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寧夏卷
-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 7636字
- 2021-12-22 19:04:08
第六章 堅持高質量發展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改革開放40年來,寧夏工業改革不斷深化,工業經濟迅速發展,顯示出蓬勃生機和活力。新時代,貫徹黨的十九大和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改革發展歷程
寧夏工業改革與發展經歷了5個階段。
(一)實行擴權讓利改革階段(1979 —1984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針對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管得過死,企業缺乏自主權,職工吃企業“大鍋飯”,企業吃國家“大鍋飯”等問題,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文件,開始了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的改革。1979年10月,寧夏在銀川橡膠廠、西北煤礦機械總廠等8個大中型企業,進行了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從1980年10月1日起,在大河機床廠、銀川毛紡廠試行了“獨立核算,國家征稅,自負盈虧”的辦法,即在以稅代利、自負盈虧的前提下,擴大企業在計劃、銷售方面的自主權,允許企業按市場需要自主安排生產計劃和承接加工訂貨。從1983年開始,在557戶地方國營盈利企業中推行“以稅代利,稅利并存”的“利改稅”,即以1982年企業決算為依據并考慮新的因素,由企業按核定的所得稅率、繳利比例向國家上繳稅利,把國家同企業的分配關系用稅收形式固定下來,既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又提高企業留利水平。這一年,實行“利改稅”的國營企業,上繳國家的稅利占其利潤總額的65%(其中稅后上繳利潤占利潤總額的14%),企業留利達35%。與此同時,從1981年開始,在全部工業企業中推行了經濟責任制。至1984年年底,寧夏80%以上的企業都建立了經濟責任制,并建立和完善了企業內部經營機制。從1984年8月開始,在銀川橡膠廠、石嘴山鋼鐵廠等5家企業進行了廠長(經理)負責制試點。之后,在全區普遍推開。另外,還改革了企業內部分配制度。1982年后,多數企業先后實行浮動工資制、計件工資制、記分計獎制、超基數聯銷計獎等辦法,使職工個人收入多少同企業經營好壞、勞動貢獻大小直接掛鉤,初步克服了平均主義現象,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1984年企業工資制度改革后,統一了工資標準,進一步貫徹了按勞分配原則,廣大職工收入普遍增加。
這一時期,自治區還確立了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發展以能源工業為主的工業建設方針,相繼新建擴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至1985年,共建成項目3443個(其中大中型項目19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0萬千瓦、采煤能力52.9萬噸、化肥生產能力1.32萬噸、水泥生產能力46.7萬噸等。1984年1月,國務院山西能源規劃辦公室將寧夏劃入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范圍。寧夏以此為契機,不僅對石嘴山、石炭井、汝箕溝礦區原有的幾個大中型礦井挖潛改造,擴大采區深度,保證穩產高產,而且貫徹以煤帶電、以電促煤方針,加快電力建設步伐,促進煤電同步發展,先后興建了大武口電廠、太西洗煤廠、石嘴山礦務局三號井等國家及自治區重點工程。同時,還積極推進企業技術進步,不僅重工業中的煤炭生產、機械制造、儀器儀表等優勢企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力量得以發揮,而且實施了輕紡和食品工業技術改造項目48個,累計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8.77億元,使企業因技術改造而增加產值3.35億元和利稅0.88億元,占同期工業增加值的42%和新增利稅的一半以上。
(二)推行承包經營制改革階段(1985 —1992年)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要使企業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成為具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法人”。寧夏工業改革步入新階段。
從1984年10月開始,寧夏在工業、交通等238個國營企業中實行了第二步“利改稅”,即以企業1983年利潤總額為基數,通過加減價格調整等因素后,合理調整產品稅率,增設資源稅、增值稅和幾種地方稅,對國營企業征收所得稅和調節稅,對小型企業征收八級累進稅,在確保企業合理留利的前提下,確定對23戶大中型企業開征調節稅,并對微利企業核定了減征所得稅率。“利改稅”確立了國家同企業的分配關系,并通過稅收杠桿,緩解了企業因產品價格不合理、資源條件和技術裝備水平不同所產生的苦樂不均的矛盾,在國家拿大頭的同時,使企業留利有所增加,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1987年8月,在全區經濟體制改革會議上,自治區政府同大河機床廠、長城機床廠、銀川汽車運輸公司等13個企業簽訂了“兩保一掛”(保上繳利潤、保技術改造任務,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浮動)承包經營責任制合同,拉開了全區首輪企業承包經營的序幕。之后,自治區政府先后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規定》等文件,確立了“包死基數,確保上繳,超收多留,歉收自補”的承包經營原則。全區首輪承包的各類企業3123戶,占應承包企業3892戶的80.2%。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實行,不僅促進了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而且提高了經濟效益,使國家、企業和職工三者的利益關系得到合理調整。1990年,開始推行第二輪承包制。1990年3月,經自治區政府批準,自治區體改委、自治區經委發出《關于完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意見》,從18個方面對承包的原則和辦法作了規定。1991年,新一輪企業承包全面鋪開。在承包中,多數企業以“兩包一掛”為主,實行上繳利潤遞增承包超收分成、基數承包超收分成或利潤遞增承包形式,少數企業實行“切塊分包”“長包短定”、企業認標承包、順延承包或招標承包等辦法。還進行了轉換經營機制試點。1991年6月,自治區黨委、政府發出《關于進一步搞活企業的若干政策措施》。1992年,自治區確定90家工商企業(其中工業企業49家)進行轉換經營機制的試點,企業逐步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轉變。同時,推進企業內部改革,全區絕大多數企業推行了廠長(經理)負責制,實行廠長(經理)任期目標責任制和任期終結審計制;推行人事勞動制度改革,企業公開招聘中層以上干部,競爭上崗,擇優使用,職工實行雙向選擇,擇優上崗,企業進人全部實行勞動合同制;深化了分配制度改革,將職工工資、獎金的分配與企業效益及個人貢獻大小結合起來,實行計件工資、崗位工資、浮動工資、檔案工資與評分記獎、聯產聯銷、聯利記獎等分配形式,促進了國家、企業和職工三者利益關系的合理調整。
(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國企脫困改革階段(1993—2002年)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一時期,寧夏工業企業改革主要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國企脫困來進行。
1993年2月,自治區政府發布《寧夏回族自治區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實施辦法》。寧夏國有企業改革由搞活大中型企業轉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4年,國務院確定百家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寧夏的西北軸承廠被列為試點企業之一。1995年9月,改制為國有獨資的西北軸承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新組建的集團公司和不同地區、行業的另外5家股東籌建西北軸承上市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1995年,自治區確定寧夏石嘴山鋼鐵廠、寧夏電機總廠等5戶自治區直屬企業和六盤山水泥廠、石嘴山市鐵合金廠等5戶地市縣屬企業進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中衛縣、青銅峽市被確定為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市縣。在試點的基礎上,寧夏陸續組建了454戶股份制企業,有29戶虧損嚴重的國有企業被22戶國有企業兼并,28戶小型國有企業被整體拍賣。但是,由于國有企業的市場適應性較差,經濟效益低下,大多陷于嚴重經營困難的境地。自治區政府相繼發出《關于促進國有工業企業扭虧增盈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提出一系列扶持措施,幫助企業解困。自治區按照“三改一加強”(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把企業的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和“抓大放小”精神,加強了企業改革的力度。在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基礎上,對國有大中型企業中生產經營狀況較好和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分別實行大公司、大集團戰略改組或通過綜合治理促其轉換經營機制。同時,加大國有小型企業改革力度。1996年4月,自治區政府發布《關于加快小型企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對小型企業改革作出規定。全區按照11個“一批”的形式,對小型企業進行了改革,即多元參股擴張一批,組建集團帶動一批,以強扶弱托管一批,產權出讓盤活一批,公有民營租賃一批,配股增資改造一批,母體裂變分離一批,“退二進三”轉產一批,兼并聯合重組一批,引進外資嫁接一批,依法破產淘汰一批。
黨的十五大后,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利用3年時間完成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脫困”目標。1998年5月,《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要全面推進企業改革。1999年3月,《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工業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提出,要緊緊圍繞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的目標,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結構調整,加速科技進步,培育特色,發揮優勢,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大力開拓市場,全面提高企業素質和經濟運行質量及效益,努力保持全區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9月,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后,以產權多元化為核心、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的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展開。至2000年年底,全區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面達到86.6%,其中上市公司10家;全區505家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達到90.5%,其中實行產權制度改革的占到了88%。在全區40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所占比重為59.4%,集體企業產值占4.80%,非公有制企業產值占35.8%。這種所有制結構的形成為全區工業注入了活力,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企業脫困方面,自治區列入脫困計劃的36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有28家脫困,脫困面為77.87%;自治區85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有66家脫困,虧損面降到22.4%。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83.6,較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全部工業利稅總額達18.1億元,盈利企業盈利額8.5億元,虧損企業虧損額4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51.7%、39.6%和下降32.3%,大多數國有虧損企業基本擺脫困境,如期實現了國企脫困目標。
2001年,自治區政府批轉了自治區經貿委《關于深化工業改革強化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放開搞活中小企業,深化國有企業內部人事、勞動、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在改革中,自治區黨委、政府著力解決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千方百計確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積極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
自治區還投資建設了一些大型骨干企業,包括年產煤炭1190萬噸的靈武礦區、大壩電廠二期工程、寧夏化工廠第二套大化肥生產裝置工程、青銅峽鋁廠三期擴建工程、銀川(長城)輪胎有限責任公司30萬套全鋼載重子午胎項目、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等。
(四)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革階段(2003 —2012年)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等任務。12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關于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決定成立自治區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建立了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2003年2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全區加快工業化進程工作會議,部署加快工業化進程工作。會議提出,寧夏加快推進工業化發展的重點:一是實施“五大基地建設”工程。二是實施“雙十”工程。三是實施“1611”工程。四是實施“15555”計劃。以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優化、培育壯大特色產品、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重塑工業新優勢,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金和人才,加快建設千萬千瓦級火電基地、300萬噸煤炭間接液化、83萬噸煤基二甲醚、70萬噸大顆粒尿素等一批重大項目,實現經濟發展新跨越。各市縣力爭經過5年的努力,使縣(市、區)工業在區域經濟中的比重達到40%以上。按照部署,寧夏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實施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200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開發建設寧東基地的重大戰略決策,并將寧東基地建設確定為自治區的一號工程,寧東基地建設大會戰拉開序幕。2007年3月,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利用寧東地區水、煤、電、石油、天然氣資源的豐富優勢,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工業開發接續基地和重要能源化工產品加工基地。4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視察寧東時作出“又好又快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的重要指示。9月,自治區政府印發了《關于又快又好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若干意見》。2008年8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寧東時指出:“高水平建設好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是推動寧夏工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龍頭,也是寧夏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要把寧東建設成為貫徹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全國一流經濟開發區。”9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寧東基地列入國家重點開發區,高起點、高水平地把寧東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產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區。2009年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開發總體規劃》,確定將寧東基地建成全國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全國循環經濟與資源高效利用示范區,建成帶動寧夏跨越式發展與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重點開發區,進一步明確了寧東基地的定位。2010年12月,《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寧夏沿黃經濟區列入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寧東基地作為沿黃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寧東基地上升為國家戰略。2011年2月,成立了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工作委員會和自治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員會,賦予寧東基地管委會地級市一級經濟管理權和社會事務管理權,授權其享有部分自治區級經濟管理權限,對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籌建設和協調管理;將寧東鎮整建制移交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代管,實行區鎮一體化發展。2012年9月,國務院批復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提出依托寧東基地建設國家大型綜合能源化工生產基地、綜合生產加工區和儲備區。同月,寧東新城建設開始奠基。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
推進寧夏國企與央企的戰略組合。這一時期,自治區政府先后與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中化集團、中國華電集團、中國鋁業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神華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還與浙江華欣控股集團簽署了共同推進中國(寧夏)生態紡織工業園建設框架協議。
進行工業園區建設。2003年,《自治區黨委 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提出,堅持“積極推進,開拓創新,合理規劃,突出重點,各具特色”的原則,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經濟、壯大經濟實力為重點,堅持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與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相結合,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模式,改善投資環境,完善服務體系,切實把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成經濟發展的帶動區、特色產業培育區、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2006年8月,《自治區黨委 政府關于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寧夏的決定》提出,要努力建設創新型寧夏。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寧夏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綜合科技實力顯著提升。2010年12月,自治區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工業園區發展的指導意見》。2011年4月,銀川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務院批準寧夏石嘴山工業園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11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了《關于建設銀川“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規劃在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銀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銀川科技園先行試點建設“人才特區”,率先把銀川打造成全區高層次人才集聚地、科技創新研發地、人才體制機制試驗地。
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2010年3月,自治區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意見》,對“兩化”融合作出部署。2011年2月,自治區政府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簽署了《加快推進寧夏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工信部將在發展規劃、產業布局、資金安排等方面加大對寧夏的指導和支持力度。7月,工信部、財政部認定了首批55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推進節能減排和發展方式轉變。自治區政府先后印發《關于煤炭電力化工機械建材冶金醫藥等七個行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方案》等文件,加快轉變發展方式。2012年12月,環保部與自治區政府簽署了《加快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合作協議》。根據協議,環保部將在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農村環境保護、重點領域污染防治、生態建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等7個方面,給予試驗區特殊政策、項目、資金技術傾斜與支持,為試驗區建設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五)全面深化改革與打造寧夏經濟升級版階段(2013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后,寧夏工業改革全面展開,工業發展加速推進。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2月,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要全力打造寧夏經濟升級版。要突出重點、轉型升級,做優做強工業。一是努力做強煤化工、煤炭火電、羊絨紡織、葡萄、文化旅游等五大產業;二是發展壯大石油化工、特色農業、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產業;三是積極培育現代物流、金融、生物、信息及電子商務四大產業;四是限制淘汰電解鋁、鋼鐵、水泥、鐵合金、電石、焦炭、化肥等七大過剩落后產業。2017年6月,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推進產業轉型發展。按照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寧夏工業改革全面推進。
一是深化工業改革。2014年10 —12月,自治區黨委、政府相繼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區屬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等文件,加快推進“兩優”投資發展環境建設,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
二是加快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00億元,寧東基地對沿黃經濟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三是推進與央企的戰略合作。2013年7月,自治區政府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通過優勢互補共同開拓裝備產品在國內外的市場;以沙漠光伏、光熱等清潔能源電站建設為載體,開發沙區現代農業、林業和旅游業;共同培養適應裝備制造業發展所需的各類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2014年5月,自治區政府、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決定在電子商務、云計算和大數據等領域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與交流。
四是推進工業園區建設。2014年1月,國務院批準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晉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發改委批復7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銀川—石嘴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名列其中。7月,靈武羊絨產業園區獲批籌建全國羊絨深加工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
五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2013年6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強協同創新,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2014年10月,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創新體制機制促進人才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明確人才支撐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戰略地位;打造人才與產業和技術協調發展的銜接載體;發揮企業在人才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創新激發人才創造活力的體制機制;建設集聚人才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