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目前,隨著具有殺傷力的仿真槍的不斷出現以及作案人反偵查意識的不斷提高,在持槍殺人或傷人、搶劫等暴力案件以及使用鐵質工具進行械斗、破壞、盜竊等案件中,常常會出現提取到的物證由于反映性不好而影響后續檢驗鑒定的情況。即使通過偵查措施找到了犯罪嫌疑人,如果嫌疑人拒不交代,將使案件的偵破陷入僵局,此時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持有過鐵質客體(槍支、作案工具等),即判定現場物證是否與犯罪嫌疑人具有關聯性就成為處理此類案件成敗的關鍵。因此,需要法庭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不斷推陳出新,尋找和探求一些新的研究對象作為切入點,解決檢驗鑒定中出現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根據埃德蒙·洛卡德的物質交換原理,如果作案人和金屬客體有過接觸,那么勢必會在金屬客體上留下作案人的指紋;同時,在作案人與工具接觸的皮膚表面會留下潛在的工具接觸的印痕和微量金屬成分。我們對指紋已經進行了近百年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對于作案人皮膚表面留下的印痕及微量的金屬成分,研究較少。

例如,在槍擊案中,調查取證的傳統做法是提取案件現場的彈頭、彈殼,通過遺留在上面的槍彈痕跡推斷發射槍種,認定發射槍支;對于排查出的犯罪嫌疑人,通過提取其手上和所穿衣服上的射擊殘留物(GRS),對其中的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進行檢驗,從而判斷其是否擊發過槍彈。如果作案人在犯罪后洗手或換洗了作案時所穿的衣服,或者鑒定射擊殘留物的過程中操作不慎,都會導致提取到的射擊殘留物的含量降低,繼而出現犯罪嫌疑人擊發過槍彈但未檢出射擊殘留物的情況。另外,判定案件性質(自殺、他殺或意外)的傳統做法是通過射擊彈頭、彈殼、被害人傷口、槍支的位置等進行現場重建。如果對于現場重建做出的關于案件(或事件)性質的結論出現爭議,就將使案件的定性變得困難。以上情況,如果利用顯色試劑對犯罪嫌疑人和鐵質工具接觸過的皮膚表面(最多的是手掌面皮膚)進行檢驗,不僅操作簡單易行,而且可確認持槍人、持槍方式以及所持槍支,對于確定作案人以及推斷案件性質(自殺、他殺或意外)意義重大。

又如,在盜竊、械斗類案件中,常用的調查取證的方式是利用犯罪現場出現的工具痕跡推斷工具種類來縮小偵查范圍,并為串并案提供依據。但是由于工具種類繁雜,當工具與承痕客體接觸時,其接觸的位置、作用力、形痕的角度等影響因素較多,形態變化較大,因此利用工具痕跡推斷工具種類是檢驗鑒定人員普遍認為比較棘手的問題。很多情況下,工具痕跡都只能作為串并案件的依據,其在案件調查中利用率往往較低。此時,如果能通過犯罪嫌疑人手掌上的印痕反應,就能判斷其是否有作案嫌疑,并通過手掌上顯現出來的工具的外觀形狀及細節特征,推斷出作案工具的種類,這對于直接認定作案人意義重大。

以鐵質工具為例,通過物質交換原理可知,作案過程中,作案人與鐵器接觸的皮膚表面會留下潛在的印痕及微量的鐵組分,微量的鐵組分會被接觸部位的汗液溶解,其中可能有Fe(II),有Fe(III),利用還原劑如抗壞血酸(維生素C)可以將Fe(III)還原成Fe(II),然后噴灑化學試劑3-(2-吡啶基)-5,6-二苯基-1,2,4-三嗪(PDT),它可與Fe(II)發生反應生成絡合物[Fe(PDT)3]2+,此種紫色絡合物顯色波長位于560 nm,屬可見光范圍內,顏色穩定,即人在自然光下可直接觀察,而且在皮膚表面形成的印跡與皮膚膚色色差明顯,易于分辨。圖1.1為PDT的結構圖。

圖1.1 PDT的結構圖

1.2 文獻綜述

國外利用PDT試劑對皮膚(多為手掌,也包括腰際)上與鐵質客體(主要是手槍、鐵質的工具、手雷等)接觸形成的印跡顯現已有研究,并且開始成功應用于實際案件的處理。

1.2.1 PDT試劑產生的背景

最早是由國外學者Goldman[1]等人報道了用溶于異丙醇的0.2%的8-羥基喹啉溶液顯現和鐵質客體接觸后的皮膚印痕的方法。將0.2%的溶于異丙醇的8-羥基喹啉溶液,噴于握過槍支的手掌面上,鐵組分轉移到手掌皮膚上,拍照并在紫外燈下觀察可看到接觸部位為黑色。8-羥基喹啉作為鐵離子的檢測試劑[2],在使用中有如下缺點:其一, 8-羥基喹啉不是鐵的專屬試劑,它與鎂、鈣、鎳、鋁、銅都可形成熒光金屬螯合物[3]。如果在反應中,雙手接觸自來水,其中包含的鎂、鈣等離子對反應會形成干擾。其二,該試劑穩定性低,使用之前需要現配。其三,氣味不好,對人體傷害較大。其四,顯色反應需要借助紫外熒光攝影才能觀察,會導致很多并發癥。

鑒于此,希望產生一種新型試劑用于檢測和鐵接觸過的皮膚表面印痕。1965年Case[4]首先合成了PDT,即3-(2-吡啶基)-5,6-二苯基-1,2,4-三嗪,并且由Stookey[5]開始將其作為鐵離子的檢測試劑。它在Fe2+處于次、亞微克水平就可顯出紫色,而且在可見光下就能直接觀察。

1.2.2 PDT試劑的合成

PDT的首字母縮略詞來源于pyridyl diphenyl triazine。商業市售的PDT多為二磺酸二鈉鹽水合物,即PDT.disulfonate,也叫菲洛嗪。描述性術語“pyridyl diphenyl triazine”一般指代真正的PDT試劑。PDT試劑的合成方法[4]如下。

將0.05 mol 2-氰基吡啶溶解在9 mL的乙醇中,將此溶液與15 mL 95%肼混合在一起,在室溫下攪拌2 h使其反應。95%肼是一種固有的危險試劑,要采取特別的措施,以避免與皮膚接觸。對反應后的化合物用相同體積的水稀釋,并用無水乙醚萃取后蒸餾,將瓶底物用苯進行重結晶,在得到的產物中,再加入二苯基乙二酮溶液(將5 mmol的二苯基乙二酮溶解在60 mL的無水乙醇中)并加以攪拌。3-5 min后,開始有黃色沉淀物形成,這時停止攪拌,并將溶液放置過夜,然后將其中的沉淀過濾,用無水乙醇結晶,得到真正的PDT(pyridyl diphenyl triazine),合成路線如圖1.2所示。

圖1.2 PDT的合成路線

1.2.3 PDT試劑顯色反應原理

將10 mg的PDT的二鈉鹽,即3-(2-吡啶基)-5,6-二苯基-1, 2,4-三嗪-4,4'-二磺酸二鈉鹽水合物,溶解在10 mL甲醇或者丙酮溶液中,配成0.1%的PDT的鹽溶液,用此溶液噴灑和鐵質客體接觸過的皮膚表面,并結合使用還原劑如抗壞血酸(維生素C)溶液的噴灑,噴灑后1 min左右,皮膚表面肉眼可見紫色出現。

其原理是利用抗壞血酸將Fe3+還原成Fe2+,然后利用PDT試劑與Fe(II)發生反應生成絡合物[Fe(PDT)3]2+,此種紫色絡合物顯色波長位于560 nm,屬可見光范圍內,顏色穩定,即人在自然光下可直接觀察[6-7],而且在皮膚表面形成的印跡與皮膚本色色差明顯,易于分辨。圖1.3和圖1.4分別為 [Fe(PDT)3]2+結構圖和顯色效果圖。

圖1.3 [Fe(PDT)3]2+結構圖

圖1.4 經PDT試劑顯色后的手掌印跡效果

1.2.4 PDT顯色反應的影響因素

PDT和二價鐵反應不但迅速、靈敏,而且反應的pH范圍較寬,在pH為4~10的范圍內都能反應。當PDT配成溶液進行檢測時,出現肉眼可見的紫色時,鐵的最低檢測量即檢測臨界值可達4~8μg。如果放在紫外燈下觀察,檢測靈敏度更高。

利用PDT顯色的方法在很多案件的調查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8],為了使其能夠作為證據在法庭上出示,并且在辦案實際中可以提供線索,有學者對此方法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下面介紹PDT顯色反應中各影響因素包括槍支新舊、握槍時間長短、握槍人的性別、手掌濕度、汗液成分、還原劑等的研究概況。

1.2.4.1 槍支的影響

槍支的新舊對顯色反應有一定的影響,Joseph Almog[9]的研究表明:槍支在大氣中的氧化會因為表面涂上一層油膜而減弱,如果槍支較新,使用次數少,那么鐵質的握把處被氧化也就少,使得從鐵質握把處轉移到手掌面上的鐵組分也較少,這時顯色反應不容易發生。此外,如果槍支的鐵質部分較少的話,顯色也微弱,不易觀察。

1.2.4.2 握槍時間長短的影響

Joseph Almog等人利用PDT試劑顯現握槍后的手掌印跡,研究了手握槍把的時間以及從接觸到噴灑的間隔時間對顯現效果的影響,研究表明,握槍時間的長短和印跡的強度有關:握槍的時間越長,印跡越清晰。一般握槍時間需要達到3 min,少于3 min,顯色效果不佳。實驗中對握槍3 min的手掌面,分別間隔1 h、2 h、4 h、7 h后進行PDT試劑和抗壞血酸的噴灑,結果表明,從握槍到顯現的時間間隔在前2 h內效果差異不大,顯現效果好,當間隔時間達到7 h,仍然有顯色反應,但效果不理想。因此,實踐中對于手掌上的印跡應盡快顯現,最好不要超過2 h。

1.2.4.3 性別的影響

Leifer A等人[8]報道了PDT試劑作為8-羥基喹啉的替代試劑,可成功檢測出槍支持有者,但是此反應不能100%成功顯現。有時顏色本身太弱,看不清;有時顏色和皮膚的反差太小看不清;有時顯色印跡的斑點形態不清晰,不足以確定一種特殊武器。他們對147位志愿者進行握槍后的顯色實驗,以顏色的強度和顏色的分辨率(清晰度)作為評價指標,發現103位(占70%)有強或中等強度的印跡,可辨認出結果,而且女性高于男性。其中54%的女性有強印跡,45%的男性有強印跡。但就分辨率來說,只有37%的人有高分辨率。但是此種差異在統計上并不顯著,需要進一步研究。

1.2.4.4 手掌濕度的影響

在一些人(“好受體”)的手掌上使用PDT顯色,和槍支接觸非常短的時間,就能顯出強印跡,而在另一些人(“弱受體”)的手掌上顯色時,需要更長的握槍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顯現效果。有研究表明[10-12],手掌濕度是PDT顯色反應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對于手上汗液量較足,手掌濕度較大的人,手握槍幾秒鐘顯現效果就很好;但對汗液量較少、手掌干燥的人,握槍的時間就要長一些。研究[13]表明:如果只有幾秒鐘的握槍時間,那么需要手掌面的濕度高,印跡才能顯現。

1.2.4.5 汗液成分的影響

我國江西省冶金研究所、贛南醫學院、贛州地區人民醫院,江蘇省蘇州市公安局與江蘇省第四地質隊、蘇州醫學院、江蘇師范學校,分別組成人體汗液研究小組,對該地區人體汗液進行初步分析研究,測出人體汗液成分及其含量,為進一步研究汗液手印的顯現技術打下基礎。經過原子吸收光譜、火焰光度、層析、比色、滴定等方法分析,已測出人體汗液成分達78種,分析精度為10-6~10-7 g·L-1。正常人體汗液是無色透明液體,由有機物和無機物兩大部分組成。比重為1.001~1.01,略大于水的比重。pH為6.5~8.1,基本上接近7,呈中性或者弱堿性、弱酸性。各種汗液的含量不均衡,總的分布情況是:汗液中水的含量最大,占汗液總量的99%~99.46%。研究機構對105例和103例汗樣進行收集、測定,發現:無機成分分布范圍在477.65~15551.30 mg·L-1,中位數為4945.21 mg·L-1;氨基酸分布在122.07~1787.5 mg·L-1,中位數為486.66 mg·L-1,其他有機成分范圍在263.05~1159.2 mg·L-1,中位數為565 mg·L-1。有機物和無機成分分布的總量,按中位數統計為5996.87 mg·L-1。分別將有機物、無機物總量相比,無機成分占82.46%;有機成分占17.54%,其中氨基酸分布較多,占8.12%,其他有機成分占9.42 %[14]。表1.1為人體汗液氨基酸含量統計表。

氨基酸是汗液中很重要的成分。資料研究表明,手掌皮膚中的氨基酸成分主要有:絲氨酸、甘氨酸、鳥氨酸、L-賴氨酸、L-丙氨酸、天門冬氨酸[15]。平均每升汗液中可溶解486.66 mg氨基酸。氨基酸最低量為122.07 mg·L-1,最高量為1787.5 mg·L-1。構成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用層析法測出汗液中有19種氨基酸:谷氨酰胺、天門冬氨酸、L-賴氨酸、L-色氨酸、甲硫氨酸、L-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絲氨酸、蘇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苯并氨酸、酪氨酸、纈氨酸、組氨酸、胱氨酸等。

表1.1 人體汗液氨基酸含量表[14](μg·mL-1)

汗水是一種成分復雜的混合物,其中包含很多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Yaniv Y A[13]研究了汗液中的氯化鈉、氨基酸和尿素三個成分對PDT顯色反應的影響[16-18]。Yaniv Y A的具體做法是:配置5 g·L-1 NaCl和0.1 g·L-1 L-絲氨酸的混合溶液,以及5 g·L-1的NaCl 和2.5 g·L-1尿素的混合溶液,分別取上述溶液80 mL放入200 mL塑料杯中,插入擦亮的鐵片,間隔時間為0~130 min,取800μ L上述溶液到小試管中,加入100μL 1 g·L-1的抗壞血酸水溶液,搖勻后在室溫下放置5 min,加入100μL 1g·L-1 的PDT液,顯色1 min,在555 nm處測A,根據A= bc,計算鐵的量。結果如圖1.5、圖1.6所示。

圖1.5 在5 g·L-1 NaCl (■)溶液中以及5 g·L-1NaCl 和0.1 g·L-1 L-絲氨酸(▲)混合溶液中鐵量的測定

圖1.6 在5 g·L-1 NaCl(■)溶液中以及5 g·L-1NaCl 和2.5 g·L-1 尿素(▲)的混合溶液中鐵量的測定

通過研究汗液成分中氯化鈉、氨基酸和尿素對鐵離子溶解轉移的影響發現:5 g·L-1氯化鈉溶液中添加L-絲氨酸后,轉移的鐵量下降,但是添加尿素后對轉移的鐵量變化不大,因此,L-絲氨酸抑制了鐵的溶解轉移,而汗液中的另一成分尿素對反應影響不大。

1.2.4.6 還原劑的選擇

Chau-wing Lee[19]研究了還原劑對反應的影響,實驗中即便在紫外線照射或者加熱的情況下,Fe(III)和Ferrozine也不會發生反應形成有色化合物,它必須經過還原劑的還原后降為Fe(II)才能和Ferrozine反應。

對于抗壞血酸的影響,Joseph Almog[9]研究后發現,握過槍支的手掌面立即用PDT溶液噴灑,在有、無抗壞血酸的情況下,都會顯出紫色,但是接觸過槍支的手掌面經過1 h后再用PDT溶液噴灑,無抗壞血酸,則反應不發生,不能出現紫色。

圖1.7 PDT、PPDT、IDT的結構圖

1.2.5 其他和亞鐵離子反應的試劑

1.2.5.1 PDT的同系物

在PDT的同系物中,Almog[9]選中2個研究,分別是 PPDT 和IDT。PPDT,即3-(5-苯基-2-吡啶基)-5,6-二-(3,4-二甲氧基苯基)-l,2,4-三嗪,IDT,即3-(1-異喹啉基)-5,6-二-(3,4-二甲氧基苯基)-1,2,4-三嗪,它們的結構式如圖1.7所示,吸收波長及摩爾吸光度值如表1.2所示。

表1.2 PDT、PPDT、IDT的吸收波長和摩爾吸光度值的比較

試驗中,Almog將0.2 mL飽和抗壞血酸溶液加到100 mL1 g·L-1的PPDT和IDT的丙酮溶液中,進行噴霧顯色。PPDT顯色和IDT類似,均為灰褐色,和皮膚的反差明顯。盡管PPDT和IDT都可用來檢測鐵離子,檢測效果也好于PDT,但是檢測靈敏度和差異卻并不大,其生產成本也較高,不像已經商業化的PDT,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市售的PPDT和IDT[21-22]。PDT和IDT的顯色效果如圖1.8所示。

圖1.8 PDT和IDT的顯色效果圖

實際上,我們不僅可以利用PDT系列的化合物來顯現手掌印跡,還可以利用其對Fe(II)進行測定。Peter L. Croot[23]利用PDT試劑測定自然界水資源中的Fe(II),實驗發現,P D T作為一種強螯合劑,和Fe(II)形成配合物后,可以根據其顏色的深淺變化對配合物濃度做大致的判斷,應用四溴酚酞乙酯和1,2-二氯乙烷提取富集Fe(PDT)32+ 后對鐵量進行測定,被認為是較為適合的方法,但是,由于海水pH值在7.7和8.2之間,此時的Fe(II)極易快速氧化,所以其更適合在添加還原劑的情況下測定總鐵。而測定Fe(II)時需要將PDT負載在C18柱上后,對富集的Fe(II)進行測定,此方法可以檢測到河流和湖泊水中毫摩爾級的Fe(II)。

PPDT是PDT系列的重要顯色劑之一,Alfred A. Schilt[24]等人利用PPDT試劑反應活性高、效果好的特點,來檢測海水、啤酒、牛奶中的鐵含量。

此外,Andrzej Olejniczak[25]等人合成了另外四種顯色劑,包括PDMPT、PBMPT、PBFT和TPT,并分別對其和Fe(II)的反應進行了考察,其結果如表1.3所示。

表1.3 各顯色劑的光譜特性

表1.3中的四種化合物和Fe(II)絡合后的最大吸收波長均在可見光范圍內,就摩爾吸收系數判斷,除了TPT以外,PDMPT、PBMPT、PBFT和Fe(II)反應靈敏度均高于PDT。

1.2.5.2 其他的亞鐵靈試劑

Blau[26]提出包含-N=C-C=N-結構的分子與亞鐵離子能形成有色印跡。這種化合物也和亞銅離子、鈷離子反應,但因為和亞鐵離子反應靈敏,所以對含有這種結構的化合物給出了一個俗名叫作亞鐵靈試劑(ferroin)。

將合成化合物與鐵及其他金屬結合的能力進行測試[27]可知,亞鐵靈試劑是一個具有雙配位基的配體,多數亞鐵靈試劑與金屬離子形成的配合物顏色弱,不穩定,且反應發生的pH值范圍也較小。其中的一些亞鐵靈試劑,與亞鐵離子形成穩定的有色配合物,用于實際中比色法測定鐵離子。其中包括1,10-菲啰啉也就是鄰二氮雜菲,又稱鄰菲啰啉[29-30],2,4,6-三(2-吡啶基)-1,3,5-三嗪(以下簡稱TPTZ)[31],2,6-二(2-吡啶基)-吡啶[32],4,7-二苯基-1,10-菲啰啉[35-37],苯基-2-吡啶基酮肟[38-40](以下簡稱“酮肟”),2, 2聯吡啶[32],其中市面上有售的是四種,其結構如圖1.9所示。

a. 鄰菲啰啉;b. TPTZ; c. 苯基-2-吡啶基酮肟;d. 4,7-二苯基-1,10-菲啰啉

圖1.9 四種化合物的結構圖

以上這些化合物結構復雜,有的用于工業水中鐵離子的測定[41],有的用于食品葡萄酒、奶粉中鐵的測定[42-44],有的用于鋁合金、硅藻土、礦石中鐵的測定[45-48],目前用于顯現皮膚上的鐵離子的研究還未見報道。

1.3 問題的提出

雖然目前關于PDT噴灑顯現鐵質客體遺留印跡的方法已有研究,但是此項研究大多為定性研究,其定量研究尚有待完善;雖然這種方法可以顯現手掌面鐵器遺留印跡,但試劑使用過程中,一般需要采用丙酮或者甲醇作為溶劑,將PDT配置成濃度為1 g·L-1的溶液進行顯色反應。丙酮和甲醇毒性都很大,且即使在丙酮或甲醇中,PDT的溶解度也不高,1 g·L-1的PDT溶液中都會有大量懸浮物,從而無法根據需要調節顯色試劑的濃度。此外,PDT的生產使用成本很高(PDT的市場售價為每克500元,不易于基層推廣),同時其顯出率和分辨率也不高,分別為70%和37%[8]。

除了PDT外,還發現了幾種1,2,4-三嗪類的化合物,但是目前均未有市售產品,因為其合成難、成本高,且在大多數溶劑中溶解度較低,溶解條件苛刻。鑒于此,需要努力尋找新的“物美價廉”的替代試劑,使其不僅可以顯現和鐵質客體接觸過的皮膚印跡,而且較PDT有更高的顯出率、分辨率。

此外,目前研究也只限于利用PDT試劑及其個別同系物來顯現鐵質客體在手掌上的遺留印跡,手掌上其他金屬客體遺留印跡的顯現研究也鮮見報道。

1.4 研究目的與意義

1.4.1 研究目的

本書主要研究手掌上各種金屬客體遺留印跡的顯現。針對手掌上鐵質客體遺留印跡的PDT顯現法,在梳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尋找研究盲點,在定性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定量研究,為以后使用PDT試劑顯現與鐵質客體接觸后的皮膚印跡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在PDT研究的基礎上,考察其他顯色試劑和鐵質工具接觸后在手掌面遺留印跡的顯現效果,如鄰菲啰啉、紅菲啰啉、TPTZ等試劑的顯現,在各種試劑比較的基礎上優選出適宜于手掌上鐵質客體遺留印跡的顯現方法及印跡轉移后的顯現方法。最后,將手掌上鐵質客體的遺留印跡拓展到其他金屬客體,如不銹鋼、銅質、鋁質等金屬客體,使得顯現范圍更加廣泛,使之成為一套可操作性強、效果顯著、適用范圍廣的顯現手掌上金屬客體遺留印跡的方法體系。

此研究對于金屬客體進行種屬認定(如手槍握把的樣式、作案工具的外觀形狀及細節特征等),甚至同一認定(如出現槍把的某處出現破損、作案工具出現缺口等特殊特征時),都很有幫助,尤其適用于暴力突發事件的現場處置,在殺人、綁架、盜竊、械斗等案件中也將發揮作用,對提高破案率、保護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震懾犯罪、提高警察的公信力產生積極的影響。

1.4.2 研究意義

本書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對已有的PDT試劑顯現法進行梳理總結,進行深入的定量研究和新的顯色試劑研究,針對手掌面上鐵質客體的遺留印跡,優選出一套可以在手掌皮膚上直接顯現及轉移后再顯現的方法體系,并對鐵的轉移進行機理探討。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將鐵質客體遺留印跡擴展到其他金屬客體(如銅質客體和鋁質客體),使得顯現范圍更加廣泛,適用范圍更廣。本研究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其實踐意義:其一,使用試劑顯現手掌上金屬客體的遺留印跡,可以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持有過槍支或工具,以何種方式持有,以及持有槍支或工具的種類,拓展了犯罪嫌疑人與現場槍支、工具等金屬客體關聯性檢驗的方法,在公安實踐中可縮小偵查范圍,并為案件定性提供依據,對提高殺人、綁架、盜竊、械斗等案件的破案率,保護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震懾犯罪,提高警察的公信力產生積極的影響。其二,尋找“物美價廉”的替代試劑并建立一套顯色體系,在保證顯色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其使用成本,從而為實踐中顯色試劑的規模化使用提供借鑒。

其理論意義:在國內首次提出了通過手掌印痕的顯現將犯罪嫌疑人和作案工具相關聯的方法,這是一種檢驗犯罪嫌疑人是否持槍或持作案工具的新方法。首次對手掌面上鐵組分進行定量考察,并對其轉移機理進行了探討,為手掌上鐵質客體遺留印跡顯現方法的改進提供了理論依據。

1.5 研究思路

廣泛閱讀國外文獻,借鑒已有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對PDT試劑顯現與鐵質客體接觸的手掌印跡的方法進行梳理總結,針對其不足和研究的盲點,在定性的基礎上再進行深入的定量研究,建立手掌上鐵質客體遺留印跡的直接顯現及轉移顯色方法體系,是本書研究的出發點。

在總結PDT試劑顯色反應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新的顯色試劑,通過顯色條件的考察研究及比較,優選出一套適用于手掌上鐵質客體遺留印跡的直接顯現及轉移后再顯現的方法體系,是本書研究的重要內容。同時,將建立起來的方法進行優化,用來顯現其他金屬客體(如銅質客體和鋁質客體)在手掌上的遺留印跡,使得顯現范圍、適用范圍更加廣泛。通過這一系列研究,包括從試劑的查找、方法的考察、機理的研究,到客體的拓展,使之成為一套可運用于刑事科學技術領域的操作性強、效果顯著的顯現手掌上金屬客體遺留印跡的方法體系。

1.6 研究內容

第一,廣泛閱讀國外文獻,并對文獻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和不足的基礎上,尋找本研究的切入點,擬訂實驗方案,并初步建立顯色效果數據化的評價體系。

第二,結合大量實驗和國外的相關研究,對PDT試劑顯現與鐵質客體接觸后的手掌印跡進行實驗研究,梳理總結握把人的性別、年齡、握把工具、握把時間、握把后的停留時間、握把后是否洗手等因素對顯現效果的影響,以期為以后使用PDT試劑顯現與鐵質客體接觸后的手掌印跡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第三,在PDT研究的基礎上,定性考察其他顯色試劑(包括鄰菲啰啉、紅菲啰啉、TPTZ、 酮肟)對手掌上鐵質客體遺留印跡的顯色效果,在各種試劑比較的基礎上優選出一套適用于顯現手掌上鐵質客體遺留印跡的方法體系。

第四,實際案件中,往往存在嫌疑人拒絕在手掌上直接噴灑的情況,因此針對手掌上遺留的鐵質印跡,可通過考察接觸時間、轉移客體(如濾紙、硅膠板、棉布、無紡布、棉片、膠帶等)、顯色時間、還原劑噴灑等因素,建立一套適用于鐵質客體遺留印跡的轉移顯色方法體系。

第五,對比五種試劑的最大吸收波長、摩爾吸光系數,以及各顯色溶液和Fe(II)反應的靈敏度等,結合分光光度法對手掌上轉移的鐵量及鐵的價態進行深入考察,從微觀角度考察鐵轉移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從而探討其轉移機理,以期為今后手掌上鐵質客體遺留印跡顯現中試劑配比及改良等相關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圖1.10 研究框架圖

第六,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將建立起來的方法進行優化,從而將與手掌接觸后形成印跡的客體由鐵質拓展到其他金屬客體(如不銹鋼客體、銅質客體和鋁質客體),形成顯現范圍、適用范圍更加廣泛的可顯現手掌上金屬客體遺留印跡的方法體系。

其研究框架圖如圖1.10所示。

1.7 突破及創新

1.7.1 突破的關鍵技術

第一,建立顯色效果數據化的評價體系,以便對各種顯色劑顯色效果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

第二,以“物美價廉”為標準,尋找適用于顯現手掌上鐵質客體遺留印跡的顯色劑,并進行效果評價。

第三,初步建立手掌上鐵組分轉移的機理模型。

1.7.2 主要創新點

第一,除了PDT試劑外,首次提出用鄰菲啰啉、紅菲啰啉、TPTZ以及酮肟試劑顯現手掌上鐵質客體的遺留印跡,這是一種檢驗犯罪嫌疑人是否持槍或作案工具的新方法。

第二,鐵器和手掌接觸時,各價態下轉移的鐵量的測定及轉移機理的考察。

第三,其他金屬客體遺留印跡的顯色方法的考察。

第四,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將印跡反映出的持槍(工具)方式作為對案件性質判斷的新切入點。

1.7.3 技術層面的創新

第一,除了PDT試劑外,優選出了其他四種顯色劑,并建立了一套適用于手掌上鐵質及不銹鋼客體遺留印跡的直接顯現和轉移后再顯現的方法體系,其中發現了較PDT顯色效果更好、靈敏度更高的試劑——TPTZ,另外選用的顯色劑——鄰菲啰啉,其價格也僅為已有的PDT試劑的1%,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第二,與手掌接觸后形成印跡的顯現方法,由鐵質客體擴展到了其他金屬客體,為今后其他金屬客體遺留印跡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鑒。

1.8 參考文獻

[1]Goldman G L, Thornton J. A new trace ferrous metal detection reagent[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1976,21(3):625-628.

[2]Stevens J M, Messler H. The trace metal detection technique (TMDT):a report outlining a procedure for photographing results in color, and 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ults in controlled laboratory tests[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1974,19(3):496-503.

[3]Seitz W R. Chemical sensors based on fiber optics[J]. Analytical chemistry,1984,56(1):16A-34A.

[4]Case F H. Substituted 1,10-Phenanthrolines. V. Phenyl Derivatives [J].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1965,16(10):1541-1545.

[5]Stookey L L. Ferrozine—a new spectrophotometric reagent for iron [J]. Analytical Chemistry,1970,42(7):779-781.

[6]Thornton J I, Stoney D A. An improved ferrous metal detection reagent[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1977,22(4):739-41.

[7]Glattstein B, Kraus S. Metal traces detection on hands of suspects, Israel Police Research Report,1979(in Hebrew).

[8]Leifer A, Avissar Y, Berger S, et al. Detection of firearm imprints on the hands of suspects:effectiveness of PDT reaction[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2001,46(6):1442-1446.

[9]Almog J, Glattstein B. Detection of firearms imprints on hands of suspects:study of the PDT-based field test[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1997,42(6):993-996.

[10]Kaplan M, Almog J. Field diagnostic examinations for forensic purposes[J]. Police Chief,1983(9):30-33.

[11]Almog J, Hirshfeld A, Glattstein B, et, al. Chromogenic reagents for iron(II):studies in the 1,2,4-Triazine Series[J]. Analytica Chimica Acta,1996,322(2):203-208.

[12]Stephen W I, Islam M A. 3,5,6-Trisubstituted 1,2, 4-Triazines as analytical reagents[J]. Analytica Chimica Acta,1993,274 (2):335-346.

[13]Yaniv Y A , Assaf E S, Daniel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firearms handling by the [Fe(PDT)3]2+ complex:Chemical and time-dependent factors[J]. Talanta,2005,67(2):328-333.

[14]James J D, Pounds C A and Wilshire B Advances in fingerprint detection [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1991,36(7):1376.

[15]楊凱. 生物功能化半導體量子點對活細胞內蛋白質分子可視化的研究進展[J]. 國際生物醫學生物雜志,2006,29(3):142-144.

[16]Sinke M J . Review of:Advances in Fingerprint Technology, Second Edition[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02,47(3):1-2.

[17]Cantu A A . Review of Advances in Fingerprint Technology[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1998,38(2):2.

[18]Lee H C, Gaensslen R E. Advances In Fingerprint Technology[J]. Journal of Forensic Identification,1992,42(5):421.

[19]Lee C W. The Detection of Iron Traces on Hands by Ferrozine Sprays:A Report on the Sensitivity and Interference of the Method and Recommended Procedure in Forensic Science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1986,31(3):920-930.

[20]Lewis R J, Tatken R L. Registry of Toxic Effects of Chemical Substances[M]. Washington D C:US Department of Printing Office , 1980.81-116.

[21]Stevens J M. Trace Metal Detection Technique in Law Enforcement [M]. Washington D C:National Institute of Law Enforcement and Criminal Justice,1970. 71-72.

[22]Messier H, Stevens J M. Photographic Applications in Science[J]. Technology and Medicine,1974,10(3):24-25.

[23]Croot P L, Hunter K A. Determination of Fe(II)and total iron in natural waters with 3-(2-pyridyl)-5,6-diphenyl-1,2,4-triazine (PDT)[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0,406(2):289-302.

[24]Schilt A A, Hoyle W C. Improved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in the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on by use of a new ferroin-type reagent [J]. Analytical Chemistry,1967,39(1):114-117.

[25]Olejniczak A, Cyganiuk A W, Lukaszewicz J P. 1,2, 4-Triazine-Based Chromogenic Reagents for the Detection of Microtraces of Various Metals Left on Human Skin[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2010, 55(3):747-752.

[26]Blau N F , Stuckwisch C G. The Reaction of Dimethyl Sulfide with 3,5-Cyclosteroids[J].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1962,27(2):370-372.

[27]Watanesk S, Schilt A A. Separation of some transition-metal ions on silica-immobilized 2-pyridinecarboxaldehyde phenylhydrazone[J]. Talanta,1986,33(11):895-899.

[28]Fortune W B, Mellon M J. Determination of Iron with o-Phenanthroline:A 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38,10(2):60-64.

[29]Fortune W B, Mellon M G. A 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of Certain Neutralization Indicato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38,60(11):2607-2610.

[30]Thiel A, Heinrich H, Hengel E, et, al. Colorimetrische, spektrophotometrische, photometrische und spektrographische Methoden[J]. 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1942,123(11-12):421-423.

[31]Collins P F, Diehl H, Smith G F. 2,4,6-Tripyridyl-s-triazine as Reagent for Iron. Determination of Iron in Limestone, Silicates, and Refractories [J]. Analytical Chemistry,1959,31(11):1862-1867.

[32]Moss M L, Mellon M G. 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on with 2,2“-Bipyridyl and with 2,2”,2“-Terpyridyl [J]. Analytical Chemistry,1942,14(11):862-865.

[33]Moss M L, Mellon M G. 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Trinitrobenzene in Dinitrobenzene[J]. Analytical Chemistry,1942,14 (11):861-862.

[34]Moss M, Mellon M. 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on with Kojic Acid[J]. Analytical Chemistry,1941,13(9):612-614.

[35]Smith G F, McCurdy W H, Diehl H. The 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on in raw and treated municipal water supplies by use of 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J]. The Analyst ,2008,77(917):418-422.

[36]Smith G F, McCurdy W H. 2,9-Dimethyl-1, 10-phenanthroline[J]. Analytical Chemistry,1952,24(2):371-373.

[37]McCurdy W H, Frederick G S. 1:10-Phenanthroline and mono-, di-, tri-and etra-methyl-1:10-phenanthrolines as chelated copper complex cations[J]. The Analyst,1952,77(8):846-858.

[38]Chernin R, Simonsen E.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on in Ethylene Amines with Phenyl-2-pyridyl Ketoxime[J]. Analytical Chemistry,1964,36(6):1093.

[39]Robert C, Simonsen E R. Correction.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on in Ethylene Amines with Phenyl-2-pyridyl Ketoxime [J]. Analytical Chemistry,1964,36(8):1656.

[40]Schilt A A , Hoyle W C. Improved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in the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on by use of a new ferroin-type reagent [J]. Analytical Chemistry,1967,39(1):114-117.

[41]Carter J H, Lee E Y. An enzymi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average chain lengths of glycogens and amylopectins[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1971,39(2):373-386.

[42]Kiss E. Investigation of some asymmetric triazines as reagents for spectrophotometric microdetermination of the iron oxidation-state in silicates [J]. Analytical Chimica Acta,1984,161(2):231-244.

[43]Stephen W I, Islam M A. 3,5,6-trisubstituted 1,2,4-triazines as analytical reagents 1. Compounds containing the ferroin functional-group or iron(II)methane chromophore[J]. Analytical Chimica Acta,1993,274 (2):335-346.

[44]Medinilla J, Ales F. Spectrophotometric and 2nd-derivative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mercury in organomercurials by means of benzyl 2-pyridyl ketone 2-quinilyhydrazone[J]. Talanta,1986,33(6):329-334.

[45]Jensen O, Nielsen E. Rusters—Corrosive action of palmar sweat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in palmar hyperhidrosis[J]. Talanta,1979,59 (8):139-143.

[46]Murray H H.Traditional and new applications for kaolin, smectite, and paligorskite:A general overview[J].Applied Clay Science, 2000(17):207-221.

[47]陳文瑞.我國陶瓷超級高嶺土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陶瓷, 2008,44(11):59-62.

[48]Murray H H, Jessica E K.Engineered clay products for the paper industry[J].Applied Clay Science,2005,29(5):199-2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川市| 石城县| 镇雄县| 阜城县| 岗巴县| 扶风县| 绥滨县| 东乌珠穆沁旗| 拉萨市| 中江县| 寿光市| 板桥市| 遂平县| 灵宝市| 博湖县| 永新县| 彩票| 石城县| 云梦县| 郓城县| 淳化县| 平安县| 兴隆县| 五常市| 寻乌县| 临江市| 新干县| 潍坊市| 扬中市| 公主岭市| 全州县| 南溪县| 梅州市| 丰顺县| 大名县| 大同县| 新竹市| 瓮安县| 左贡县| 赤壁市|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