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T 5049-2016 架空輸電線路大跨越工程勘測技術規程
-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
- 408字
- 2021-04-21 16:48:22
4 巖土工程勘測
4.1 一般規定
4.1.1 大跨越工程巖土工程勘測提供的資料應包括以下內容:
1 擬建場地的穩定性、適宜性,地質構造、地震與地震效應;
2 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及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地下水條件,水、土腐蝕性,不良地質作用;
3 結論與建議。
4.1.2 大跨越工程巖土工程勘測的主要手段與方法應包括下列內容:
1 搜集、整理與分析大跨越地段的有關資料;
2 工程地質測繪或工程地質調查;
3 工程遙感;
4 鉆探、坑探、槽探;
5 原位測試;
6 工程物探;
7 室內巖、土、水試驗;
8 室內分析計算及整理資料、場地巖土工程條件的綜合分析評價;
9 地基檢驗、監測。
4.1.3 大跨越工程場地的地震動參數應按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
4.1.4 巖溶發育塔位應進行施工勘測。
4.1.5 無法避讓對塔位安全有影響的滑坡或有滑坡可能的區域時,應進行滑坡專項勘測。
4.1.6 采用樁基的大跨越工程應進行綜合試樁,綜合試樁宜在初步設計階段完成。
4.2 可行性研究階段勘測
4.2.1 巖土工程勘測應結合路徑方案,初步分析各方案巖土工程條件的優缺點,提出推薦意見。
4.2.2 可行性研究階段勘測任務主要是調查、搜集大跨越地段的地質資料,初步評價大跨越地段的區域穩定性、場地穩定性。配合路徑方案,提供可能的大跨越點的巖土工程資料。
4.2.3 可行性研究階段搜集、整理、分析的有關資料宜包括:
1 區域地質及區域水文地質、地震地質資料;
2 大跨越地段地震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勘測成果及其他有關資料;
3 河床變遷有關資料;
4 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及壓覆礦產評估報告等資料。
4.2.4 大跨越工程宜避開強烈全新活動斷裂地段、不良地質作用發育并可能危及塔位穩定且難以治理的地段。
4.2.5 可行性研究階段勘測應包括配合設計進行室內選擇大跨越方案和現場勘測,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內選擇大跨越方案應根據1∶50000~1∶10000地形圖或有關航片、衛片在室內進行;
2 現場勘測以踏勘調查為主;當地質條件復雜且已有資料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進行現場勘測工作。
4.2.6 在河岸立塔時,應調查了解岸邊沖刷、崩塌、坍滑等河岸穩定情況,斷裂構造展布情況,沖溝、泥石流以及特殊性土等對塔位穩定性的影響。
4.2.7 在山地丘陵立塔時,應調查了解不良地質作用的形成條件、規模、性質及發展趨勢,并宜開展相應的工程地質測繪工作。
4.2.8 在河中、江心洲、河灘立塔時,應調查了解地層巖性、顆粒組成及基巖埋藏、土水腐蝕性等情況。
4.3 初步設計階段勘測
4.3.1 初步設計階段勘測前應取得下列資料和文件:
1 電壓等級、檔距、大跨越塔可能的塔高、塔型、荷載,擬采用的基礎型式、基礎埋深以及對勘測的特殊要求等;
2 1∶5000~1∶10000地形圖;
3 可行性研究階段巖土工程勘測成果、有關的區域地質、地震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等資料。
4.3.2 初步設計階段勘測應初步查明大跨越工程各塔基巖土工程條件,并提供巖土工程資料。應包括下列內容:
1 查明崩塌、滑坡、巖溶與地表塌陷、土洞等不良地質作用的分布、成因、發展趨勢、危害程度等;最終確定場地穩定性;巖溶地基穩定性評價應符合本規程附錄C的規定;
2 初步查明地形、地貌和地層分布、成因、類別、時代及巖土物理力學性質,對巖土工程條件進行初步評價,提出塔基基礎類型或地基處理的建議;
3 初步查明地下水類型、埋藏條件、水位變幅,分析地下水對施工可能產生的影響,并對場地水、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進行評價,提出建議和措施。
4.3.3 每層土均應采取土試樣或進行原位測試,主要巖土層其數量不應少于6件(組)。
4.3.4 當地表水或地下水對塔基有影響時,取水試樣不應少于2件進行腐蝕性分析并作出評價。
4.3.5 對于特殊土,應根據特殊土的工程性狀,采取合適的勘探方法,予以查明地基土條件并作出巖土工程評價。
4.3.6 地震基本烈度等于或大于Ⅵ度的大跨越工程,應劃分場地類別和建筑抗震地段。
4.3.7 地震基本烈度等于或大于Ⅶ度的大跨越工程,應進行場地和地基地震效應的巖土工程勘測。
4.3.8 勘探點的布置宜結合不同的地貌單元確定,并宜布置在塔位處。每一跨越塔布置的勘探點數量不應少于2個,耐張塔布置的勘探點數量不應少于1個,地層變化較大應適當增加勘探點數量。對于基巖裸露或覆蓋層較薄的地段,應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其比例尺為1∶200~1∶2000,并沿縱橫勘探線布置探坑、探槽、地質點。
4.3.9 勘探孔的深度需滿足地基強度及穩定性驗算要求。鉆入強風化軟質巖石不應小于8m或進入中等風化層不應小于5m;鉆入強風化硬質巖石不應小于5m或進入中等風化層不應小于3m。
4.3.10 山區丘陵大跨越勘測應查明擬建場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斜坡形態、植被發育狀況;查明斜坡巖土特性、覆蓋層厚度、基巖面的形態和坡度、巖體結構面的特征、組合情況及與坡面的相互關系,評價自然斜坡和可能出現的人工邊坡的穩定性。
4.3.11 水中立塔大跨越勘測應搜集河床、湖泊、海灣有關地段的沖刷、淤積條件以及岸灘、江心洲演變歷史方面的資料;應分析歷史最高、最低水(潮)位的變化情況,并對塔基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評價,提出防沖刷措施的建議。
4.3.12 河流地質作用對大跨越地段及塔位有影響時,應包括下列內容:
1 應結合水文資料進行實地測繪調查、訪問和搜集資料,并應著重對河段古老地形圖、河勢圖、航片、衛片等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河道演變情況;
2 河流地質作用調查訪問內容應包括河段特性、洪水特性、河槽地質情況、岸坡堆積物特性、沖刷深度和側向沖刷侵蝕作用、堆積作用;
3 根據河流的切割侵蝕作用及對塔位穩定性的影響程度,提出相應的避讓或防沖刷建議措施。
4.3.13 對于平面位置能確定的塔位,可采取一次性勘測,滿足施工圖設計的要求。
4.3.14 對采用特殊基礎型式的塔位,其勘探深度應根據塔基的設計要求及塔位處的地基條件確定。
4.4 施工圖設計階段勘測
4.4.1 施工圖設計階段勘測前應取得下列資料和文件:
1 大跨越塔的塔型、塔高、荷載、基礎類型、尺寸和埋深、勘測任務要求等;
2 塔位地段1∶200~1∶2000地形圖;
3 前期勘測資料及搜集資料。
4.4.2 施工圖設計階段勘測應包括下列內容:
1 查明塔基場地巖土層時代及成因類型、結構、巖性、風化程度及其厚度、節理裂隙與層理等結構面及其組合關系、基巖面的埋深及起伏情況等;
2 查明巖土物理力學性質、確定塔基巖土承載力、抗剪強度等塔基設計所需的工程特性指標;
3 查明地下水類型、水位變化規律、變幅及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預測施工運行期間地下水的可能變化及其對大跨越工程的影響,提出建議和措施;
4 查明地基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進行土壤電阻率測量并提供相應成果資料;
5 提出對不良地質作用的防治及地基處理的建議;
6 對巖土工程條件復雜的塔基,應提出基坑開挖時進行現場檢驗和檢測的建議。
4.4.3 天然地基塔基勘測應提出詳細的巖土工程資料和設計、施工所需的巖土參數;對地基作出巖土工程評價,并對基坑支護、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質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議。勘測工作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查明不良地質作用的類型、成因、規模、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議;
2 查明塔基場地內巖土層的類型、成因、分布范圍、工程特性,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確定地基持力層;
3 查明特殊性巖土的分布規律、工程特性,提出處理建議;
4 查明影響塔基穩定性的問題,并提出處理方案的建議。
4.4.4 天然地基塔基勘測勘探點根據塔基基礎型式布置,應能控制混凝土筒式塔的環形基礎及鐵塔的四腳基礎范圍,對于混凝土筒式塔勘探點可采用梅花形布置,勘探點數不應少于5個;對于鐵塔應按塔腿布置,500kV及以下電壓等級大跨越每個塔腿不應少于1個勘探點;對于特高壓大跨越每一塔腿不宜少于2個勘探點。勘探手段宜采用鉆探、觸探、坑探相結合,控制性勘探點不宜少于勘探點總數的1/3。
4.4.5 天然地基塔基勘測勘探深度應根據塔型及其基礎型式、基礎尺寸與埋深、荷載情況、塔位地質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勘探深度自基礎底面算起,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對土質地基,勘探孔深度應能控制地基主要持力層,并同時滿足抗壓和抗拔的驗算要求,一般性勘探點深度不宜小于基礎底面寬度的1.5倍,且不應小于10m;控制性勘探點深度不宜小于基礎底面寬度的3.0倍,且不應小于15m;
2 勘探深度內有軟弱下臥層時,應適當加深勘探深度;
3 在上述規定深度內當遇基巖或厚層碎石土等穩定地層時,勘探孔深度應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4 基巖作持力層或基巖埋藏較淺時,勘探深度應能控制覆蓋層厚度,并進入基底下基巖內深度不小于3m;基巖為灰巖時,勘探孔應達到基底下較完整基巖內的深度不小于5m;
5 當需進行地基整體穩定性驗算時,勘探孔深度應根據具體情況滿足驗算要求。
4.4.6 天然地基塔基勘測采取巖土試樣、水試樣和原位測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每個場地每一主要巖土層的原狀土試樣或原位測試數據不應少于6件(組),若進行巖石點荷載試驗,不宜少于30個;
2 在地基主要受力層內,對厚度大于0.5m的夾層或透鏡體,應取樣或進行原位測試;
3 當土層性質不均勻時,應增加取土數量或原位測試工作量;
4 當水文地質條件與初勘時比較有變化時,尚應取水樣作腐蝕性分析。
4.4.7 當利用巖石作錨桿基礎時,應進行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為1∶500,詳細進行巖層節理裂隙統計和破碎帶調查,作出適宜性評價。單根錨桿抗拔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
4.4.8 塔位位于斜坡場地,應評價其穩定性。
4.4.9 樁基勘測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查明場地各層巖土的類型、分布范圍、工程特性及變化規律;
2 當采用基巖作樁基持力層時,應查明基巖的巖性、構造、巖面起伏狀況、風化程度及其界面,確定其堅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質量等級,判定有無洞穴、臨空面、破碎巖體或軟弱巖層及軟弱結構面;
3 查明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地下水對樁基設計和施工的影響,判定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
4 查明不良地質作用,可液化土層和特殊性巖土的分布及對樁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議;
5 結合試樁成果評價樁的施工條件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4.4.10 樁基勘測應按設計提供的塔基平面布置圖布置勘探點,對于混凝土筒式塔勘探點可采用梅花形布置,勘探點數不宜少于5個;對于鐵塔應按塔腿布置,500kV及以下電壓等級大跨越每個塔腿宜布置(1~2)個勘探點;對于特高壓大跨越每一塔腿不宜少于2個勘探點,控制性勘探點不宜少于勘探點總數的1/3。
4.4.11 樁基勘測一般性勘探點深度應達樁端以下3d~5d(d為樁徑),且不應少于3m;對于大直徑樁,不應少于5m;河流沖刷地段勘探深度應考慮最大沖刷深度并至樁端以下3m;對于嵌巖樁,應鉆入嵌巖面以下3d~5d,并穿過溶洞、破碎帶,到達穩定地層。控制性勘探點深度應滿足下臥層驗算要求,同時應超過地基變形計算深度。對可能有多種樁長方案時,應根據最長樁方案確定。
4.4.12 樁基勘測勘探手段宜采用鉆探和觸探及其他原位測試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黏性土、粉土和砂土的測試手段宜采用靜力觸探和標準貫入試驗,對碎石類土宜采用重型或超重型圓錐動力觸探。
4.4.13 樁基勘測應采取巖土樣進行室內土工試驗,每一主要土層的試樣不應少于6件,每一主要巖層的巖樣不應少于3組,試驗方法應模擬工程的實際情況。
4.5 巖土工程勘測方法
4.5.1 工程地質調查測繪主要工作應包括下列內容:
1 現場踏勘、實地測繪、當地搜資走訪等內容;
2 搜集區域地質、礦產分布與開采區等資料,調查的范圍應滿足跨越方案的比選、工程設計、環境整治的需要;
3 工程地質調查測繪工作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電力工程工程地質測繪技術規程》DL/T 5104的要求。
4.5.2 工程物探應滿足下列要求:
1 巖土工程勘測中對隱伏巖溶、洞穴、基巖面、風化帶、斷裂及破碎帶、滑動面、地層結構等地質界面進行探測,可選擇適宜的物探方法;
2 選用物探方法和解釋探測數據時,應對探測對象與周圍介質的物性差異、探測場所的賦水狀態、地形起伏和其他屏蔽干擾等工作環境條件進行分析;
3 現場探查時應進行重復觀測或檢查觀測,需要時可采用多種物探方法進行探查比較;解釋資料時應區分有用信息與干擾信號,充分考慮探測對象的地質成生環境;在每一地質地貌單元,應有井孔勘探成果進行對比校(驗)證;
4 工程物探具體技術工作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電力工程物探技術規程》DL/T 5159的要求。
4.5.3 勘探及測試應滿足下列要求:
1 勘探測試的常用手段有鉆探、井探、槽探、動探觸探、靜力觸探等,并根據需要取樣試驗或采用其他原位測試方法,勘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的規定;
2 靜力觸探、動力觸探作為勘探手段時,應與取芯勘探方法配合使用;
3 勘探方法應根據地形地貌、巖土特性和現場工作條件合理選擇;
4 鉆孔、探井和探槽完成后應及時回填;
5 原位測試方法應根據巖土特性、設計要求及地區經驗合理選擇;根據原位測試成果估算巖土參數時,應考慮地區經驗。
4.5.4 巖土室內試驗方法和具體操作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 50123和《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 50266的規定,試驗項目和試驗方法應根據工程要求和地基巖土體的特性確定。
4.5.5 水和土的腐蝕性分析應滿足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評價的要求,水和土的腐蝕性評價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的規定。
4.6 不良地質作用
4.6.1 巖溶區大跨越勘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大跨越塔巖溶勘測宜采用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物探、鉆探等多種手段的綜合勘測方法,各勘測階段應符合下列要求:
1)可行性研究階段勘測應在區域地質等資料收集、分析的基礎上調查了解擬建塔位地表及地下巖溶的宏觀發育特征,并對其危害程度和發展趨勢作出初步判斷,對各方案場地的穩定性和建設適宜性作出初步評價;
2)初步設計階段勘測應進一步查明擬建塔位下方巖溶洞隙及其伴生土洞、塌陷的分布、洞穴的形態規模、發育程度和發育規律,根據場地穩定性分區及巖溶地基處理難度等調整塔位;
3)施工圖設計階段勘測應查明塔基下基巖頂面的起伏、塔基巖體的完整性與風化特征、溶洞和土洞的發育情況、洞穴的充填條件及地下水的動態變化,提出基礎設計和地基處理、環境整治所需的巖土工程勘測資料;
4)施工過程中宜進行施工勘測,當采用大直徑嵌巖樁時,應進行專門的樁基施工勘測;
5)各階段勘探工作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的規定。
2 塔位選擇時應避讓下列地段:
1)淺埋溶洞、土洞及塌陷密集發育地段;
2)洞穴規模大,上覆頂板巖體不穩定的地段;
3)溶溝、溶槽、石芽等地表巖溶發育,在塔基范圍內表面起伏劇烈且難以處理的地段;
4)埋藏型巖溶土洞上部覆蓋層有軟弱土或易受地表水沖蝕的地段。
3 當滿足下列條件時,可不評價洞穴對塔位穩定性的影響:
1)洞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Ⅰ級或Ⅱ級,且頂板巖石厚度大于洞穴跨度;
2)洞穴填充密實,充填物具較高強度,且無再次沖蝕的可能;
3)洞穴較小,基礎底面尺寸大于洞體平面尺寸,且有足夠支承長度;
4)基礎底面以下巖土層厚度大于獨立基礎寬度的8倍或整板基礎邊長的3倍,且不具備形成土洞或地面變形的條件。
4 巖溶的巖土工程評價應符合下列要求:
1)巖溶發育的宏觀地質背景和形成條件;
2)對塔基穩定性有影響的洞穴和塌陷,應根據其位置、大小、頂底標高、充填條件、圍巖穩定性和水文地質條件進行分析,評價地基的穩定性與適宜性;
3)對于無法避開且可能對塔基穩定產生影響的洞穴,應根據其發育特點提出處理措施和監測的建議。
4.6.2 滑坡發育區大跨越勘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滑坡的勘測可在初步設計階段進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1)搜集區域地質、水文氣象、地震和人類活動等資料;
2)調查地下水、地表水、泉和濕地的分布情況;
3)搜集當地滑坡防治的經驗;
4)應查明滑坡的主滑動方向、滑動面(帶)的位置、滑坡體形態等要素,并應確定滑坡的類型及性質,同時應分析滑坡成因;
5)應確定滑坡穩定性分析和整治工程所需巖土參數;
6)對滑坡應進行穩定性驗算與評價,并提出滑坡防治、處理及監測的建議。
2 滑坡的勘測應采用搜集區域地質資料、工程地質調查及測繪、遙感地質調查、勘探等多種方法。
4.6.3 危巖和崩塌發育區大跨越勘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擬建大跨越塔位及附近存在危巖和崩塌地質災害時,應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查明崩塌產生的基本條件、規模、類型、影響范圍及崩落方向,分析評價各方案塔位的穩定性,評價工程建設的適宜性,并應提出防治方案;
2 危巖和崩塌的勘測方法可采用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
3 擬建大跨越塔位及附近存在倒石堆時,應采用工程地質調查為主的方法,必要時輔以適量的勘探工作,查明堆積體的堆積方式、厚度及物質組成,評價其穩定性;并應對塔基施工、人類活動等對其穩定性的影響進行預測。
4.6.4 沖溝發育區大跨越勘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擬建大跨越塔位經過沖溝發育地段時,應調查沖溝的發育特征,預測其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分析評價其可能對塔基穩定性的影響,并提出防護措施的建議;勘測工作以工程地質調查為主,必要時輔以勘探工作。
2 沖溝勘測應重點查明以下內容:
1)沖溝的深度、寬度、溝壁坡度、橫斷面形態及發育階段;
2)溝壁地層巖性、基巖風化程度、各種結構面的產狀、充填物性狀、組合情況及與溝坡的相互關系;
3)沖溝內堆積物特征及地表植被發育情況;
4)溝壁的水土流失與坍塌滑落情況;
5)沖溝上游溝坡坡度、松散物質的堆積情況、植被發育狀況,判斷其是否有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6)必要時應會同水文專業查明當地的降雨情況、沖溝的匯水面積、水量大小、最高洪水位、水流對溝底的下切侵蝕作用和對溝壁的沖刷程度。
3 發育階段沖溝的邊緣、向源侵蝕沖溝的可能延伸部位和有發生泥石流的沖溝溝口部位不宜設立塔位,當需要立塔時應進行塔位穩定性分析與評價,并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當沖溝發育可能危及塔基穩定或塔基附近有地表水流時,應采取塔基保護措施。
4 塔位與溝坡間的距離應視組成溝坡的巖性、坡度、植被發育情況及沖溝發育階段而定。對于衰老階段的沖溝,塔位保護范圍與距沖溝邊緣的安全距離不宜小于20m。
4.6.5 活動斷裂、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勘測與分析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調查大跨越塔位及附近全新活動斷裂分布情況,評價其對塔位穩定性的影響;
2 對于地震基本烈度大于或等于Ⅶ度地區的大跨越塔,當塔基下分布有飽和砂土和粉土時,應進行地震液化判別,并根據抗震設防等級、地基液化等級提出處理措施;
3 液化等級為中等液化和嚴重液化的古河道、河濱、湖濱、海濱,當有液化側向擴展或流滑的可能時,應進行抗滑穩定驗算,采取防土體滑動措施或結構抗震措施。
4.7 原體試驗
4.7.1 輸電線路大跨越工程勘測中的原體試驗主要采用樁基靜載試驗,宜在初步設計階段進行。
4.7.2 樁基原體試驗設計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 確定試驗樁型、樁徑、樁長;
2 根據設計要求確定最大加載量;
3 確定施工機具及施工參數;
4 確定測試項目與工程樁的檢測內容。
4.7.3 施工結束后,施工方應提交竣工報告。
4.7.4 測試工作結束后,應對測試資料進行整編,提交相應報告和成果。
4.8 現場檢驗、檢測和監測
4.8.1 大跨越塔基礎施工時,巖土工程勘測人員應根據需要與設計、施工緊密配合,進行巖土工程檢驗與監測,在運行期間可繼續進行長期監測。
4.8.2 現場檢驗、監測應充分搜集分析有關地質資料、施工組織設計、施工記錄等。
4.8.3 基坑開挖后進行基槽檢驗,若發現地質條件與地質報告和設計文件不一致或遇到異常情況時,應提出處理或修改建議。
4.8.4 對樁基礎,應根據勘測資料處理施工中出現的有關地質問題。檢測工作應依據樁基設計要求,按照樁型采用合適的檢測方法。
4.8.5 樁身完整性檢測宜采用動力測試方法或聲波透射法檢驗成樁質量,檢測樁數不得少于總樁數的30%,且每個塔腳下的抽檢數量不得少于1根。施工完成后的樁應進行單樁承載力檢驗,宜采用靜載荷試驗或可靠的動測法檢驗單樁承載力,每個塔檢驗樁數不得少于總樁數的1%,且不得少于3根。
4.8.6 對灌注樁應在施工過程中檢測其孔徑、孔斜、孔底沉渣等。
4.8.7 現場檢驗與監測工作結束后,應進行資料整編,提交相應報告及技術總結。
4.9 巖土工程勘測成果
4.9.1 編制大跨越工程巖土工程勘測成果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對現場采集的各項原始資料和搜資成果應進行全面校核和分析整理,確保無誤后方可使用;
2 各階段的勘測成果應資料完整,數據無誤,圖表清晰,結論有據,建議合理;
3 勘測成果所附圖紙、表格、圖幅和圖例等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電力巖土工程勘測資料整編技術規程》DL/T 5093的規定。
4.9.2 可行性研究階段巖土工程勘測報告宜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1 擬建工程概況,勘測工作目的與任務;
2 勘測工作過程、勘測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3 各大跨越方案的區域地貌特征、區域地質構造、區域穩定性和地震地質概況;
4 各大跨越方案的主要地基巖土、各類特殊巖土分布、礦產壓覆、地下水條件、主要不良地質作用等工程地質條件及環境地質問題;
5 結論中包括各方案的優缺點,提出推薦意見和下一步工作建議;
6 必要的圖表和附件。
4.9.3 初步設計階段巖土工程勘測報告宜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1 工程概況、勘測工作目的與任務;
2 勘測工作過程、勘測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報告編制所使用的參考資料;
3 區域地質、地震地質、環境地質;
4 河流地質作用;
5 各塔基巖土工程條件,巖土工程初步評價,塔基的場地穩定性、地基穩定性評價,場地適宜性評價;
6 結論及建議;
7 必要的圖表和附件。
4.9.4 施工圖設計階段的巖土工程勘測報告宜包括下列內容:
1 工程概況、勘測工作目的與任務;
2 勘測工作過程、勘測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報告編制所使用的參考資料;
3 各塔基巖土工程條件及分析評價,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地質構造、不良地質作用、地層巖性、地下水埋藏條件及其對基礎和施工的影響;土、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原位測試與土工試驗成果分析;塔基地震動參數及場地的地震效應;
4 結論及建議,包括地基基礎方案建議、邊坡處理和施工方面的巖土工程建議;
5 必要的圖表和附件。
4.9.5 原體試驗報告宜包括以下內容:
1 工程概況、試驗依據、過程;
2 場地巖土工程條件;
3 原體試驗內容、目的與要求;
4 原體試驗設計;
5 施工概況、施工工藝、施工機具及性能、施工適宜性及施工質量分析;
6 檢測方法與設備、工作量、檢測結果及其分析與評價;
7 結論與建議;
8 必要的圖表和附件。
4.9.6 現場檢驗報告宜包括以下內容:
1 檢驗的目的、任務、方法、工作量及完成任務情況;
2 地基基礎設計與處理意見;
3 檢驗結果與建議;
4 必要的圖表和附件。
4.9.7 現場監測成果報告宜包括以下內容:
1 項目概況、監測目的和任務要求;
2 工作內容、采用的監測儀器類型、精度;
3 對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
4 結論及建議;
5 必要的圖表和附件。
- 產品首版制作
- GB 51120-2015 通信局(站)防雷與接地工程驗收規范(英文版)
- GB 51209-2016 發光二極管工廠設計規范
- GB/T 51332-2018 含硝基苯類化合物廢水處理設施工程技術標準
- GB50060-20083~110kV高壓配電裝置設計規范(英文版)
- GB50679-2011煉鐵機械設備安裝規范(英文版)
- GB 50414-2018 鋼鐵冶金企業設計防火標準
- DL/T5161.12-2002電氣裝置安裝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第12部分:低壓電器施工質量檢驗(英文版)
- GB50475-2008石油化工全廠性倉庫及堆場設計規范(英文版)
- 沖壓加工技能培訓與操作實踐
- 鈷冶煉廠工藝設計標準
- GB 51304-2018 小型水電站施工安全標準
- GB 51201-2016 沉管法隧道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
- GB 51008-2016 高聳與復雜鋼結構檢測與鑒定標準
- GB/T 51312-2018 船舶液化天然氣加注站設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