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工程測量

3.1 一般規定

3.1.1 大跨越工程測量應積極推廣應用航空攝影測量、衛星遙感測量、激光掃描測量等先進的測量新技術,采用測量新技術完成的測量產品應滿足本規程相應的產品精度要求。

3.1.2 本規程應以中誤差作為衡量測量精度的標準,以二倍中誤差為極限誤差。

3.1.3 大跨越工程測量作業前,應了解工程的要求,必要時應進行現場踏勘,并應搜集、分析、檢核和利用已有資料,制定經濟合理的測量方案,作業中應加強工序質量控制,作業后應對測量成果進行檢查驗收。

3.1.4 大跨越工程測量方法、測量儀器設備和工序設置應根據不同的地形和工程特點進行選擇。

3.1.5 使用的測量儀器設備應定期檢校,加強維護保養,作業時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作業前應進行檢視或檢測合格,檢視或檢測的記錄應作為原始資料歸檔。測量中所使用的專業應用軟件應經過鑒定或驗證合格。

3.1.6 大跨越工程測量提交的各類成品應包括紙質文件和相應的電子文件。所使用的軟件宜與線路設計軟件有數據接口。測量原始數據文件應真實可靠,并應保存備查。

3.1.7 大跨越工程測量的坐標系統宜采用現行的國家大地坐標系,因工程需要也可采用其他坐標系統。選擇坐標系統時應考慮投影長度變形,投影長度變形不應大于5cm/km。

3.1.8 大跨越工程測量的高程系統宜采用現行的國家高程系統,因工程需要也可采用其他高程系統。其他專業提供的技術接口資料的高程系統應與本工程測量的高程系統保持一致,不一致時應進行聯測,并求得轉換關系進行轉換。

3.1.9 大跨越工程平斷面圖測量寬度范圍應根據跨越檔距的長度及電壓等級確定,500kV及以下大跨越工程宜為中線兩側各50m,500kV以上宜為中線兩側各75m。

3.2 可行性研究階段測量

3.2.1 測量作業前,應了解工程概況、路徑預選方案及相關專業的要求。

3.2.2 應充分搜集跨越區域的地形圖、遙感影像、平面高程控制等基礎測繪成果資料。

3.2.3 搜集的地形圖比例尺不宜小于1∶10000。搜集的衛星影像地面分辨率不宜低于2.5m,影像應層次豐富、圖像清晰、色調均勻、反差適中。

3.2.4 根據需要,可利用已有資料量測預選方案跨越檔的檔距、高差、平斷面圖以及塔位坐標。

3.2.5 現場工作時,宜踏勘已搜集的平面高程控制點,了解其分布和保存情況。

3.2.6 現場應比對已有資料,當與現勢差異較大、影響到路徑方案時,應進行調繪、補測。

3.2.7 設計需要時,應配合設計人員踏勘不同的預選方案,進行實地選線,實測跨越點間的距離、高差以及跨越樁到水面的高差。

3.2.8 設計需要時,應對推薦方案實地定線并測繪平斷面圖;若利用已有資料在室內量測平斷面圖,應對平斷面圖進行現場校對或檢測。

3.2.9 對協議區、建(構)筑物密集區等復雜地段,應測繪平面圖。可現場測繪平面圖,也可利用航測方法測繪平面圖。

3.3 初步設計階段測量

3.3.1 測量外業前,應充分搜集跨越區域控制點、地形圖等已有資料。搜集的平面和高程控制點成果應包括其名稱、等級和系統,搜集的水準點成果數量不宜少于兩個。

3.3.2 應根據所搜集的控制資料建立跨越區域平面控制網。平面控制網的建立宜采用GNSS測量、導線測量等方法,等級不應低于一級GNSS網或一級導線網,其測量技術要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的相關規定執行。

3.3.3 大跨越線路通過城市規劃區、人口稠密區、軍事設施、港口、通訊、航空等協議區,需要取得統一的平面坐標系統時,應進行坐標聯系測量,并提供聯測成果資料。

3.3.4 平面聯系測量方法根據需要可采用GNSS測量法、導線法、交會法等;高程聯系測量方法根據需要可采用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或GNSS高程測量等。

3.3.5 平面聯系測量精度,在城市規劃區,塔位中心的點位中誤差不應大于該城市規劃用圖圖面所示的0.6mm;有特殊要求時,應按其要求確定平面聯測精度。

3.3.6 大跨越塔位樁、洪(潮)水淹沒區域、洪痕點及洪水位高程的聯系測量應采用不低于五等水準測量、五等三角高程測量或五等GNSS高程測量。當聯測的距離大于10km時,應采用四等水準測量或四等三角高程測量。有特殊要求時,應按其要求確定高程測量精度。四、五等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3.6-1和表3.3.6-2的規定,四、五等三角高程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3.6-3和表3.3.6-4的規定,GNSS高程聯系測量應符合本規程第3.5節中的相關規定。

表3.3.6-1 四、五等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img

注:S—路線長度(km);n—測站個數。

表3.3.6-2 四、五等水準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

img

表3.3.6-3 四、五等三角高程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img

注:1 S—測距邊長(km);
2 起訖點的精度等級,四等應起訖于不低于三等水準的高程點上,五等應起訖于不低于四等的高程點上;
3 路線長度不應超過相應等級水準路線的總長度。

表3.3.6-4 四、五等三角高程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

img

3.3.7 三角高程測量的儀器、反光鏡或覘牌的高度應在觀測前后各量測一次并精確至1mm,取其平均值作為最終高度。垂直角計算至秒,高程成果的取值應精確至1mm。計算高差時應進行地球曲率和大氣折光差改正。

3.3.8 定線測量前,應配合設計專業現場選定大跨越兩岸的跨越塔塔位和耐張塔塔位。

3.3.9 定線測量宜采用GNSS RTK測量或全站儀測量。采用GNSS RTK方法進行定線測量,其技術要求應符合本規程第3.5節的有關規定。

3.3.10 直線樁宜設在便于距離測量、高差測量、平斷面測量、交叉跨越測量、定位測量和能長期保存處。樁間距離可根據后續工作需要確定。

3.3.11 直線樁、轉角樁、塔位樁應分別按順序編號,嚴禁重號。根據工程具體情況,應埋設半永久或永久性標樁。

3.3.12 全站儀定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避免后視距離短、前視距離長的現象;

2 正倒鏡分中法、前視點兩次點位之差,每百米不應大于0.06m;定好前視樁樁位后,應觀測水平角一測回,其允許偏差±30″;

3 測角時對中允許偏差不應超過3mm,水平度盤氣泡允許偏移值不應超過1格;

4 照準的前、后視目標應豎直,宜瞄準目標的下部。當照準目標在平地100m以內無遮擋物時,應以細小標志指在樁釘位置;當前、后視距離小于40m時,儀器應嚴格對中、整平,照準的目標應直、細。

3.3.13 采用前后視法加定直線樁樁位時,應先用正倒鏡分中法定好遠視直線樁樁位,然后在其間加定直線樁。所加直線樁樁間距離應力求均勻,且不宜過短。

3.3.14 樁間距離與高差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大跨越檔距可采用GNSS測量或全站儀測量;全站儀測量宜為對向觀測各一測回;當采用同向觀測時,應變動儀器高或覘標高,共觀測兩測回,兩測回中數為最終成果;

2 大跨越樁間距離測量相對誤差應小于1/1000;有特殊要求時,應按其特殊要求精度執行;

3 大跨越塔位樁樁間高差測量兩測回觀測高差較差不應大于0.2Sm,S為塔位樁樁間距離,以“km”計;

4 直線樁樁間高差測量當采用三角高程測量時,應對向觀測各一測回,對向觀測的較差限差不應大于0.4Sm,S為測距邊長,以“km”計,小于0.1km時按0.1km計。儀器高和棱鏡高均量至0.01m,高差計算至0.01m,成果采用兩測回高差的中數,取至“cm”。

3.3.15 平斷面測量可采用全站儀測量、GNSS RTK或航測等方法。采用航測方法時,其技術要求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電力工程數字攝影測量規程》DL/T 5138中的相關規定。

3.3.16 平斷面測量的范圍應根據工程需要確定,應用儀器施測范圍內的建(構)筑物、道路、水系、架空物及地下電纜管道等地物,并注記接近路徑中心線的距離和高度。

3.3.17 大跨越線路與通信線、地下光纜等平行接近時,應按設計要求實測或調繪其相對位置,并繪制相對位置圖,成圖比例尺宜為1∶1000或1∶2000。

3.3.18 斷面測量時,選測的斷面點應能反映地形起伏變化和地貌特征。對于一般地形斷面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斷面點間距離不宜大于50m,導線對地距離可能有危險的地段,應加密施測斷面點;斷面線以實線連通,對山腳、山谷、斷崖深溝等無影響地段可不測,斷面線可中斷;

2 導線邊線下地面高出中心線0.5m時,應施測邊線斷面;其位置應以導線水平排列間距而定;對線路中心線與邊線之間突出地形、地物,應施測其平面位置及高程;

3 線路通過緩坡、臺地、溝渠等或與梯田斜交時,應選測正確的邊線位置。

3.3.19 線路通過陡坡附近時,根據現場情況選測風偏橫斷面。風偏橫斷面圖的水平與垂直比例尺相同,可采用1∶1000或1∶500。

3.3.20 當可能在江、河、湖、海中立塔時,根據設計要求施測水下地形圖和斷面,其技術要求應符合本規程第3.6節的有關規定。

3.3.21 在平斷面跨越段內,應以虛線表示水文專業所要求標注的設計洪水位及設計最高通航水位等。跨越通航河流時應測繪航運里程,并標注在平斷面上。

3.3.22 大跨越平斷面圖的繪制應根據現場所測數據,按照現行圖式、圖例的統一規格,準確真實地表示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度。文字符號應標注正確,圖面應清晰美觀。平斷面圖比例尺宜采用水平1∶5000、垂直1∶500或水平1∶2000、垂直1∶200。平斷面圖圖樣宜符合本規程附錄A的規定。

3.3.23 交叉跨越測量可采用全站儀測量、GNSS RTK等方法,測定其距離和高差。

3.3.24 交叉跨越點相對于鄰近直線樁測量允許偏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高程誤差限差不應大于0.3m,距離相對誤差為1/200;

2 對于一二級通信線、35kV以上送電線路、有危險影響的交叉跨越物,應就近樁位觀測一測回。

3.3.25 對被交叉跨越35kV以上送電線路,宜測繪交叉跨越分圖,并注明被交叉跨越線路相鄰兩桿塔的桿號、桿塔型式、桿塔高度。

3.3.26 當線路從已有超高壓及雙地線高壓電力線上方交叉跨越時,除應測量本工程線路中線與被跨越地線兩個交叉點的線高外,還應測量本工程線路兩側邊線處被跨越地線的高度及有影響側風偏點的地線高,并應注明其電壓等級、兩側桿塔號及通向。當需要進行低電壓線反向風偏校驗時,應測量被跨越線路的弧垂、掛點等。交叉跨越桿塔時,應測量桿塔頂高及平面位置。

3.3.27 線路從已有電力線下方交叉鉆越,除應測量本工程線路與被鉆越線路下導線線高外,還應測量本工程線路兩側邊線處被鉆越線路下導線線高及有影響側風偏點的下導線線高。當交叉點與已有電力線塔位距離較近時,應測量塔位及掛線點高,并應注明其電壓等級、兩側桿塔號及通向。

3.3.28 若大跨越線路交叉跨越弱電線路時,應測量交叉點的線高。當左右不等高時,應選測邊線交叉點、風偏點的線高。對一、二級弱電線路,應施測交叉角,并注明兩側桿號、桿型、材質及通向。當跨越桿位時,應測量桿頂高,并在平斷面圖上加以高程注明。

3.3.29 當大跨越線路跨越鐵路或主要公路時,應測量交叉點軌頂、牽引線交叉點或公路路面高程,并注明通向和跨越處的里程。

3.3.30 對大跨越線路走廊內的房屋,應根據設計要求范圍實測房屋偏距及屋頂高程,超出要求范圍的房屋可調繪上圖。

3.3.31 當大跨越線路通過林區、果園、苗圃、農作物及經濟作物區時,應實測其邊界和樹高,并在平面圖和斷面圖上表示出來。

3.3.32 當大跨越線路跨越電纜、油氣管道等地下管線時,應根據設計專業提供的實地位置,測量交叉點的交叉角及地面高程,并注明管線名稱及通向。

3.3.33 當大跨越線路跨越架空索道、特殊管道、渡槽等建(構)筑物時,應測量交叉點頂部的高程,并注記被交叉跨越物的名稱、材料及通向。

3.3.34 當大跨越線路跨越其他擬建或在建的設施時,應根據設計人員現場指定的位置和要求進行測繪,或根據設計人員提供的相關資料標注在平斷面圖上。宜聯測擬建或在建設施與本線路的坐標、高程系統的關系。

3.3.35 房屋分布圖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房屋分布圖可采用全站儀極坐標法、丈量法或航測法測量,宜與平斷面測量同時進行,配合設計技經人員現場調查房屋結構、層數等信息;

2 根據設計提供的范圍,量測線路中心線左右兩側范圍內的房屋,其分布圖比例尺宜采用1∶1000,房屋邊長測量精度不應低于0.04SS為房屋邊長,單位為“m”,房屋樓層標注到0.5層;

3 按統一符號格式繪制房屋分布圖,每幅圖應標明線路中心線及起點、終點累距,房屋的材料、結構、樓層數及房屋的順序編號應在圖上注記,房屋的間數、面積、用途、屬地和戶主姓名等調查信息,可以房屋的順序編號為索引在圖上以表格列出。

3.4 施工圖設計階段測量

3.4.1 在施工圖設計階段,可采用GNSS RTK或者全站儀放樣塔位。

3.4.2 采用GNSS RTK放樣塔位,應根據初步設計階段確定的直線塔和耐張塔坐標進行放樣。大跨越兩側宜采用同一個基準站,相鄰樁位的相對坐標中誤差應小于0.05m,高差中誤差應小于0.15m,坐標系統應與初步設計階段系統保持一致。

3.4.3 采用全站儀放樣塔位,應同向兩測回或對向各一測回進行塔位放樣,同向兩測回間應變化棱鏡高或變換儀器高進行施測。對于耐張分塔中心點位的放樣,應采用全站儀正倒鏡兩次定向后取中。采用全站儀進行同向兩測回距離和高差測量時,其距離較差的相對誤差應小于1∶1000,允許高差較差為0.05m,成果取中數。

3.4.4 各塔位樁應埋設固定標樁,轉角塔位樁附近應加定方向樁。

3.4.5 施工圖設計階段宜進行帶狀地形圖測量,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帶狀地形圖的平面坐標系統可采用初步設計階段平面聯測的坐標系統,亦可采用線路獨立直角坐標系統;當采用線路獨立直角坐標系統時,宜以路徑前進方向為X軸,與之相垂直的方向為Y軸;

2 高程系統應與初步設計階段線路高程系統一致;

3 測繪帶狀地形圖,跨越水面部分可不測河床地形,圖面可斷開,其比例尺宜為1∶1000或1∶2000;

4 帶狀地形圖帶寬應滿足設計要求;

5 地形圖圖面上應標明塔位、直線樁和線路方向。

3.4.6 塔位地形圖比例尺不宜小于1∶500,測點間距圖面上不宜大于3cm。

3.4.7 塔基斷面圖水平、垂直比例尺宜為1∶200。

3.4.8 對需要進行護坡、護堤、岸邊預防沖刷處理的地段,應測量局部地段的水下地形圖,并滿足本規程第3.6節的要求。

3.4.9 在水中立塔時,應根據要求進行水下地形測量,并滿足本規程第3.6節的要求。

3.4.10 勘探點應根據巖土工程勘測專業提供的坐標或圖上布置的孔位現場放樣,并提供實測坐標與高程成果。

3.4.11 地形圖的繪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圖式》GB/T 20257.1的規定。

3.4.12 定位時,應對照平斷面圖和地形圖加強對沿線的地形、地物巡視檢查,與實地不符時應進行補測。

3.4.13 大跨越工程終勘檢驗測量項目及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4.13的規定。

表3.4.13 檢驗測量項目及技術要求

img

3.5 衛星定位測量

3.5.1 使用GNSS進行平斷面測量、交叉跨越平面測量、地形圖測量、塔位樁和直線樁放樣時宜采用動態模式。耐張塔及跨越塔檔距和高差宜采用靜態模式測量,并應有多余觀測量作檢校,其他塔位樁和直線樁可采用動態模式測量。

3.5.2 在同一工程各個階段,GNSS測量時選用的橢球基本參數應保持一致。

3.5.3 兩跨越塔塔位樁或跨越的兩直線樁相對坐標中誤差應小于0.07m;一般相鄰塔位樁或相鄰兩直線樁相對坐標中誤差應小于0.05m。高差中誤差應小于0.15m。

3.5.4 GNSS測量布設直線樁應滿足平斷面測量、交叉跨越測量及檢查測量的需要。相鄰直線樁宜兩兩通視。

3.5.5 GNSS靜態測量控制網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網點間相鄰距離宜小于5km;

2 點位應選在視野開闊,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圍內應無障礙物;

3 點位應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遠離高壓輸電線路和微波無線電信號傳送通道,遠離強烈反射衛星信號的物體;

4 GNSS控制網應由一個或若干個獨立觀測環構成,GNSS控制網應采用網連式、邊連式、附合導線式布網,網中不應出現自由基線。

3.5.6 使用GNSS進行平面坐標聯系測量宜采用靜態作業模式。

3.5.7 GNSS擬合高程測量宜與GNSS平面控制測量同步進行,僅限于平原和丘陵地區,且與聯測水準點的距離應小于10km。

3.5.8 GNSS擬合高程網宜聯測不少于三個高等級的水準點,對地形高差起伏較大的地區應適當增加聯測點數,聯測的GNSS點宜均勻分布于大跨越路徑周圍。

3.5.9 靜態GNSS作業應符合以下規定:

1 觀測前后應各量取天線高一次,量至“mm”,兩次天線高之差不應大于3mm,取平均值;

2 在GNSS靜態測量中,各接收機采樣率應保持一致;

3 同一觀測時段過程中不應進行自測試、改變衛星仰角限、改變數據采樣間隔、改變天線位置和按動關閉文件和刪除文件等功能鍵;

4 接收機采集的數據文件應及時傳送到計算機內,并做好備份;

5 點位最短觀測時間要求應以滿足正確解算出整周模糊度的要求為原則,其觀測時間宜符合表3.5.9的規定。使用儀器為雙頻GNSS接收機時,其標稱精度應滿足固定誤差不應大于10mm,比例誤差系數不應大于20mm/km。

表3.5.9 觀測時間參考表

img

注:PDOP為幾何圖形強度因子。

3.5.10 靜態GNSS基線向量精度應按下式計算:

img

式中:σ——基線長度中誤差(mm);

a——固定誤差(mm);

b——比例誤差系數(mm/km);

d——相鄰點間距離(km)。

3.5.11 靜態測量中的三邊同步環、異步環閉合差校核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多臺接收機同步觀測會產生多個三邊同步環,在處理各邊觀測值后,應檢查一切可能的三邊環閉合差。其三邊同步環坐標差分量閉合差應符合下列規定:

img

式中:WX——三邊同步環縱向坐標閉合差;

WY——三邊同步環橫向坐標閉合差;

WZ——三邊同步環豎向坐標閉合差;

Ws——三邊同步環全長閉合差;

σ——按本規程公式(3.5.10)計算的基線中誤差。

2 當由若干個獨立觀測邊組成異步環時,各坐標分量閉合差應符合下列規定:

img

式中:WX——異步環縱向坐標閉合差;

WY——異步環橫向坐標閉合差;

WZ——異步環豎向坐標閉合差;

WS——異步環全長閉合差;

n——異步環中的邊數;

σ——按本規程公式(3.5.10)計算的基線中誤差。

3 重復基線任意兩個時段的成果互差應小于GNSS接收機標稱精度的img倍。

3.5.12 GNSS高程聯系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5.12的規定。

表3.5.12 GNSS高程聯系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img

注:1 σ按本規程公式(3.5.10)計算(mm);
2 n為附合或最簡閉合環邊數。

3.5.13 當發現觀測數據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對成果進行全面分析,對不滿足要求的數據應進行補測或重測。

3.5.14 GNSS控制網平差前,應根據實際需要選定起算數據,并對起算數據的可靠性及精度進行檢查分析。

3.5.15 平差時應首先進行無約束平差,檢查GNSS基線向量網的內符合精度、基線向量間有無明顯的系統誤差,剔除含有粗差的基線邊。

3.5.16 GNSS網可采用三維約束平差或者二維約束平差法,并輸出GNSS平差結果。GNSS平差結果中應包含觀測點在相應坐標系中的二維或三維坐標、基線向量的改正數、基線長度、基線方位角等,以及相關的精度信息。

3.5.17 GNSS RTK測量可采用單基站GNSS RTK測量和網絡GNSS RTK測量。

3.5.18 單基站GNSS RTK測量應滿足下列要求:

1 基準站宜避開高壓線、通信基站、電視轉播塔等無線電干擾源和強反射源的干擾;

2 采用GNSS RTK進行放樣直線樁、塔位樁時,應采用雙頻接收機;

3 采用GNSS RTK測量,同步觀測衛星數不應少于5顆,顯示的坐標和高程精度指標應在30mm 范圍內;當顯示的偏距小于15mm時,即可確定直線樁、塔位樁,并應記錄實測數據、樁號和儀器高;

4 采用GNSS RTK進行基準站傳遞或者樁位測量時,應加強校核;

5 同一耐張段內的直線樁、塔位樁宜采用同一基準站進行放樣;當更換基準站時,應對上一基準站放樣的直線樁或塔位樁進行重復測量;兩次測量的坐標較差不應大于7cm,高程較差不應大于10cm。

3.5.19 網絡GNSS RTK測量應滿足下列要求:

1 網絡GNSS RTK測量應在CORS系統的有效服務區域內進行;

2 網絡GNSS RTK測量及其精度要求應符合本規程第3.5.3條和第3.5.18條的規定。

3.6 水下地形測量

3.6.1 大跨越工程在水中立塔時,應在不同設計階段按線路電氣和水文設計要求進行水下地形測量工作。測量工作內容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可行性研究階段工作應以搜集水下地形圖或海圖為主,主要比例尺為1∶5000、1∶10000;

2 初步設計階段工作應根據線路設計要求進行跨越段水下地形測量,比例尺為1∶1000、1∶2000;并應進行大跨越中心線水下斷面和兩邊線水下斷面測量,比例尺為1∶100/1∶1000、1∶200/1∶2000;

3 施工圖設計階段工作應按線路結構專業要求對水中塔位進行水下地形測量,比例尺為1∶200、1∶500;應根據水文專業要求,對需要進行護坡、護堤、岸邊預防沖刷處理的地段水下地形測量,比例尺為1∶500、1∶1000或1∶2000。

3.6.2 水下地形測量精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平面定位精度應以測深定位點在圖上點位中誤差表示,不應大于圖上1.5mm;當測圖比例尺大于1∶500或水域浪大流急、水深超過20m時,不應大于圖上2mm;

2 當水深不超過20m時,測點深度測量中誤差不應超過±0.2m;當水深大于20m時,深度測量中誤差不應超過所測深度的±1%。

3.6.3 大跨越水下地形測量與陸上地形測量應相互銜接,坐標系統和高程基準應與大跨越設計的基準保持一致。應充分利用兩岸上經檢查合格的控制點;當控制點的密度或精度不能滿足工程需要時,應布設適當數量的控制點,或應重新布設控制網。

3.6.4 平面定位可采用GNSS定位法、交會法、極坐標法等。GNSS定位法宜采用GNSS-RTK或GNSS-RTD測量方法。GNSS定位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基準站點位選擇和設置等要求應符合本規程第3.5.18條的規定,作業半徑可放寬至10km;

2 導航定位以及數據自動采集系統宜選用先進的定位儀器設備、定位方法和圖像導航技術;

3 船臺的流動天線應牢固安置在作業船只高處并與金屬物體絕緣,天線位置應與測深儀換能器位于同一垂線上,偏差不得超過定位精度的1/3,超過時應進行偏心改正;

4 流動站GNSS接收機作業時,有效衛星數不宜少于5個,PDOP值應小于6;

5 流動站GNSS接收機的測量模式、基準參數選用應與參考站相一致,并應采用固定解成果;

6 每日測量作業開始前、結束后,應將流動GNSS接收機安置在控制點上進行定位檢查。作業中發現問題應及時進行檢驗校正;

7 定位數據與測深數據應保持同步,否則應進行延遲改正。

3.6.5 交會法、極坐標法定位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測站點的精度不應低于圖根點的精度;

2 作業中和結束前,均應對起始方向進行檢查,偏差應小于1′,超限時應予改正;

3 交會法定位的交會角宜控制在30°~150°之間。

3.6.6 水尺的設置應能反映全測區內水面的瞬時變化,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水尺的位置應避開回流、壅水、行船和風浪的影響,尺面應順流向岸;應選擇大跨越設計中心線附近;

2 一般地段宜每1.5km~2.0km設置一把水尺;河床復雜、急流灘險河段及海域潮汐變化復雜地段應每300m~500m設置一把水尺;

3 河流兩岸水位差大于0.1m時,應在兩岸設置水尺;

4 當測區距離岸邊較遠且岸邊水位觀測數據不足以反映測區水位時,應在測區增設水尺;

5 測區范圍不大且水面平靜時,可不設置水尺,但應于作業前后直接測量水面高程。

3.6.7 水位觀測的技術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水尺零點高程的聯測不應低于圖根水準測量的精度;

2 作業期間,應定期對水尺零點高程進行檢查;

3 水深測量時的水位觀測宜提前10min開始,推遲10min結束;作業中,應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持續觀測水尺,時間間隔應根據水情、潮汐變化和測圖精度要求合理調整,以10min~30min為宜;水面波動較大時,宜讀取峰、谷的平均值,讀數精確至“cm”;

4 當水位的日變化小于0.2m時,可于每日作業前后各觀測一次水位,取其平均值作為水面高程。

3.6.8 水深測量應根據測區水系狀況和設備條件合理選擇。水深測量宜采用有模擬記錄的測深儀進行作業,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直流電源的工作電壓與額定電壓之差不應超過10%,交流電源的工作電壓與額定電壓之差不應超過5%;

2 實際轉速與規定轉速之差不應超出±1%,超出時應加修正;

3 電壓與轉速調整后,應在深水、淺水處做停泊與航行檢查,當有誤差時,應繪制誤差曲線圖予以修正;

4 測深儀換能器可安裝在距船頭1/3~1/2船長處,入水深度以0.3m~0.8m為宜;入水深度應精確量至1cm;

5 定位中心應與測深儀換能器中心設置在一條垂線上,其偏差不得超過定位精度的1/3,否則應進行偏心改正;

6 每次測量前后,均應在測區平靜水域進行測深比對,并求取測深儀的總改正數;比對可選用其他測深工具進行;對既有模擬記錄又有數字記錄的測深儀進行檢查時,應使數字記錄與模擬記錄一致,二者不一致時應以模擬記錄為準;

7 測深過程應實測水溫及水中含鹽度,并進行深度改正;

8 測量過程中船體前后左右搖擺幅度不宜過大;當風浪引起測深儀記錄紙上的回聲線波形起伏值,在內陸水域大于0.3m、海域大于0.5m時,宜暫停測深作業。

3.6.9 測深線的布設和測點間隔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用單波束測深儀測深時,主測深線方向應垂直等深線的總方向,大跨越設計中心線和邊線應是主測深線;當用多波束測深儀測深時,原則上應平行等深線的總方向;

2 測深線間隔應顧及測區水底地形特征和水深度等因素;主測深線間隔圖上宜為1cm~2cm,螺旋形測深線間隔圖上宜為0.25cm;輻射線的間隔最大圖上宜為1cm,最小圖上宜為0.25cm;

3 測點間距宜為圖上1cm;水底地形變化顯著地段應適當加密,水底平坦或水深超過20m的水域可適當放寬;

4 檢查線布設方向應與主測線垂直,分布均勻,能普遍檢查主測深線。

3.6.10 測深過程中或測深結束后,應對測深斷面進行檢查。檢查斷面與測深斷面宜垂直相交,檢查點數不應少于總點數的5%。檢查斷面與測深橫斷面相交處,圖上1mm范圍內水深點的深度較差,不應超過表3.6.10的規定。

表3.6.10 深度檢查較差的限差(m)

img

3.6.11 灘地立塔或河海潮間帶立塔的水下地形測量可采用陸上地形測量方法,宜采用全站儀極坐標法和GNSS-RTK法測量。

3.6.12 水下地形測量主要外業資料應包括平面定位資料、測深資料和水位觀測資料。外業資料整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單波速測深宜輸出數字測深儀每日測深模擬記錄;在每日測深資料中應標明開始、結束的日期及時間,在每條測線第一定位位置點前注明測線號,在定位線上注明點號及時間;數字測深應當日輸出紙質模擬記錄,測深儀記錄應標明項目名稱、測深線號的順序;

2 多波速測深數據應進行預處理,剔除假信息,恢復、保留真信息;

3 定位的自動采集數據文件應包含線號、點號、日期、時間、經緯度、平面坐標、采集的深度值、水位改正值、深度改正值及深度;

4 驗潮人員對水位觀測資料應在現場及時整理,發現問題應正確處理;根據水位觀測資料計算水位改正值,改正值精確至0.01m;根據水位改正值繪制水位曲線圖。

3.6.13 水下地形測量內業資料的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在深度量取錄入前,應對測深儀記錄紙進行檢查和整理;

2 在深度錄入之后,應對錄入的數字測深數據進行剔除粗差、濾掉干擾信號及消除波浪影響的平滑等處理工作;

3 對經過預處理的多波速測深儀數據,應進行整體數據的后處理,可采用投影法、曲面擬合法編輯計算多波速采集的三維水深數據;

4 外業觀測深度值化算為高程基準面的高程值應進行水深改正;水深改正應包括吃水改正、水位改正、聲速改正、動態吃水改正;

5 測深高程點應在保證完善反映水底地貌的原則下,按照一定的間隔和原則合理取舍。

3.6.14 水下地形圖應采用計算機輔助成圖方法繪制。測深點的展繪、等高線的繪制和水下高程注記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圖式》GB/T 20257.1和《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 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圖圖式》GB/T 20257.2的有關規定。遇海中立塔需要測繪海圖時,宜按現行國家標準《中國海圖圖式》GB 12319的相關規定執行。

3.6.15 繪制水中立塔大跨越水下地形圖時,應注明水中塔位和跨越線路方向。繪制平斷面圖時,應繪制設計線路中心線和兩邊線的跨越河床斷面線。

3.7 大跨越線路改造測量

3.7.1 大跨越線路改造測量應包括桿塔的位置和高程、大跨越檔距、導線懸掛點和橫擔的位置及高程測量、地線和導線的高程測量、弧垂最低點的位置和高程計算、平斷面圖、交叉跨越、房屋分布圖及林木分布圖測量等。

3.7.2 測量作業之前應搜集本大跨越線路工程的設計竣工圖、測量技術報告以及附近的水準點和平面控制點資料。

3.7.3 大跨越改造測量宜建立測量控制網。控制測量應在線路工程的測量區域埋設控制點,平面和高程控制點宜同點。控制點宜埋設在兩端跨越塔的周邊,每個跨越塔附近埋設的控制點不應少于3個,利于對跨越塔進行細部測量。控制點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控制點的間距不宜小于400m,并且要求相鄰通視;

2 控制點至跨越塔的距離不宜小于跨越塔的全高;

3 采用前方交會進行跨越塔橫擔和懸掛點測量時,形成的交會角不應小于30°;

4 控制點的布設應有利于弧垂點的方向交會測量。

3.7.4 平面控制測量宜與原有線路工程坐標系統一致,也可采用獨立坐標系統。大跨越工程兩側的坐標系統應一致。平面控制測量宜采用GNSS靜態測量和導線測量等方法。平面控制的GNSS靜態測量不應低于GNSS一級控制網的精度要求,導線測量不應低于一級導線測量的精度要求。

3.7.5 高程控制測量宜與原有大跨越線路的高程系統一致,也可采用國家高程系統。兩側的高程系統應一致。高程控制測量的方法有GNSS高程測量、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高程測量的精度應滿足以下要求:

1 GNSS高程測量不應低于五等GNSS高程測量精度;

2 水準測量不應低于四等水準測量精度;

3 三角高程測量不應低于五等三角高程測量精度。

3.7.6 塔位中心測量宜采用全站儀極坐標法進行測量,也可以采用GNSS RTK測量。針對不同跨越塔的類型,可直接測出桿塔位中心坐標。塔位中心坐標不能直接測量的塔形可測量桿塔的特征點并計算出塔位中心坐標。最終根據兩跨越塔中心坐標計算出大跨越檔距。塔位坐標精度宜滿足相對鄰近控制點坐標的測量誤差不大于7cm,高程精度宜滿足對鄰近高程點的測量誤差不大于3cm。

3.7.7 懸掛點、橫擔和塔頂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測量宜采用全站儀免棱鏡法,免棱鏡法無法測得數據時可采用前方交會加三角高程測量法。觀測導線懸掛點時應注意因導線懸掛方式不同而引起觀測點位置變化。水平角應采用2″級及以上全站儀一測回測定,測角精度應滿足二級導線的測量精度。垂直角應采用2″級及以上的全站儀兩測回測定,垂直角的指標較差和測回較差不應大于1′。觀測距離大于400m時,距離和高差應進行地球曲率和大氣折光改正。氣象數據的測定應滿足現行行業標準《火力發電廠工程測量技術規程》DL/T 5001—2014中表4.3.18的要求。

3.7.8 導線弧垂測量宜采用方向交會法測量。垂直角觀測兩測回,指標差較差和測回較差均不應大于1′。觀測時風力不宜大于(2~3)級,宜減少導線風偏的影響,觀測時應記錄當時的風力、空氣溫度。導線弧垂測量應完成下列工作:

1 利用相鄰的兩個控制點組成基線;

2 弧垂點應選擇弧垂最低處的某點及左右各一點,共計3點;

3 弧垂點的垂直角觀測應采用2″級及以上全站儀觀測二測回,讀數取值1″。觀測距離大于400m時,應進行折光差和地球曲率改正。

3.7.9 弧垂最低點宜利用弧垂公式計算得出。根據測量的導線懸掛點高程、檔距測量成果以及設計提供的有關參數,計算弧垂最低的高程、弧垂最低點至較低塔的距離、弧垂最低點至較低塔懸掛點的高差。

3.7.10 平斷面、交叉跨越、房屋分布圖和林木分布圖測量的方法和要求應按照本規范第3.3節的有關要求執行。

3.8 變形監測

3.8.1 本節適用于架空輸電線路大跨越桿塔、基礎及地基的變形監測。

3.8.2 根據工程需要,大跨越變形監測的項目應按表3.8.2選擇。

表3.8.2 大跨越變形監測項目

img

3.8.3 大跨越變形監測的精度要求不應超過表3.8.3的規定。

表3.8.3 大跨越變形監測的精度要求(mm)

img

注:變形觀測點的高程中誤差和點位中誤差,是指相對于鄰近基準點的中誤差。

3.8.4 大跨越變形監測方法宜按表3.8.4選用。

表3.8.4 大跨越變形監測方法的選擇

img

3.8.5 變形監測開始作業前,應根據水文地質、巖土工程資料和設計圖紙,并依據巖土工程地質條件、基礎埋深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結合變形監測項目,進行變形監測方案設計。

3.8.6 變形監測宜以每基跨越桿塔為單位建立監測基準網。變形監測網點可分為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變形觀測點。其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基準點應設置在變形影響區域之外穩定的原狀土層內,易長期保存;每基跨越桿塔周邊至少應有3個基準點;水平位移基準點宜采用觀測墩,垂直位移基準點宜采用深埋樁,或將基準點設置在裸露基巖上;

2 工作基點應設置在比較穩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

3 變形觀測點應設立在能反映監測體變形特征的位置;

4 由基準點和工作基點組成的監測基準網應每半年復測一次,當對變形監測成果發生懷疑時,應隨時檢核監測基準網;

5 變形監測周期應根據監測項目的變形特征、變形速率、觀測精度和工程地質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監測期間,應根據變形量變化調整監測周期。

3.8.7 每期觀測前,應對使用的儀器和設備進行檢校,并做記錄。

3.8.8 變形監測的首次觀測應連續進行兩次獨立觀測,并取觀測結果的中數作為監測點的初始值。各期變形監測宜滿足下列要求:

1 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

2 采用相同的圖形或觀測路線,相同的觀測方法;

3 使用同一儀器和設備;

4 觀測人員相對固定;

5 采用統一基準處理數據。

3.8.9 每次變形監測外業觀測結束后,應及時處理觀測數據,分析觀測成果。當出現變形量或變形速率出現異常變化、變形量達到預警值或接近極限值等情況時,應立即報告委托方和有關部門采取相應的措施。

3.8.10 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可采用三角形網、導線網等形式。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宜采用獨立坐標系統。

3.8.11 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8.11的規定。

表3.8.11 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的主要技術要求

img

3.8.12 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的水平角觀測宜采用方向觀測法,其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8.12的規定。

表3.8.12 水平角方向觀測法的技術要求(″)

img

注:1 全站儀、電子經緯儀水平角觀測時不受光學測微器兩次重合讀數之差指標的限制;
2 觀測方向的垂直角超過±3°時,該方向2C互差可按相鄰測回同方向進行比較。

3.8.13 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的基準網邊長宜采用光電測距,其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8.13的規定。

表3.8.13 光電測距的主要技術要求

img

注:1 測回是指照準目標一次,讀數3次的過程;
2 根據具體情況,測邊可采取不同時間段代替往返觀測;
3 測量斜距需經氣象改正和儀器的加、乘常數改正后,才能進行水平距離計算;
4 計算測距往返較差的限差時,ab分別為相應等級所使用儀器標稱的固定誤差和比例誤差系數,D為測量斜距(km)。

3.8.14 垂直位移監測基準網宜采用水準測量方法。基準網形應布設成閉合環形式。起始點高程宜采用大跨越原有高程系統。

3.8.15 垂直位移監測基準網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8.15的規定。

表3.8.15 垂直位移監測基準網的主要技術要求(mm)

img

注:表中n為測站數。

3.8.16 水準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8.16的規定。

表3.8.16 水準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

img

注:數字水準儀觀測不受基本分劃和輔助分劃讀數較差指標的限制,但測站兩次觀測的高差較差,應滿足表中相應等級基本分劃和輔助分劃所測高差較差的限值。

3.8.17 變形監測使用的水準儀視準軸與水準管軸的夾角i、補償式自動安平水準儀的補償誤差Δα及水準尺上的米間隔平均長與名義長之差等檢校項目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7、《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8的規定執行。

3.8.18 水平位移監測采用交會法、極坐標法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采用角交會法時,交會角應在60°~120°之間,并宜采用三點交會;采用邊交會法時,交會角宜在30°~150°之間;

2 極坐標法觀測宜采用雙測站極坐標法,其邊長應采用光電測距;

3 測站宜采用有強制對中裝置的觀測墩。變形監測點可埋設安置反光鏡或覘牌的強制對中裝置或其他固定照準標志。

3.8.19 當采用水準測量方法進行垂直位移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垂直位移監測網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8.19的規定;

表3.8.19 垂直位移監測網的主要技術要求(mm)

img

注:表中n為測站數。

2 水準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本規程表3.8.16的規定。

3.8.20 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可用于四等垂直位移監測,宜采用中點單覘法,也可采用直返覘法。其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垂直角宜采用1″級儀器中絲法對向觀測各6測回,測回間垂直角較差不應大于6″;

2 測距長度宜小于500m,測距中誤差不應超過3mm;

3 精確量測覘標高及儀器高;

4 必要時,測站觀測前后各測量一次氣溫、氣壓,計算時加入相應改正。

3.8.21 桿塔的傾斜觀測可采用測定桿塔頂部偏移值計算桿塔傾斜率,傾斜觀測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傾斜觀測點宜布設在桿塔豎軸線或其平行線頂部;

2 觀測標志可采用固定標志、發射片或桿塔上的特征點;

3 觀測方法可采用免棱鏡極坐標法、經緯儀投點法、前方交會法等;

4 桿塔的傾斜率應按本規程公式(B.0.1)計算。

3.8.22 桿塔基礎傾斜觀測可與基礎垂直位移監測同時進行,觀測點宜布設在四個塔腿基礎處,監測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本規程第3.8.16條和第3.8.20條的規定。桿塔的傾斜率應按本規程公式(B.0.2)計算。

3.8.23 變形監測各項原始記錄應完整,并應及時整理、檢查,進行平差計算;監測基準網平差的起算點應經過穩定性檢驗合格的點或點組;變形監測網數據處理宜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平差。

3.8.24 變形監測數據處理中及提交成果的數值取位要求應符合表3.8.24規定。

表3.8.24 數據處理中及提交成果的數值取位要求

img

3.8.25 大跨越變形監測分析宜包括下列內容:

1 觀測成果的可靠性;

2 監測體的累計變形量和兩相鄰觀測周期的相對變形量分析;

3 荷載、氣象和地質等相關影響因素的作用分析。

3.9 測繪成果資料

3.9.1 測繪成果資料應根據設計階段和要求,單獨成冊和歸檔。各項成果資料應內容齊全、數據準確、圖面清晰、質量符合要求。

3.9.2 可行性研究階段測繪成果資料宜包括下列項目:

1 可行性研究階段測量技術報告;

2 搜集的各大跨越方案1∶10000地形圖、衛星遙感影像、平面及高程控制等基礎測繪成果資料;

3 各大跨越方案平斷面圖,協議區或復雜地段的平面圖;

4 水中立塔時,搜集的各大跨越方案水下地形圖或海圖。

3.9.3 可行性研究階段測量技術報告宜包括下列內容:

1 工程名稱、電壓等級、各大跨越方案地理位置及地形情況;

2 測量工作概況;

3 提交的測繪資料內容。

3.9.4 初步設計階段測繪成果資料宜包括下列項目:

1 初步設計階段測量技術報告;

2 大跨越平斷面圖;

3 平面及高程聯系測量資料及成果;

4 定線測量資料;

5 樁間距離與高差測量資料;

6 平斷面測量資料;

7 交叉跨越測量、跨越分圖資料及成果;

8 房屋分布圖測量資料及成果。

3.9.5 初步設計階段測量技術報告宜包括下列內容:

1 工程概況中包括任務來源、技術依據、參加工程人員、設備配置、完成工作量等;

2 平面聯系測量中包括起算數據、控制網布設、標樁埋設、測量方法、平差計算及精度情況等;

3 高程聯系測量中包括起算數據、測量方法、平差計算及精度情況等;

4 定線、樁間距離與高差測量方法及精度;

5 平斷面測量方法,中線斷面、邊線斷面、風偏橫斷面等選測情況;

6 交叉跨越測量方法及施測情況;

7 房屋分布圖測量方法及施測情況;

8 洪水位、洪痕點、洪(潮)水淹沒區域等測量方法;

9 提交的測繪資料內容。

3.9.6 施工圖設計階段測繪成果資料宜包括下列項目:

1 施工圖設計階段測量技術報告;

2 大跨越平斷面圖及定位成果;

3 大跨越帶狀地形圖;

4 大跨越塔位地形及塔基斷面圖;

5 大跨越校核測量及檢測資料;

6 勘探點坐標及高程測量。

3.9.7 施工圖階段測量技術報告宜包括下列內容:

1 工程概況中包括任務來源、技術依據、參加工程人員、設備配置、完成工作量等;

2 平斷面補測與校測情況;

3 定位測量方法及精度;

4 帶狀地形測量及塔位地形圖測量方法,地物、地貌取舍情況;

5 巡視檢查與儀器檢測內容精度統計;

6 塔位標樁規格、埋設情況及數量;

7 提交的測繪資料內容。

3.9.8 GNSS測量宜提交下列資料:

1 GNSS網點測量原始記錄手簿;

2 原始觀測值基線向量、原始觀測值、平差成果的磁盤復制及打印文件;

3 選線、定線、定位的計算資料及圖表;

4 起算數據、野外檢測數據、數據處理的內容方法、采用的軟件。

3.9.9 水下地形測量宜提交下列資料與成果:

1 水下地形圖;

2 斷面圖;

3 平面和高程控制點測量成果;

4 測量技術報告;

5 水位觀測資料;

6 水位改正計算資料;

7 測深、定位記錄;

8 各種儀器檢驗資料;

9 各種自動化測量記錄介質和打印記錄。

3.9.10 大跨越線路改造測量宜提交下列資料:

1 測量的原始記錄和GNSS的原始記錄;

2 測量計算表格和計算書;

3 跨越塔頂、導線懸掛點和塔基的平面位置及高程;

4 跨越塔之間的擋距和弧垂上有關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5 大跨越線路改造測量的平斷面圖;

6 房屋分布圖和林木分布圖。

3.9.11 大跨越變形監測宜提交下列資料:

1 變形監測成果統計表;

2 監測點位置分布圖;

3 水平位移量曲線圖,垂直位移量曲線圖;

4 變形監測報告。

3.9.12 提交的測量成品資料電子文件宜包括:測量技術報告、平斷面圖、帶狀地形圖、房屋分布圖、塔位地形圖、塔基斷面圖、必要的交叉跨越分圖、塔位坐標成果等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德清县| 韩城市| 邯郸县| 黄石市| 东丰县| 安岳县| 萨迦县| 抚顺市| 青岛市| 巴塘县| 津南区| 栖霞市| 金秀| 商都县| 龙江县| 咸丰县| 建始县| 瑞金市| 南通市| 响水县| 香河县| 奇台县| 疏勒县| 曲水县| 兴宁市| 桦川县| 突泉县| 普兰店市| 滦平县| 石林| 清涧县| 商城县| 永胜县| 淮安市| 汉阴县| 松江区| 温宿县| 五大连池市| 衢州市| 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