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北京保衛戰
- 大明我主沉浮
- 春風似二月
- 2284字
- 2021-04-30 08:00:00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只見此時李自成已騎著披有黃鞍韉的紫色映瞳亮黑馬,在儀仗黃頂華蓋的遮擋下,走到了三軍面前。
“崇禎無道,自恬居帝位以來無寸功于天下,且天災人禍未曾斷絕,今大順皇帝興水德,代火德,上合天意下順民心,故……”
“停,今日不說那些空話了。就說崇禎竟砍了咱們使者,打了孤的臉,我們該怎么辦?”
“殺進城,讓崇禎小兒,給皇上你,親自賠罪!”
“好,劉宗敏你現率領本部兵馬五萬,從正面主攻永定門。”
“袁宗第、李過、黨守素你等圍攻北京城廣寧、廣渠等門,以為策應。”
“臣等接旨!”
李自成被人殺了使者折了面子,當場便讓天祐殿大學士牛金星停了那滔滔不絕的屁話。以土匪的方法,調動了將士作戰積極性。沒想到果然好使,劉宗敏當場大怒,揚言要活捉崇禎皇帝讓他親自賠罪。而其它一眾大將也紛紛表示兩日破城之意,果然這所謂的大順朝廷,本質上還是一幫土匪流寇。
城下黑煙滾滾,劉宗敏部大軍鋪展開,成合圍之勢向城墻猛撲而來。先頭部隊軍紀嚴明,以燕尾盾結成雁陣且時而向墻頭放箭,而后面則跟著排列得當的攻城車梯隊。
最后則是身披鎖子甲,手持馬刀,腰跨弓箭的督戰騎兵,再加上投石車的映襯,戰場的肅殺之氣盡顯。
“聽我命令,敵人到城下500步發時炮彈、200步火槍隊開始火力支援、150步放箭、20步內投石,不得有誤!”
永定門城頭兵源調動有條不紊,炮手、弓箭手、投石手、火槍隊在垛囗間伺機而動。自發為國而戰(當然本質上還是為自己而戰)的壯丁,將滾石、火藥、檑木、金汁源源不斷的搬上城墻。
待大順軍到達了,紅衣大炮射程范圍之后,便不斷有攻城的幸運兒被彈丸炸飛出去。
隨著距離的拉近,密集的箭陣也發揮了作用,好似暴雨傾盆一樣,從城頭劈頭蓋臉向城下砸去。
即使雁陣防守嚴密,還是不時有步卒被射中,可謂是苦不堪言。雖說如此,但在督戰隊的壓力下,大軍還是到達了墻根。
剛準備登爬城墻的軍士,又被滾石、檑木擊中,最終經過一上午的攻城拉鋸戰。大順軍除了死傷慘重,尸體堆成山以外毫無戰果可言,只得撤軍暫時休整。
“媽的,沒想到北京城這么難打,老子遇見硬茬了!”
“汝侯莫急,山人自有妙計。”
軍師宋獻策平息了劉宗敏的怒火,便捋著胡須悠然自得地朝李自成等賣起關子來了。
“哦,軍師快講!”
李自成本來就因攻城之事心情煩悶,但聽宋獻策之言,當下便有些興奮的讓其說出。眾人見此也都趕緊聚攏過去,就這樣大順朝幾個重要首腦圍坐在一起,討論良久。至傍晚眾人方才大笑著離開中軍大帳,開始了自己的軍務。
第二日霧氣未散,朱慈炯便如昨日一樣,準備往敵軍攻勢最猛永定門巡視去了。而永定門本是由門千總把守,但崇禎不放心將外九城最大的城門交于旁人。便在戰前令親信錦衣衛同知李若璉親往,且又調撥了五千關寧鐵騎,這才放心。臨走前三秋很是貼心的熬了幾大桶的豬肉湯,讓其帶著勞軍,也讓守城的將士碰碰葷腥。
“李同知,現在戰況如何!”
“回稟殿下,敵人四更始便開始攻城,不過戰況卻不是昨日那么焦灼,恐怕他們支持不了多久就要撤退了!”
“噢,那辛苦兄弟們繼續堅守一些時日,待李賊撤退,皆有重賞!”
“那我就先替兄弟們謝了!”
城墻之上,不時有被碎石、流箭擊中的,而城下的流寇更是慘烈有被火油燒死有被滾石砸死的,哭喊之聲,炸裂之聲不絕于耳。李若璉見定王到了,趕忙將其護到了一旁掩體之下,這才答話。朱慈炯在盾牌手的護持之下,巡視了整個城墻,方才趕了回去。
“一切都對,但一切都好似不對,李自成精兵至少有20萬,怎么可能攻了一日就顯頹勢呢?”
朱慈炯又翻起了近幾日看的兵書來,什么圍城必撅呀、避實擊虛啊他早就看的不耐煩了,也沒研究出什么成果來。
“公子,為何事而煩惱呀!”
“哦,三秋你來了。”
朱慈炯接過了茶杯,便將事情原委講給了三秋聽,而其本來只是想宣泄一下郁悶的情緒。卻不料三秋竟是很懂行的樣子,與朱慈炯討論兵法乃至到當前戰況,都是侃侃而談,頗有章法。
吃完午膳后,朱慈炯便又回到了書房,但不知是風吹的緣故,還是有人故意為之。黃花梨桌案上原本合著的一本關于火藥的書,卻已然打開。朱慈炯近前一看,那頁竟是講著“放迸”(即用炸藥爆破),不禁使他看到入迷。
“李自成攻打開封之時,便想用黑火藥炸開城墻,卻不了根本炸不到里面去,火藥向外擊出,反而將自己的騎兵炸死了不少,他應該不會再這么蠢了吧!”
好似看穿朱慈炯心思的三秋,就隨口提了一句。但一石激起千層浪,卻使朱慈炯心思活絡了起來。
“你說這李自成會不會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改進方法,將火藥集中在一點增加爆炸強度。也就是將墻磚挖開,在里面安裝黑火藥。”
三秋聽著那些爆炸強度等詞不明所以有點愣神,朱慈炯卻沒管她,而是自顧自的又做起自己的事來。
“婁伴伴,你去多尋一些大銅鏡。”
“好來,小爺。”
“對了還有錫箔紙,還有水銀,別忘了!”
“明白了,小爺您忙一天了,先歇歇吧,小的定能辦托。”
鐘粹宮總管太監婁振聽到定王吩咐便要出來尋找,但朱慈炯突然想起還有幾樣東西,便急著連鞋都跑飛了,出去又交代了一番。
到了晚上待材料完備后,朱慈炯便把亮閃閃的錫箔貼在大銅鏡上,然后又倒上水銀。就這樣粘乎乎的銀白色液體緊緊貼到銅鏡上竟形成了一面玻璃鏡,看的三秋、婁振等都連連稱奇,都說比西洋鏡子照的還要清楚。
當然朱慈炯知道這是他們奉承的話,畢竟他臨時造的水銀鏡,怎能和西方現好今,便已完善的玻璃鏡制備技術相比呢。
想完這些朱慈炯也不在意,只是在又制作完幾十個鏡子之后,這才停手說道。
“婁伴伴,今日天色雖晚,但還是有勞您,將鏡子送往外城各門!”
“噗嗤!”
“小爺,這沙場之人可不興照鏡子呀。”
“你們不懂此物大有妙用,我待會便親往各門按排此事!”
朱慈炯沒有理會三秋的嬉笑和婁振的疑惑,而是賣起關子,裝起高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