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社會的第一年,我把西安的影樓店跳了個遍,當過選樣師,電話客服,攝影助理,最終徹底離開了這個行業。
那年我18歲,正是朝氣蓬勃的年齡,我媽見我像個二混子一樣的晃蕩,便要將我送去上成人自考的大學。我妹當時跟我一樣,高中畢業后說要自己掙錢,上了半年班突然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于是才有了危機感,跑去上學了,我媽一看,也將我送到了她的學校。
結果是,我妹真的很認真的上完了那幾年,她學的會計專業,并且把會計從業資格證考到了,畢業后也一直做了會計。而我,上了一學期就不上了,言下之意是浪費錢,確實是浪費,我那會哪有心思上學,心已經野了,沒事就往外跑,那段時間,我拿著學生證跑到KFC做兼職,一天也忙碌的很。
我那短暫的大學時光,以一學期為限,在KFC的兼職中度過。
之后我便徹底踏上了職業的旅途,去了當地有名的運動品牌店面做銷售人員,做了五年,期間被調過五家店,因為缺人補漏和開新店面支援等原因,最終要升為品牌店長時選擇了辭職。
辭職時,品牌經理和店面經理都問:“為什么干出成績了反而要離開?”
“想被肯定,又怕被束縛。”我無奈的回答道。
因為那些行業,我從未想過一直做下去,除了小說是我喜歡并且想要為之奉獻一生去做的事以外,其他行業我都沒有長期為之奉獻一生的準備,所以當那些固定的,周期性的安逸被我意識到時,我便會選擇放棄。
后來我身邊的發小朋友都陸續畢了業,她們問我是否后悔沒有上大學。我想這個問題對我而言,多少是有些遺憾的。
大學并不是你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但卻是通往很多選擇的捷徑,很多時候,你只是失去了很多選擇的資格。
都說人生的18歲是黃金年齡,但無論如何,對于人們而言,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缺失,不是因為做了什么和沒做什么,僅僅是那個時期,那個年紀,那個無憂無慮得過且過的日子,因為你會發現,這個年齡段,無論你是努力學習還是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都彌補不了內心的缺憾。
我18歲的時候,青春傷痛類的小說非常火熱,那會的80后都在各自憶往昔,在學生間吹起了一股浪潮,大家看別人的故事,看別人改編的故事,樂在其中,傷在其中,會開心大笑,會難過流淚,當然,這也是小說本身所存在的魅力。
我那會對這種行為非常的嗤之以鼻,內心中還故作帥氣的想道:青春有什么好回憶的,我就想快點長大。
快點長大這個梗,應該是大部分小孩子都會幻想又都能實現的夢想。
“這應該是最無知的夢想了吧?”朋友說起這個話題問道。
“怎么會,如果可以選擇且永遠停止的時間段,我一定會選30歲的年齡段,對人生剛剛有了新的認知,略懂了一些為人處世,又多少能理解了父母的難處,對生活充滿希望,對過往坦然面對。”
我不能保證,到了40歲,50歲,會是怎樣的生活狀態和心態。
到了20歲,時間像是坐上了火箭,一年,兩年,三年,轉眼便過,到了30歲,你會停下來思考,會真正考慮生活的意義,會為自己的人生重新評估和思量,你的選擇和改變,將會是任重而道遠的。
人生哪有什么黃金時段,不過是你心態所決定的,不留戀過往,不懼未來,踏實現在,每一天,都是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