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會計制度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講解(全新修訂版)
- 政府會計制度編審委員會編著
- 3218字
- 2021-04-19 15:55:01
1.3 政府會計原則
1.3.1 政府會計基本原則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在組織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決與確立核算主體有關的一系列重要的問題,這是全部會計工作的基礎。政府會計的基本原則同企業會計基本原則一樣,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個基本原則。
根據《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政府會計核算應當以政府會計主體持續運行為前提;政府會計的主體包括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具體來說是指與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直接或者間接發生預算撥款關系的國家機關、軍隊、政黨組織、社會團體、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但不包括已納入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單位和執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社會團體。政府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按規定編制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會計期間至少分為年度和月度。會計年度、月度等會計期間的起訖日期采用公歷日期。政府會計核算應當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發生外幣業務時,應當將有關外幣金額折算為人民幣金額計量,同時登記外幣金額。
1.3.2 政府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又稱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處理具體會計業務的基本依據。會計原則既是會計理論的概括,又是會計實踐經驗的總結。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利益相關者選擇適用的會計準則、程序和方法的衡量標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財務目標的具體化。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會計信息質量來判斷能夠有助于決策的會計信息。《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規定的政府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如圖1-1所示。

圖1-1 政府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1.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政府會計主體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核算,如實反映各項會計要素的情況和結果,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可靠性要求政府會計主體在報表中反映的各項信息不能誤導信息使用者的判斷,不得進行虛假陳述或者誤導性陳述。
可靠性是會計的本質屬性,其在國際會計準則中的內涵為“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并且能夠如實反映其擬反映或該反映的情況供使用者作依據”,該概念涵蓋了可靠性的三個方面:“如實反映”即真實性、“沒有重要錯誤”即可驗證性、“沒有偏向”即中立性。其中:真實性是可靠性的核心,其強調會計信息與實際相符,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約束以及主觀專業判斷的存在,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具有相對性;可驗證性主要針對的是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性,其要求會計反映的經濟業務等由其他人員通過檢查相同的證據、數據和記錄,能夠得出相同的或相近的結論信息以保證不同利益相關者均能夠信賴會計信息,即對會計原始數據的獲取、核算方法的選擇等都是可以再次驗證的;中立性要求會計反映的信息不失公允,不存在企圖取得預定結果或誘發特定行為的偏向,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能通過刻意地選擇信息披露影響利益相關者的判斷與決策。
2.相關性
政府會計主體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反映政府會計主體公共受托責任履行情況以及報告使用者決策或者監督、管理的需要相關,有助于報告使用者對政府會計主體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當前政府會計信息主要服務于規范政府債務管理需要,權責發生制下的政府會計核算能準確反映政府的“家底”信息和負債信息,為國家宏觀管理、單位內部管理和政府舉債融資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3.全面性
政府會計主體應當將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統一納入會計核算,確保會計信息能夠全面反映政府會計主體預算執行情況和財務狀況、運行情況、現金流量等。不全面的會計信息無法達到可靠性的質量要求,全面性要求政府會計主體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性的原則下無論是對其有利還是不利的信息均進行反映,不能按照主觀判斷任意取舍,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該披露的信息。
政府會計制度要求的對固定資產、公共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和無形資產計提折舊或攤銷,引入壞賬準備等減值概念,確認預計負債、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以及對基本建設投資按照制度規定統一進行會計核算等,都是會計信息全面性質量要求的體現。
4.及時性
政府會計主體對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及時性原則要求政府會計主體在收集記錄會計信息、處理會計信息、傳遞和報告會計信息時要及時,企業在實踐中往往要在及時性和可靠性中找到平衡點。及時的會計信息能夠幫助管理者發現潛在問題,提早采取行動糾正偏差,滯后的會計信息會大大降低其對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
5.可比性
政府會計主體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該可比性要求包括縱向和橫向的口徑一致。從縱向上看,同一政府會計主體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將變更的內容、理由和對單位財務狀況、預算執行情況的影響在附注中予以說明。從橫向上看,不同政府會計主體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應當采用統一的會計政策,確保不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政府會計制度有機整合了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高等學校、中小學校、科學事業單位、彩票機構、地勘單位、測繪單位、林業(苗圃)等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內容。一是在科目設置、科目和報表項目說明方面,一般情況下,不再區分行政和事業單位,也不再區分行業事業單位;二是在核算內容方面,基本保留了現行各項制度中的通用業務和事項,同時根據改革需要增加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的共性業務和事項;三是在會計政策方面,對同類業務盡可能作出同樣的處理規定。
政府會計制度的統一,大大提高了政府各部門、各單位會計信息的可比性,為合并單位、部門財務報表和逐級匯總編制部門決算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6.可理解性
政府會計主體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要求政府會計主體提供能夠使除了在該領域擁有一定知識的專業人士之外的一般人群能夠看懂和運用的會計信息,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滿足向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政府會計制度增加了凈資產變動表,簡化了本年盈余與預算結余差異調節表的內容,并將該表從主表移至附注,同時細化了報表附注的內容,對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有重要意義。
7.實質重于形式
政府會計主體應當按照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不限于以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政府會計制度中的平行記賬模式相比之前的雙分錄記賬模式,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將折舊計入成本費用而不是沖減凈資產,這就是會計信息實質重于形式質量要求的體現。
1.3.3 政府會計核算的其他原則
1.限制性原則
限制性原則是指對有指定用途的資金應按照規定的用途使用,并單獨反映,即專款專用原則。
在政府會計主體中,出資者對所提供的資財不具有資本收益和資本回收的要求,但具有按預定用途使用的要求。這樣在資金管理和核算上就有限制性。行政事業單位中的固定基金、留本基金、專用基金等固然具有指定用途,即使是事業基金實際上也規定有具體的使用范圍,不能移作他用,特別是不能用于生產經營。政府財政會計的各項收入雖可由本級政府統籌分配使用,但在實行復式預算條件下,有關收入要分別按照規定用于經常性支出和建設性支出,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專款專用使得會計主體的資金使用權限固然有所減弱,但這也不失為控制資金使用的一種辦法,是對不要求投資回報的非營利性資金使用的一種約束。按規定用途使用資金,是政府會計原則的又一個重要特點。
2.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政府會計主體中需要核算記錄的財產物資應當按照取得或購建時的實際成本核算,而不論市場上有多少種不同價格,不采用現行市價、重置價值、變現價值等其他計價方法。
采用歷史成本原則是以整個經濟活動中的幣值基本穩定為前提的,如果物價發生巨大波動,歷史成本就不能確切反映會計主體財產物資的狀況。雖然歷史成本原則有這種局限性,但它依然是目前比較可行的辦法。當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賬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