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6.6 路基常用的地下排水設施

路基常用的地下排水設施有盲溝、滲溝和滲井等,其特點是排水量不大,主要是以滲流方式匯集水流,并就近排出路基范圍以外。對于流量較大的地下水,應設置專用地下管道予以排除。

1.暗溝盲溝

(1)構造原理。溝內分層填以大小不同的顆粒材料,利用滲水材料透水性將地下水匯集于溝內,并沿溝排泄至指定地點。

(2)盲溝設置及作用。

①一側邊溝下設盲溝,用以攔截流向路基的層間水,防止路基邊坡滑坍和毛細水上升危及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

②兩側邊溝下均設盲溝,用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毛細水上升至路基工作區,造成凍脹或翻漿。

③設在路基挖方與填方交界處的橫向盲溝,用于攔截和排除路塹下面層間水或小股泉水,保持路堤填土不受水害。

盲溝示意圖如圖1-63所示。

圖1-63 盲溝示意圖

a)一側溝下設盲溝 b)二側溝下設盲溝

1—盲溝 2—層間水 3—毛細水 4—可能滑坡線

1—原地下水位 2—降低后地下水位 3—盲溝

(3)基本構造。橫斷面成矩形,亦可做成上寬下窄的梯形。盲溝底部中間填以粒徑較大的碎石,空隙較大;粗粒碎石兩側和上部,按一定比例分層填以較細粒徑的粒料;底部和頂部一般設有30cm以上的不透水層。溝底具有1%~2%的縱坡,出水口底面標高應高出溝外最高水位20cm。

2.滲溝

(1)功能。采用滲透方式將地下水匯集于溝內,并通過溝底通道將水排至指定地點,它的作用是降低地下水位或攔截地下水,其水力特性是紊流。

(2)設置位置。視地下排水需要而定,大致與簡易盲溝相同,但設置尺寸更大,埋置更深。

(3)結構形式。盲溝式:結構形式似盲溝,當排水量大,埋置深2~3m或達6m時,采用洞式或管式。

洞式滲溝:洞寬b約20cm,高約20~30cm;蓋板用條石或混凝土預制板,板長約2b,板厚不小于15cm,并預留滲水孔;洞身要求埋入不透水層,不然應在底部和兩側加設隔水層。

管式滲溝:水流量更大,排水距離長;管道一般為陶土或混凝土預制管,管壁上部留有滲水孔,滲水孔交錯排列。管內徑由水力計算而定,一般約為0.4~0.6m,管底設基座。埋于冰凍線以下,必要時采取保溫措施。管式滲溝如圖1-64所示。

圖1-64 管式滲溝示意圖

(4)施工技術。

①邊坡滲溝的基底應設置在潮濕土層以下的干燥地層內,階梯式泄水坡坡度宜為2%~4%,基底應鋪砌防滲層。溝壁應設反濾層,其余部分用透水性材料填充。

②在滲溝的迎水面設置粒料反濾層時,粒料反濾層應用顆粒大小均勻的碎石、礫石,分層填筑。

③滲溝基底應埋入不透水層,滲溝溝壁的一側應設反濾層匯集水流,另一側用黏土夯實或漿砌片石攔截水流,如滲溝溝底不能埋入不透水層時,兩側溝壁均應設置反濾層。

④滲溝宜從下游向上游開挖。

3.滲井

(1)功能。滲井屬于水平方向的地下排水設備,當地下存有多層含水層,其中影響路基的上部含水層較薄,排水量不大,且平式滲透難以布置時,采用設置滲井穿過不透水層,將路基范圍內的上層地下水引入到更深的含水層中,以降低上層的地下水位或全部予以排除。

(2)設置。當路基附近的地面水或淺層地下水無法排除,影響路基穩定時,可設置滲井,將地面水或地下水經滲井通過下透水層中的鉆孔流入下層透水層中排除。

(3)基本構造。滲井的平面布置,孔徑及滲水量,按水力計算而定,一般為直徑1.0~1.5m的圓柱形;井內由中心向四周按層次,分別填入由粗而細的砂石材料,粗粒滲水,細料反濾。當地下水埋藏較深或有固定含水層時,宜采用滲井。

滲井結構示意圖如圖1-65所示。

圖1-65 滲井結構示意圖

(4)施工技術。

①填充料含泥量應小于5%,按單一粒徑分層填筑,不得將粗細材料混雜填塞,下層透水層范圍內宜填碎石或卵石,上層不透水范圍內宜填砂或礫石,井壁與填充料之間應設反濾層。

②滲井頂部四周用黏土填筑圍護,井頂應加蓋封閉。

③滲井開挖應根據土質選用合理的支撐形式,并應隨挖隨支撐、及時回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乡县| 张家口市| 鹤峰县| 丘北县| 阳朔县| 广德县| 涟水县| 榆树市| 洱源县| 沅江市| 鄂托克旗| 庆阳市| 建瓯市| 广宗县| 蕲春县| 永吉县| 阜宁县| 花垣县| 武威市| 顺昌县| 宝应县| 淮南市| 滨州市| 浦北县| 濮阳县| 苏尼特右旗| 鹤壁市| 洪泽县| 哈尔滨市| 海南省| 泗阳县| 涿鹿县| 伊金霍洛旗| 新泰市| 偏关县| 中西区| 宜川县| 吉首市| 清徐县| 赫章县| 浪卡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