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2 巖土勘察

4.2.1 支架基礎設計和施工前,應進行巖土工程勘察,查明工程、水文地質條件、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

4.2.2 巖土工程勘察前應獲得下列資料:

1 支架陣列布置場區的場平方案和陣列平面布置圖,支架結構形式、可能采用的基礎類型以及對地基基礎設計、施工的要求;

2 擬建場地的現狀地形圖,比例尺對于地形地貌復雜的不應小于1∶500,較復雜的不應小于1∶1000,簡單的不應小于1∶2000;

3 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地震背景資料。

4.2.3 巖土工程勘察應采用勘探、原位測試和室內試驗為主要手段,主要應進行下列工作:

1 查明不良地質作用及其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

2 查明場區地質構造、地層結構、成因年代和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

3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類型和水位變化幅度及規律;

4 查明地下水、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

5 查明場地土類型和場地類別;

6 對場地地基作出巖土工程評價,對存在的不良地質作用提出治理建議方案,提出支架基礎建議方案和滿足支架基礎設計、施工的巖土工程參數。

4.2.4 地基巖土的分類及工程特性指標的表示和確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和《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的相關規定。

4.2.5 勘探可采用鉆探、探坑和探槽方式,灘涂等軟土地層,宜采取鉆探和靜力觸探相結合方式。

4.2.6 勘探、原位測試、室內試驗的技術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的相關要求。

4.2.7 勘探點的間距和數量應根據支架陣列平面布置特點和場地巖土工程條件綜合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勘探點間距宜按場區場地的復雜程度確定。簡單場地勘探點間距應為150m~200m;中等復雜場地勘探點間距應為100m~150m,復雜場地勘探點間距應不大于50m。

2 勘探點應在場區內按支架陣列排布均勻布置,并應涵蓋場區內的各類地貌、地質單元,局部巖土層變化較大區域,應加密勘探點。

3 采取土試樣和進行原位測試勘探點的數量應按地基巖土的復雜程度確定,不應少于勘探點總數的1/2,取土試樣勘探點數量不應少于勘探點總數的1/3,且應均勻布置,有代表性,每一主要土層的原狀土試樣或原位測試數據不應少于6件(組)。

4.2.8 勘探孔深度應根據支架基礎類型和地基巖土性質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勘探孔的深度應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層,不應小于擴展式基礎基底下基礎底面寬度的3倍或樁式基礎預計樁端平面以下3m,且不應小于5m,對于軟土應加深或穿透軟土層;

2 需驗算基礎的沉降變形時,應布置不小于1/3總勘探孔數的控制性勘探孔,勘探孔的深度應超過基礎底面以下的地基壓縮層計算深度;

3 當存在特殊性土或為查明不良地質作用時,勘探孔的深度尚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的相關規定;

4 對需要進行場地平整的場地,應按最終場平標高確定勘探孔深度;

5 在預定深度內遇到基巖或厚層碎石土等穩定地層時,宜減少勘探孔深度,但不應小于3m。

4.2.9 勘察報告除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和《光伏發電站設計規范》GB 50797中對勘察報告的要求外,尚應滿足下列要求:

1 對表層填土應描述其物質成分、堆積年代、密實度和均勻性,對厚度超過1m的填土應根據其物質成分采用適宜的手段進行原位測試,報告中應給出相應的物理力學參數;

2 對各土層應提供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和極限端阻力標準值等支架基礎設計用參數的建議值;

3 應評價場地土和水對混凝土、混凝土中的鋼筋、鋼結構等建筑材料的腐蝕性;

4 考慮季節性凍土凍脹性對基礎的影響時,應評價其凍脹等級。

4.2.10 水、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評價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的規定。當土的pH值大于9.5時或對鋼結構的腐蝕性評價等級低于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的腐蝕性評價等級時,土對鋼結構的腐蝕性評價應進行專項論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启东市| 大埔县| 刚察县| 郁南县| 东乡县| 鄂伦春自治旗| 荆州市| 太原市| 巴青县| 安陆市| 新闻| 玉门市| 宜阳县| 西青区| 盐源县| 盖州市| 西安市| 界首市| 武宣县| 邯郸县| 林甸县| 湖南省| 常州市| 厦门市| 当阳市| 阳新县| 思南县| 梁平县| 华阴市| 澄迈县| 宁津县| 山东省| 新田县| 讷河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临清市| 孝义市| 徐闻县| 潮州市|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