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2 水準測量

5.2.1 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5.2.1的規定。

表5.2.1 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img

注:1 結點間或結點與高級點間水準路線的長度不應大于表中規定的0.7倍;
2 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水準路線長度,單位為千米,n為測站數;
3 引測起算高程的附合水準路線長度在特殊情況下可適當放寬,但最長不得超過表中數值的1.5倍;
4 數字水準儀測量的技術要求與同等級的光學水準儀相同。

5.2.2 水準儀系列分級及基本技術參數應符合本標準附錄J的規定。新購置的水準儀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7和《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8的附錄B進行全項目檢驗,作業前應按本標準第1.0.4條的要求進行檢驗。

5.2.3 水準測量所使用的儀器及水準尺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水準儀視準軸與水準管軸的夾角,對DS05型水準儀不應超過10″,對DS1型不應超過15″,對DS3型不應超過20″;

2 補償式自動安平水準儀的補償誤差,對于二等水準不應超過0.3″,對于三等水準不應超過0.5″;

3 水準尺上的米間隔平均長與名義長之差,對于因瓦水準尺不應超過0.15mm;對于條形碼尺不應超過0.10mm;對于木質雙面水準尺不應超過0.5mm。

5.2.4 水準點的選點與埋石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將點位選在土質堅硬、穩固可靠的地方或穩定的建筑物上,且便于尋找、保存和引測,當采用電子水準儀作業時,水準路線還應避開電磁場的干擾;

2 標志埋設宜采用水準標石,也可采用墻上水準點,規格尺寸可按照附錄H的規定選擇;

3 埋設在測圖范圍外的水準點應繪制點之記或作點位說明。

5.2.5 水準觀測應在標石埋設穩定后進行。各等級水準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5.2.5的規定。

表5.2.5 水準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

img

注:1 三、四等水準采用變動儀器高度觀測單面水準尺時,所測兩次高差較差,應與黑、紅面所測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2 采用數字水準儀觀測,不受基、輔分劃或黑、紅面讀數較差指標的限制,但測站兩次觀測的高差較差,應滿足表中相應等級基、輔分劃或黑,紅面所測高差較差的限值;其他技術要求與同等級的光學水準儀相同。

5.2.6 水準測量的觀測方法和觀測順序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7和《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8的相應等級規定執行。五等水準測量可采用后—后—前—前的觀測順序。

5.2.7 水準觀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作業前應對儀器的i角進行檢驗校正;

2 對具有傾斜螺旋的水準儀,觀測前應測出傾斜螺旋的置平零點并做出記號,對于自動安平水準儀,觀測前應嚴格置平水準器;

3 尺臺嚴禁安置在溝邊或壕坑中;

4 除路線拐彎外,每一測站儀器和前后視標尺的三個位置宜接近于直線;

5 同一測站觀測時,不應兩次調焦。轉動儀器傾斜和測微螺旋時,其最后旋轉方向應為旋進;

6 每一測段的往測與返測的測站數均應為偶數,否則應加入標尺零點差改正。由往測轉返測時,兩根標尺應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置儀器;

7 采用數字水準儀觀測時,應進行預熱,條形碼尺面應光照均勻、成像清晰。

5.2.8 測段往返測高差較差超限時應重測。重測后,對于二等水準應選用兩次異向觀測的合格結果;其他等級應將重測結果與原測結果分別比較,較差均不超限時則取三次結果的平均值。

5.2.9 工作間隙宜在水準點上結束。否則,應選擇兩個堅穩可靠便于安置標尺的固定點作為間歇點,并作出標記。間隙后應進行檢測,檢測結果未超過本標準表5.2.5規定的限差要求時,可由此起測。否則應從前一水準點起測。

5.2.10 跨越障礙物的水準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水準視線的長度在200m以內時,仍按一般觀測方法單線跨越,但在測站上應變換一次儀器高度,進行二次觀測。兩次高差之差不應超過7mm,結果取兩次高差的中數;

2 當視線長度超過200m時,應根據跨距和儀器設備等情況,按現行國家標準《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 12897和《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 12898的相關規定,選用直接讀數法、微動覘板法、經緯儀傾角法、測距三角高程法、GPS水準測量等方法進行觀測。

5.2.11 水準觀測讀數和記錄的取位應符合下列規定:

1 DS1型水準儀使用因瓦水準尺時,讀數及記錄應取至0.05mm或0.1mm;

2 DS3型水準儀使用木質水準尺時,讀數及記錄應取至1mm;

3 采用電子記錄時,應根據使用的儀器精度等級和水準尺,按本標準第5.2.11條1~2款的規定讀數和取位,并將原始數據和各項限差打印出來。

5.2.12 水準測量的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采用二等水準聯測已知水準點應在高差中加入正常水準面不平行改正;

2 計算各測段往返測高差的不符值、附和或環形閉合差,其絕對值應符合本標準表5.2.1的規定;

3 按本標準公式(5.2.12-1)計算每千米水準測量偶然中誤差,其絕對值不應超過本標準表5.2.1規定的各等級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的1/2;

img

式中:MΔ——每千米水準測量偶然中誤差(mm);

Δ——測段往返測高差不符值(mm);

L——測段長度(km);

n——測段數。

4 按本標準公式(5.2.12-2)計算每千米水準測量全中誤差,其絕對值應符合本標準表5.2.1的規定;

img

式中:MW——每千米水準測量全中誤差(mm);

W——水準環閉(附)合差(mm);

L——計算各W時,相應的水準路線長度(km);

N——附合路線和閉合環的總個數。

5 平差計算使用的計算機程序應符合本標準第3.0.2條的規定,對輸入的原始數據和注記應進行校對。四等及以上應采用嚴密平差,五等可進行簡單配賦平差;

6 平差后每千米水準測量全中誤差應符合本標準表5.2.1的規定。當平差按測站數定權時,應將程序輸出的每測站中誤差乘以每千米平均測站數的平方根,以求得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

7 內業計算的取值:二等水準應取位至0.1mm,三等、四等、五等水準應取位至1mm。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三等、四等水準應取位至1mm,五等水準應取位至1c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多县| 调兵山市| 咸宁市| 龙山县| 西青区| 淮阳县| 灵武市| 九江县| 文化| 乐昌市| 新河县| 辽阳市| 郁南县| 雷州市| 布拖县| 商都县| 平阳县| 铜梁县| 贡觉县| 肥西县| 郧西县| 永宁县| 南皮县| 开化县| 依兰县| 乐平市| 柏乡县| 阿瓦提县| 闽清县| 林芝县| 郁南县| 沛县| 鲜城| 鲁甸县| 尼木县| 扶绥县| 斗六市| 社旗县| 望都县| 宁武县| 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