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區情報告.2019(上)
- 《寧夏區情報告》編寫組
- 1312字
- 2021-12-22 18:30:56
寧夏概況
寧夏回族自治區深居西北內陸高原,屬典型的大陸性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具有冬寒長、夏暑短、雨雪稀少、氣候干燥、風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點,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自北向南分別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等。
有道是“天下黃河富寧夏”。自古以來,黃河由西而東流經寧夏境內,自青銅峽向北折,拐出了一個“幾”字形的大灣——這就是著名的黃河河套地區。2000多年的農耕史,在這里留下了縱橫交錯的灌溉渠系。依靠黃河的惠澤,占全自治區總面積近四分之一的引黃灌區綠色蔥蘢、稻浪翻滾、魚肥林茂、瓜果飄香的勝景年年都有,讓寧夏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西夏陵
寧夏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境內靈武市“水洞溝遺址”表明,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此設北地郡,派兵屯墾,興修水利,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歷史。1038 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元滅西夏后,設寧夏路,始有寧夏之名。明朝設寧夏衛,清代設寧夏府。1929年國民政府成立寧夏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4 年將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1958 年10 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沙坡頭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
寧夏地處我國東西軸線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便捷。包蘭鐵路、寶中鐵路、太(中)銀鐵路貫穿全境。從銀川發出的旅客列車可直達北京、蘭州、呼和浩特、包頭、大同、張家口等數十個城市,正在建設中的銀西高鐵及其周圍鐵路復線,以及積極規劃建設中的呼包銀蘭客運專線,形成了拉動寧夏、輻射隴東蒙西的區域高速鐵路圈。寧夏區內已建成10 多條國道、省道干線和100 多條縣鄉公路,高速公路連接各市縣(區),所有市、縣(區)可在1小時內上高速公路,公路密度、公路通達率位居西部省區前列。位于寧夏首府的銀川河東國際機場有國航、東航、南航、深航等幾十家航空運輸企業運營著銀川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成都等國內城市的國內航線航班,形成了以銀川為中心,西至烏魯木齊、東北連沈陽、西南至昆明、南至廣州的航空線。此外,銀川還開通了至首爾、江原道、大阪等城市的國際地區航線航班。
寧夏地小而物博,是我國四大灌區和12 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和牛奶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國前列,水產品人均產量居西北地區首位,糧食加工、絨毛皮加工、肉奶制品、葡萄釀酒等逐步形成產業優勢。延年益壽的名貴中藥材——枸杞、獨特的賀蘭石和獨一無二的灘羊裘皮是著名的寧夏特產;寧夏煤炭儲量大、煤種齊全、品質優良,其煤炭儲量居全國第六位;著名的太西煤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沙湖
賀蘭山
寧夏,既有漠北邊塞的雄奇,又不乏江南水鄉的靈秀。類型多樣的自然景觀,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帶給了寧夏豐富的旅游資源。這里有古老的黃河灌溉渠系、雄渾的大漠風光、神秘的西夏王朝、迷人的六盤盛景、美麗的塞上江南。這里有荒涼神秘的西夏陵,有中國最大的喇嘛式建筑群“一百零八塔”,有人類原始造型藝術“賀蘭山巖畫”,有沙海明珠“沙坡頭”。靈武水洞溝遺址是中華史前文明的縮影,神秘奇特的西夏陵是大夏國興衰的歷史見證,風光旖旎的沙湖旅游區是中國35 個王牌景點之一。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在寧夏這塊希望的田野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