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建設標準,促進檢驗檢測體系和能力建設的規范化,全面提升檢驗檢測能力。
2.加快資源整合
根據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需要,統籌規劃不同類別、不同層級、不同區域的檢驗檢測資源布局,突出建設重點,強化薄弱環節,促進食品檢驗檢測資源整合共享。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要重點解決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分布不平衡的問題。經濟發達地區應該以縣(市)為基本單位建立獨立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欠發達地區與相對落后的地區,可以區域中心縣(市)為基本單位建立相應的能夠滿足需求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要明確縣(市)級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功能定位,重點確保此類機構具備對常見食品微生物、重金屬、理化指標的實驗室檢驗能力及定性快速檢測能力,能夠承擔對檢驗檢測時限要求較高的技術指標、不適宜長途運輸品種以及具有區域與地方特色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任務。
3.強化誠信建設
在現實中,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惡性競爭,出具虛假檢驗檢測報告的情況時有發生,強化誠信建設已刻不容緩。2018年10月1日起我國首個檢驗檢測機構誠信評價國家標準《檢驗檢測機構誠信評價規范》(GB/T 36308-2018)正式實施。該標準的實施有利于政府監管部門建立食品檢驗檢測機構誠信檔案,并實施分類監管,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監管新型模式,更好地發揮檢驗檢測傳遞信用的作用,改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建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建立食品檢驗檢測機構信用體系,對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誠信度和誠信建設水平實施分類監管,基于GB/T 36308-2018的標準規范,從實際出發,細化評價指標,規范食品檢驗檢測市場,打擊并最終有效杜絕出具虛假食品檢驗檢測報告的現象。
4.建立競爭體系
我國獨立的第三方檢驗檢測市場是在政府逐步放松管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歷了由國家檢驗檢測機構負責所有商品檢驗,到開始對民間資本開放商品檢驗檢測市場,再到界定行政執法性質的強制性檢驗檢測工作與民事行為檢驗檢測業務、民營檢測機構快速發展、外資獨資檢測機構進入中國的發展階段。未來食品檢驗檢測客觀要求地域與食品行業的覆蓋面更廣、監測點更全、監測參數更多,這必將催生新的更大的市場需求。因此,一方面,政府主導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將承擔更為繁重的任務;另一方面,需要大力發展第三方機構,以解決政府主導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分布不平衡且能力有待提升等“政府失靈”的一系列問題。這是未來建設、改革與完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主要方向。雖然近年來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市場化改革取得了新進展,但總體而言,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市場化程度仍然嚴重不足,第三方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發展非常不理想,尚沒有形成適度的市場競爭。因此,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必須基于政府主導、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充分培育、發展與規范第三方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培育多元市場,形成不同規模、不同來源、不同國別、不同層次、不同所有制構成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
[1]本文為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食品安全戰略的科學內涵與制度體系框架設計研究”(編號:19AGL021)階段性研究成果。
[2]吳林海,博士、博士生導師,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黃錦貴,碩士,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職員,主要從事食品分析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