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十二章 逛北京城(六)

第四天,按照姚強的提議,上午游覽北京城保留下來的幾個城門,再去天壇公園看看。下午游覽北京中軸線上的景觀。今天游覽路線比較長,帶著車比較方便。他們先去了北二環上的德勝門。本來北京城的北部有兩座城門:安定門和德勝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安定門被拆毀,只有德勝門保留了下來。安定門和德勝門也是名稱對應的兩座城門,明代軍隊出征要走安定門,打了勝仗之后凱旋班師要從德勝門進城。據說明初徐達率明軍進攻北京時,元順帝就是從大都北城西邊的健德門逃走的,徐達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將健德門改名德勝門。后來城墻南移,又將新城門稱為德勝門。

參觀完德勝門城樓以后,他們驅車到東便門公園。這兒也保留了一部分城墻和一個角樓。邊走姚強邊介紹:“在對外交流中,北京的各個城門都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像正陽門是內城的正門,平時總是緊緊地關閉著,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也不準從箭樓下邊的正門出入,而只能走東西兩邊的旁門。崇文門位于內城的東南角,明清兩朝從南方運來的各種貨物經大運河水運到通州后,都要經陸路從崇文門進城,在崇文門接受檢查,繳納稅金,朝廷在崇文門設立稅關,并且派專人監督。崇文門大概是北京城中人流、貨流最繁忙的城門了。難怪其他各門開關城門時都是打‘嘡’,而崇文門卻是敲鐘,大概是由于鐘聲更加雄渾響亮,讓更多的人聽到的緣故。老北京人都知道‘九門八嘡一口鐘’這句話,今天人們所說的‘鐘點’大概也是由此而來的。當年北京大興縣一帶的釀酒作坊比較多,酒車常從崇文門進城,所以有‘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囚車’的話。”

在東便門公園稍作停留,他們驅車來到了正陽門。正陽門保存得比較完好,現在修葺一新,向游人開放。這里現在是我國公路零公里起點。姚強給郭華照了幾張相,就又向天壇公園趕去。路上又給郭華介紹道:“北京的城墻和城樓即使從明初的1368年算起,也有600年的歷史了。然而,正當它剛滿600歲之際,卻在短短一兩年之內突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平坦寬闊的二環路。80年代以來,原來北京內城九個城門的原址,除了前三門之外,都建起了立體交叉橋。昔日萬夫莫開的雄關,變成了今日車水馬龍的通衢,或許這就是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具體象征?在同一個城市空間,雙方恐怕是很難和平共處了。臺灣作家、影片《城南舊事》的原作者林海音,曾談起她的一位老北京的朋友,當有人提議請這位朋友回北京看看時,這位朋友沮喪地回答:‘北京的城墻都拆了,我回去看什么呢?’北京的城墻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瑞典學者奧斯瓦爾德·喜仁龍在他1924年撰寫的《北京的城墻和城門》一書中作了形象的描述:‘內城城垣,雄偉壯觀,初看起來,它們也許不像宮殿、寺廟和店鋪、牌樓那樣賞心悅目,當你漸漸熟悉這座城市以后,就會覺得這些城墻是最動人心魄的古跡——幅員廣闊,沉穩雄勁,有一種高屋建瓴、睥睨四鄰的氣派。’

“遺憾的是,許多北京人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同樣是明清兩朝的古建筑,天安門被推上了很高的位置,故宮、天壇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護,就連長城也沒有遭受多少人為的破壞,唯獨北京的城墻在1969年差不多被全部拆除了,在‘深挖洞’的號召下,北京的工人、干部、學生和家庭婦女一齊上陣,打了一場‘人民戰爭’,挖下來的城磚大部分用來修了防空洞。歷經六百年滄桑的老北京城墻和城樓從此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今天路況好,沒堵車。很快就到了天壇公園。司機停好車,在外面等候。姚強和郭華進去游覽。天壇坐落在北京外城的東南方,在永定門的東北方不遠處。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場所,每年要在天壇舉行三次郊祭,皇帝親臨主祭,儀式十分隆重,所祭的主神稱為“皇天上帝”。每年正月十五皇帝要到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祈禱皇天上帝保佑五谷豐登,四月吉日到圜丘為百谷祈求膏雨;冬至日,再到圜丘舉行告祀禮,稟告五谷業已豐登。大祭時主祭皇天上帝,配祭列祖列宗、日月星辰、云雨風雷。

天壇從明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設計施工,直到永樂十八年才建成,歷時十四年。天壇占地44畝,比故宮大兩倍多,是我國現在最大的壇廟建筑群。天壇的東、西墻與北墻之間是圓弧形。南墻與東、西墻則以九十度角相接。這種上園下方的布局象征著天圓地方。明初時這里是天地合祭之地。后來在北郊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地壇),天壇才成為專門祭天的場所。

天壇的占地面積雖然很大,但是建筑面積并不大,主要建筑物坐落在一條南北方向上的中軸線上。從北往南依次是北門、皇乾殿、祈年殿、丹陛橋、皇穹宇、圜丘。天壇內另有一條路從東門直通西門,與南北方向的大道形成一個“十字形”。南北方向的中軸線上,有一條360米長,兩米半高的臺基,叫作丹陛橋,也叫神道,它連接著天壇的兩組主要建筑,祈年殿就在神道的北端。

進入祈年門后,在開闊的廣場正中,有一座三層圓形的白石臺基;四面都有臺階,每層有雕花的白石欄桿。石階的陛石分別雕刻著龍、鳳、云三種紋飾,表示龍鳳在云氣之上飛翔的意思,宏偉壯麗的祈年殿就坐落在白石臺階之上。這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每層檐都覆蓋著深藍色的琉璃瓦,層層縮小,頂上有一個巨大的鎏金寶頂,潔白的臺階,朱紅色的門窗,深藍色的圓頂構成了一座色彩絢麗、造型優美的建筑。

祈年殿高38米,直徑30米,既不用鋼筋水泥,也沒用大梁長檁,高大沉重的三重檐完全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和許多互相銜接的枋、梲、桷、榱支撐著。當中的四根柱子叫作龍井柱,高達19.2米,要兩個半人才能合抱。這四根柱子象征著一年四季。外圈的十二根柱子象征著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份,最外圈的十二根柱子象征著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內外供24根柱子,象征著一年中的24個節氣。每年皇帝要兩次來祈年殿祭祀,一次是農歷正月十五,祈禱五谷豐登,一次是農歷冬至,都是十分隆重的典禮。皇帝在祭天前先要齋戒三天,并且要在祭天前一天來到天壇,住在西門東邊不遠處的齋宮里。齋宮里面有一個“齋戒銅人”,是為了提醒皇帝來這里齋戒而設的。據說這個銅人初設于明代洪武年間,是仿照唐初賢相魏征的形象鑄造的。皇帝在齋戒日內要沐浴、更衣、素食、靜坐,不能觀賞歌舞,此外還有許多禁忌,違反了這些禁忌,就是對上天的不敬。

從祈年門出來沿著丹陛大道一直往南走,就來到了皇穹宇,這是一座深藍色單層頂的圓形殿宇,遠遠望去像一把藍色的大傘。整個建筑由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支托屋頂,在金柱上用七中曬鎏金斗拱承托上層圓形的井口枋,在井口枋上又安設七踴斗拱,在斗拱之上制作第二層天花,再于天花上安放圓形井口枋,上面在做天花。屋頂和天花都層層上收,這種三層天花藻井的做法在古建筑中還不多見。皇穹宇高19.5米,直徑15.6米,也是沒有一根橫梁,殿頂由許多斗拱支撐。這座殿宇儲存皇天上帝牌位的場所,每當舉行祭天典禮時,就把牌位請出放在圜丘上祭祀。殿內的油漆彩畫依然保持了原來的鮮明色彩。

在皇穹宇的外邊,有正圓形磨磚對縫的圍墻。南邊有門,這就是回音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墻根,一個人靠墻向北低聲說話,聲波沿著墻壁連續反射前進,另一個人就能清楚聽到。不過近幾年由于游客太多,混亂無序地沖擊景區,回音壁的神奇似乎退化了,沒有那么神奇。現在沿墻一圈兒已經保護起來了,不允許游客靠近回音壁。在皇穹宇石階前的石板上,有著名的三音石。站在石階前第一塊石板上,擊一掌或叫一聲,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第三塊石板上照樣做,就能聽到兩聲、三聲回聲,這是由于音波從圓壁折射回來的距離不同,所以才聽到次數不同的回聲。

他們出了皇穹宇圍墻的南門就是圜丘。這是一座漢白玉欄桿圍繞、三層青白大理石砌成的圓壇,坐落在外方內圓的兩層圍墻內,由空中俯瞰,像一個巨大的箭靶。圜丘是用來祭天的。對空而祭,稱為“露祭”。圜丘的壇面、臺階、欄桿所用的石塊,都以九或九的倍數建成。圓壇分為三層,每層都有九環。因為古人相信九為陽數之極,象征天。這種象征性的現象在祈年殿的建筑尺度上也有反映。祈年殿的高度為9丈9,是由于自古就有“積陽為天,天有九重”的說法。

在姚強的講解下,郭華看得非常仔細,聽得全神貫注。幾天的接觸,已經很熟悉了。郭華手挽著姚強的胳膊,小鳥依人,儼然一對情侶。姚強一時還有些不適應,但郭華緊緊地依偎著,臉上蕩漾著甜蜜、溫馨、幸福。只要姚強一看她,臉就微微泛紅。平時叱咤風云、雷厲風行的女領導,此時化身為柔情似水的小女人。雖然有點兒不好意思,但看到郭華這么享受,姚強也就盡可能配合,讓郭華感覺到依靠的踏實和溫暖。從天壇公園出來,已經中午了。開車來到了北京近幾年非常火的美食一條街“簋街”品嘗美食。這條街一到晚上,游人如織,食客如云。比較有名的餐館門外都有大量的等位者。中午食客比較少,不用等位。菜品以海鮮為主,特別是小龍蝦做得色香味俱全。郭華心情高興,大快朵頤,大呼過癮。吃完飯后,稍作休息,他們來到了鐘鼓樓景區。司機有事先回去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拉孜县| 封丘县| 信丰县| 巴林右旗| 宜丰县| 明溪县| 望奎县| 伊春市| 平顺县| 湛江市| 清水河县| 怀化市| 北安市| 新源县| 成都市| 肇州县| 泸溪县| 察隅县| 东阳市| 九寨沟县| 宁波市| 皮山县| 泉州市| 凭祥市| 历史| 休宁县| 奉节县| 琼结县| 灯塔市| 罗源县| 眉山市| 扎囊县| 五常市| 秭归县| 厦门市| 隆林| 台东县| 皮山县| 鹿邑县|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