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親臨現場才有好故事

  • 新聞履痕
  • 冮紅
  • 6830字
  • 2021-04-25 17:15:25

汗水永遠是寫作的墨汁,現代通信手段絕對代替不了一雙腳板,感情和現場感是在辦公室和書齋里編不出來的。

親臨現場才有好故事

前些日子,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頂尖記者和普通記者的差距,只在這20句話!》,文章內容是新聞前輩的20條忠告,其中第一條是——“年輕人,離電話遠一點,面對面去聊。不管有多不方便,面對面總是比較好的。遠離電話,和別人面對面,看著對方的眼睛,用第一視角觀察。你必須要在現場!”看完這一條,我感觸很深,不去現場,我們發生過好多失誤;不去現場,我們會錯失很多細節。

西安市被確定為第五個直轄市、各地語文教材“魯迅作品大撤退”、炒蒜高手擲千萬買走百斤金條……2010年的幾起虛假失實報道,我至今仍留存在記憶中,不敢忘卻,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他的根兒就在新聞現場。作品要經得起推敲,不出現虛假和失實問題,必須要親臨現場。

2018年1月16日晚審簽17日報紙時,我將A1版二條記者采寫的稿件《我市出臺政策解決干部兩地分居問題》撤換了。撤稿原因有二:一是時效性差。據我掌握的情況,市上這項工作已經啟動好長時間了,即將結束,首批要解決的22名干部兩地分居的事項均已按照程序確定了,而這篇稿子還停留在報道政策出臺的層面上。二是不準確。稿件中提到的《石嘴山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調配辦法(試行)》,只是個實施細則,是組織部門、人社部門、編辦開展這項工作的一個具體指導方案,算不上石嘴山市出臺的一個政策。

這暴露了一個問題,就是記者從某個途徑得到一份材料,不經過采訪,就直接根據材料寫稿,材料之外發生的許多事情不知曉,造成了新聞的不準確。

不到現場就寫稿子,看似是得一時之利、圖方便之快,實則卻是因小失大。說大了,是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褻瀆;說小了,是對自己、對報社的不負責任。

希臘神話中,巨人安泰雖力大無窮,但所有的力量來自大地,一旦雙腳離地,他就力量頓失。其實,新聞工作者又何嘗不是如此?脫離了人民群眾、遠離了新聞現場的記者,就像雙腳離地的安泰。

去現場,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寫出動人的好作品。

和采訪對象面對面,他的容貌、他的一舉一動、他的話語、他的表情、他的生活環境,都有可能成為你文章里的細節,甚至升華為你文章的主題。2017年,我去采訪脫貧攻堅戰役中建檔立卡貧窮戶的脫貧致富故事。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姚建強是臨時更換的一個采訪對象,我要找一個反映教育扶貧的典型,兩年考出了三個大學生,姚建強被村上的干部推薦給我。2017年9月22日上午,我按照約定時間來到了姚建強家。之前,我隨其他采訪報道組也去過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他們有的家小院依然是移民到這里時的樣子,松軟的泥土時不時揚起一片塵土,雜物隨意堆放,屋內桌面柜面落滿了灰塵。姚建強家的干凈整潔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讓我在整潔與臟亂的對比中產生了思考。我們一直在聊孩子的教育,但寫稿時,我卻把主題進行了升華。文章結尾這樣寫道:

9月的小院,沒有了孩子們的打鬧嬉笑,變得分外寧靜。姚建強夫婦依舊把屋內屋外收拾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

哈佛商學院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干凈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生活在凌亂骯臟中。于是,摸索出這樣一個結論:“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姚建強的人生,不就正像他的家一樣,光明透亮嗎?

寫景是為了寫人,姚建強的人生光明透亮,是孩子帶給他希望,是他堅信教育可以改變貧窮落后。有孩子的家庭,可以向姚建強學習,沒孩子的家庭,也可以向姚建強學習:心亮堂,路光明;塵不除,路難尋。在擺脫貧困的道路上,需要我們及時清掃家里的灰塵,及時清除甘于貧困的思想塵埃,讓環境清爽起來,讓大腦清醒起來,優化自己的精神狀態,好好思謀自己的未來,甩開膀子干起來,靠誰都不如靠自己來得實在。這就是我們樹立典型的意義所在。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馬文鋒一直堅守著“不到現場不寫稿,沒有故事不交稿”的原則。這個原則,理應成為我們每一個記者的原則。

汗水永遠是寫作的墨汁,現代通信手段絕對代替不了一雙腳板,感情和現場感是在辦公室和書齋里編不出來的。即便身處資訊發達的時代,仍要常懷憂思之心,仍當深入第一現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也正如報社一位前輩所告誡的,當你覺得筆下沒有內容可寫時,永遠不要忘了“腳板子底下出新聞”,邁開自己的雙腳去采訪、去求教,生活是新聞之源,實踐是新聞之源。

學下本事 就有出路

——一訪廟廟湖村姚建強

一戶一院落,四分地,藍瓦白墻的54平方米住房坐落其間。四年前,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以這樣的“標配”,迎來了西吉縣8個鄉鎮15個村的1413戶移民。

四年時間過去了,每戶移民的四分地上,都發生了許多變化,有的多了牛圈,有的多了住房,有的正在蓋房……

6區105號姚建強的小院,也變了。緊挨著原有的54平方米住房,在兩年前多了60平方米的兩間磚瓦房。同樣的,也是藍瓦白墻,只不過,屋正面的白墻,是用白色瓷磚貼成的。棕色的塑鋼門窗,寬大明亮,為新房增添了些許氣派。新房門口,是一個長方形花壇,對面是一間低矮的磚瓦房,這是姚家的庫房。小院地面,全部用整磚塊進行了硬化。屋內,地瓷磚鋪地,石膏吊頂,簡單明了的裝修;沙發、雙人床、組合衣柜,家具不多,但都很實用。

其實,讓村里人津津稱道的,不是姚家小院這幾年基礎設施的變化,而是姚家出了三個大學生。

“2016年9月,大兒子考到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二女兒考到太原美術學院。今年9月,小女兒考到西北政法大學。”說到孩子,姚建強欣慰而自豪。

姚建強是西吉縣火石寨鄉一名普通的農民,高中文化程度。結婚后,他和妻子與普通的農民一樣在家務農,日子過得艱辛而又平淡。5個孩子相繼出生后,姚家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起來。“日子雖苦,但孩子的學一天不敢耽誤,學下本事,就有出路。”這些年,姚建強總是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創造讀書、學技能的條件。

姚建強的二女兒從小喜歡畫畫,上小學時就是學校辦畫報的主力。艱苦的農村,沒有什么所謂的興趣班,直到上高中時,重慶來的一位老師在西吉辦了一個美術班,姚建強才給女兒報了名,接受系統的美術學習。2015年高三第一學期,二女兒要到重慶學習專業課,3個月1.4萬元,姚建強毫不猶豫地就想辦法把錢湊齊交了。“只要孩子肯學,我就全力以赴供養。”那一年,姚建強52歲,已經在廟廟湖村生活了兩年,在建筑工地上打了兩年零工。

從靠天種地到砌磚拌混凝土蓋房子,為了生計和孩子,姚建強艱難轉型。“以前沒干過,來到這里現學的,一天給200元干,給100元也干。”妻子患有冠心病,干不了重活,姚建強一個人下苦力養家供孩子讀書。

如今,54歲的姚建強仍然在周邊給人家蓋房子維持生計。“一年中,5月至8月活多些,這幾天沒活,鄰居家蓋房子,我就給幫忙去了。”9月22日,姚建強騎著自行車趕回家接受采訪。

9月初,新的學期開始了,4萬元貸款,加上幫扶單位的資助金,姚建強送走了三個上大學的孩子,長長地舒了口氣。

據悉,按照《平羅縣教育扶貧暫行辦法》,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職)的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新生,被區內院校錄取的每人每年資助1000元;被區外院校錄取的每人每年資助2000元,持續資助至高校畢業。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2014年9月9日,第3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如此表達對扶貧工作的戰略思考。

黨和國家始終將教育扶貧作為扶貧開發、扶貧助困的治本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精準發力、綜合施策,立下“軍令狀”,發起了一場以教育為武器,目標直指貧困的脫貧攻堅戰。

近年來,石嘴山也不斷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實現了教育惠民和資助政策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覆蓋。特別是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實行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職教育和大學生分類幫扶,千方百計為建檔立卡家庭學生完成學業消除后顧之憂。

教育扶貧的“網”,從中央到地方,織得既廣且細。

“今年暑假,我對幾個孩子說,下學期假期就不要回來了,在外面找個活做,掙些生活費。”姚建強說,以前孩子放假回來可以在地里幫幫忙,現在土地都流轉了,回來也沒事做,不如在外面找個干的,掙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

“一技在手,終身受益”。對另外兩個沒有上大學的子女,姚建強也把他們引上正確的道路。大女兒初中沒上完就去打工,后來姚建強把她送到銀川上了高職,畢業后,大女兒跟同學一塊去北京闖蕩了。小兒子初中畢業后不想讀書了,姚建強又把他送到海原縣的一個職業技術學校學烹飪,如今兒子在靈武一家餐廳實習。

9月的小院,沒有了孩子們的打鬧嬉笑,變得分外寧靜。姚建強夫婦依舊把屋內屋外收拾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

哈佛商學院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干凈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生活在凌亂骯臟中。于是,摸索出這樣一個結論:“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姚建強的人生,不就正像他的家一樣,光明透亮嗎?

(原載于《石嘴山日報》2017年9月27日A1版)

還要支持孩子讀研讀博

——二訪廟廟湖村姚建強

進入三月,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6區105號小院又安靜了下來。

其實,在剛剛結束的寒假,小院也沒有往年那么喧鬧。小院主人姚建強的5個孩子,在北京闖蕩的大女兒沒回來,在靈武一家餐廳干活的小兒子也沒回來,只有3個大學生回來了。

“在太原美術學院上學的二女兒和在西北政法大學上學的小女兒,元月中旬學校一放假就都回來了。在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上學的大兒子,學校放假后,和十幾個同學一塊兒去江蘇打工去了,春節前一天才回到家。”姚建強說。

記得去年9月第一次采訪姚建強時,他說過,讓孩子下學期假期就不要回來了,在外面找個活做,掙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大兒子聽了父親的話,去江蘇給一家工廠生產的集成塊焊線路,掙下了3000元錢。

“孩子們學習都不錯,也很懂事,知道幫我分擔家里的事。”說起孩子目前的情況,姚建強甚是欣慰,可是,想到孩子們的將來,姚建強也很發愁。

“看今年寧夏出臺的高層次人才優厚待遇實施辦法,那上邊支持優待的可都是碩士、博士,大學畢業不吃香了,還得讀研讀博才會更有出息呢!”

高中文化程度的姚建強“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創造讀書、學技能的條件”的信念一直未曾改變。

前一陣子,姚建強看新聞,獲知寧夏出臺了《關于實施人才強區工程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高層次人才優厚待遇實施辦法》。上面的內容,姚建強一條一條都仔細看過了,“實施優秀博士研究生預引進計劃,鼓勵企事業單位與‘雙一流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簽訂預引進協議”“區內事業單位招錄全日制博士、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畢業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只要專業對口且急需緊缺的,可不參加全區統一招錄考試,直接考察、考核錄用。”……意見中的這些句子,他都格外關注,這些句子中的“碩士”“博士”字眼,讓他又思謀起孩子如何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大學畢業了,還要支持孩子讀研讀博呀!”姚建強心里默念。

可姚建強心里更明白,支持孩子讀研讀博,還要有堅強的經濟后盾。雖然二女兒、小女兒在學校都申請了燕寶助學金,他也堅信國家教育扶貧的一系列政策會越來越好,但作為家里的頂梁柱,姚建強知道,為了孩子,他還要繼續奮斗,繼續打拼。

“前天就開工了,給村里一家蓋新房呢!”同第一次采訪一樣,3月9日,姚建強又是從干活的工地趕回家接受記者采訪。

“去年年底,我還參加了村上組織的養牛養養的培訓。村上建了養殖園區,進園區養殖要有培訓證,我得先把證拿到手。”姚建強說,他都50多歲了,干工程不是長久之計,總有干不動的那天,得早作打算。他參加培訓的時候,聽說還要辦一期電腦方面的培訓班,他就給二女兒報了名,“技不壓身,多學點好”,姚建強對這一點向來深信不疑。

(原載于《石嘴山日報》2018年4月3日A1版)

脫貧路上,我們不是孤軍奮戰

——四訪廟廟湖村姚建強

提起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的姚建強,市發改委干部關華、陶樂鎮武裝部部長丁光山、廟廟湖村村干部姚建業、廟廟湖村六區區長姚建雄、陶樂鎮干部蘇春梅、市人社局干部殷平安,都知道他住在六區105號,在建筑工地打零工;知道他培養了三名大學生,2016年9月大兒子考到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二女兒考到太原美術學院,2017年9月小女兒考到西北政法大學;知道他這些年總是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創造讀書、學技能的條件。姚建強也知道,他們都是自己家的聯系幫扶干部,在脫貧的道路上,他已經不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在他的身后,有那么一群人一直在幫助、關愛著他……

11月16日,在姚建強的家里,記者看到了由國務院扶貧辦監制、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制發的《扶貧手冊》。打開紅色的封皮,翻過貧困農戶基本情況、家庭成員基本信息頁后,就進入“幫扶項目資金落實情況”主頁,扶持項目、扶持資金、資金來源、幫扶時間、幫扶成效、貧困戶簽字、幫扶責任人簽字,橫向排成一行,列成表格形式,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填報。

“扶持項目:教育幫扶。扶持資金:6000元。資金來源:自籌。幫扶時間:2017年。幫扶成效:幫助完成學業。貧困戶簽字:姚建強……”“扶持項目:2017年困難補貼。扶持資金:360元。資金來源:財政。幫扶時間:2017年。幫扶成效:解決基本生活。貧困戶簽字:姚建強……”一行行文字,記載著黨和政府的一次次關懷與溫暖。

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大家庭里,扶貧從來不是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一個人的事。“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關華的另一個身份,是市委派駐廟廟湖村的駐村工作隊隊長。2016年10月,關華與其他4名同志組成駐村工作隊來到廟廟湖村,開展幫扶工作。兩年多來,他們走村入戶、調查摸底,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戶;協調項目、爭取資金,帶領村民栽植經果林苗木、建肉兔羊只養殖園區,還引進投資在移民村建設服裝廠解決就業。

姚建強家精準扶貧結對幫扶標識牌上,幫扶單位是市人社局,幫扶責任人是殷平安。按照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原則,我市建立了脫貧攻堅責任體系,動員組織各方力量,共同參與脫貧攻堅,并將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任務分解到全市107個市級單位和76個縣級單位進行結對幫扶。姚建強等廟廟湖村20戶貧困戶是市人社局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對象。自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以來,市人社局實行“幫扶到戶、責任到人”的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制,扶持部分貧困戶發展養殖、幫助工作中受傷的幫扶戶申報工傷保險待遇、強化就業創業扶持、走訪慰問、捐衣捐物、及時發放教育幫扶資金……目標只有一個:努力讓結對幫扶對象脫貧增收。

丁光山、姚建業、姚建雄,是廟廟湖村六區的包區領導;蘇春梅,是廟廟湖村六區089號至140號的網格干部,他們都是姚建強的聯系幫扶干部。

一根稻草拋不過墻,一根木頭架不起梁。扶一把,送一程,市、縣、鄉(鎮)三級齊發力,為石嘴山脫貧攻堅凝聚起無堅不摧的偉大力量。

在陶樂鎮,脫貧攻堅工作形成了“五位一體”的工作模式。“一體”,指陶樂鎮黨委領導下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五位”,即陶樂鎮領導班子成員,負責到區;網格干部(從鎮上遴選出28位優秀干部,每個干部負責50戶左右扶貧對象),負責到戶;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班子;幫扶單位。

“‘一體’領導,‘五位’參與,整合力量,統籌發力。”平羅縣陶樂鎮黨委書記丁志軍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實現脫貧的重要支撐,一是產業的發展,產業不夠興旺,則村民的收入問題難以得到妥善解決;二是對國家、地方政策的執行和運用,政策不落地,則對村民生活水平的整體保障與提升無從談起。要扶貧,就要摸清楚群眾的訴求,我們為此實行了‘互聯網+一攬子’的工作方法,每一名干部與自己負責的村民建立微信群,宣傳政策,收集并解決問題,每一名干部對于自己負責的每一戶扶貧對象,要‘一攬子’負責解決該戶方方面面的問題。”丁志軍補充說道。

去年年底,廟廟湖村組織養牛養羊培訓。考慮到姚建強50多歲了,干工程不是長久之計,總有干不動的那天,聯系幫扶干部便動員他參加了養牛養羊培訓。

“一定五年,一幫到底,不脫貧,不脫鉤。”這是我市結對幫扶機制的硬性要求。

“這陣子,我們正在準備致富典型宣講先進事跡的事,全村確定了10個典型,在8個片區進行宣講,用身邊人的事教育、帶動身邊的人。”11月16日,關華在沒有暖氣、僅靠一臺小型取暖器取暖的辦公室向記者介紹著廟廟湖村目前正在開展的脫貧攻堅工作。“現在村民觀念轉變很大,以前我們挨家挨戶組織20多個婦女到平羅培訓,沒紀律性,扎堆諞閑話;現在你到服裝廠去看看,全是低頭忙著干活的。往年這個時候,許多外出打工的都回來了,今年回來的就比較少,大家都想著多干點多掙一點。”艱苦的工作條件絲毫沒有影響關華的工作熱情,她欣喜地講述著村民思想觀念的變化,村民們奮力打拼過好日子的十足勁頭,讓她心里暖暖的。

(原載于《石嘴山日報》2018年12月11日A1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新县| 乌兰察布市| 巴中市| 泰来县| 乌拉特前旗| 罗甸县| 探索| 汪清县| 盐津县| 青田县| 东方市| 伊金霍洛旗| 安乡县| 江川县| 额敏县| 景泰县| 南郑县| 会理县| 荔浦县| 夏邑县| 延津县| 辛集市| 高雄市| 陆良县| 台中市| 龙泉市| 石嘴山市| 台南县| 德阳市| 双城市| 平乐县| 虎林市| 龙江县| 南昌市| 龙海市| 连城县| 都昌县| 禄丰县| 井研县| 班玛县|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