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旱情遙感監測理論方法與實踐(遙感水利應用技術叢書)
- 黃詩峰 辛景峰 楊永民 馬建威等
- 3119字
- 2021-04-30 20:07:54
3.1 旱情遙感監測數據源
遙感技術是建立在物體電磁波輻射理論基礎上的。不同物體具有各自的電磁輻射特性,才有可能應用遙感技術探測和研究遠距離的物體。按所利用的電磁波的光譜段可分為可見光/反射紅外遙感、熱紅外遙感、微波遙感三種類型。
3.1.1 可見光/反射紅外遙感
可見光/反射紅外遙感主要指利用可見光(0.4~0.7μm)和近紅外(0.7~2.5μm)波段的遙感技術統稱。可見光在電磁波譜中,只占一個狹窄的區間,波長范圍0.4~ 0.76μm。它由紅、橙、黃、綠、青、藍、紫色光組成。人眼對可見光可直接感覺,不僅對可見光的全色光,而且對不同波段的單色光,也都具有這種能力。所以可見光是作為鑒別物質特征的主要波段。在遙感技術中,常用光學攝影方式接收和記錄地物對可見光的反射特征。近紅外在性質上與可見光相似,由于它主要是地表面反射太陽的紅外輻射,因此又稱為反射紅外。在遙感技術中采用攝影方式和掃描方式,接收和記錄地物對太陽輻射的紅外反射。在攝影時,由于受到感光材料靈敏度的限制,目前只能感測0.76~1.3μm波長范圍。近紅外波段在遙感技術中也是常用波段。
可見光與發射紅外共同的特點是,其輻射源是太陽,在這兩個波段上只反映地物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根據地物反射率的差異,就可以獲得有關目標物的信息,它們都可以用攝影方式和掃描方式成像。
在旱情遙感監測中,常用的可見光/發射紅外遙感數據源包括美國陸地衛星Landsat (TM、ETM+、MSS、OLI數據)、法國SPOT衛星(HRV高分辨率可見光遙感器數據)、印度系列遙感衛星IRS-1C/1D、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第三代氣象觀測衛星NOAA (AVHRR數據)、中國氣象衛星FY 1/2/3、中國環境系列衛星HJ 1A/1B、中國高分系列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CBERS、美國Terra/Aqua衛星(MODIS數據)等。常用數據源參數見表3.1。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經濟型,幅寬窄、價格高的高分辨率可見光/近紅外遙感衛星數據并不適合旱情監測。下面主要介紹我國高分一號衛星(GF-1)(表3.2)。
表3.1 常用可見光/反射紅外遙感數據源

表3.2 高分一號衛星軌道和姿態控制參數

高分一號衛星于2013年4月26日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升空,搭載了兩臺2m分辨率全色/8m分辨率多光譜相機、四臺16m分辨率多光譜相機。它具有高、中空間分辨率對地觀測和大幅寬成像結合的特點,2m分辨率全色和8m分辨率多光譜圖像組合幅寬優于60km,16m分辨率多光譜圖像組合幅寬優于800km,為國際同類衛星觀測幅寬的最高水平,大幅提升觀測能力,并對大尺度地表觀測和環境監測具有獨特優勢。它的重訪周期為4天,而世界上同類衛星的重訪周期多為10余天,實現了高空間分辨率和高時間分辨率的結合(表3.3)。
高分一號衛星突破了高空間分辨率、多光譜與高時間分辨率結合、多載荷圖像拼接融合、高精度高穩定度姿態控制、5~8年壽命、高可靠、高分辨率數據處理與應用等諸多關鍵技術,對于推動我國衛星工程水平的提升,提高我國高分辨率數據自給率,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高分一號衛星16m分辨率多光譜圖像組合幅寬優于800km,可廣泛應用于大范圍區域旱情監測中。
表3.3 高分一號衛星有效載荷技術指標

3.1.2 熱紅外遙感
熱紅外遙感指通過紅外敏感元件,探測物體的熱輻射能量,顯示目標的輻射溫度或熱場圖像的遙感技術的統稱。中紅外、遠紅外和超遠紅外是產生熱感的原因,所以又稱為熱紅外。自然界中任何物體,當溫度高于絕對溫度(-273.15℃)時,均能向外輻射紅外線。物體在常溫范圍內發射紅外線的波長多在3~4μm之間,而15μm以上的超遠紅外線易被大氣和水分子吸收,所以在遙感技術中主要利用3~15μm波段,更多的是利用3~ 5μm和8~14μm波段。紅外遙感具有晝夜工作的能力。
在旱情遙感監測中,常用的熱紅外遙感數據源包括FY-3極軌氣象衛星VIRR (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NOAA極軌氣象衛星AV HRR(改進的甚高分辨率掃描輻射計)、HJ-1B衛星IRS(紅外多光譜相機)、EOS衛星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LANDSAT-7衛星ETM(增強型專題制圖儀)等。常用熱紅外衛星通道參數見表3.4。
表3.4 常用的熱紅外衛星通道參數

在熱紅外遙感數據中,MODIS影像獲取方便、時間分辨率高,是目前常用的旱情遙感監測數據。
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為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1998年MODIS機載模型器安裝到EOS-AM(上午軌道)和PM(下午軌道)系列衛星上,從1999年12月正式向地面發送數據。MODIS數據具有全球免費、光譜范圍廣、數據接收簡單、更新頻率高等特點,具體技術指標見表3.5。
表3.5 MODIS數據的技術指標

MODIS數據共有36個波段,其每個波段的波譜范圍、信噪比、主要用途和分辨率見表3.6。
表3.6 MODIS數據的波段分布特征

續表

3.1.3 微波遙感
微波遙感指利用波長1~1000mm電磁波遙感的統稱。微波的波長范圍1~1000mm。微波又可分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微波輻射和紅外輻射兩者都具有熱輻射性質。由于微波的波長比可見光、紅外線要長,能穿透云、霧而不受天氣影響,所以能進行全天候全天時的遙感探測。微波遙感可以采用主動或被動方式成像,另外,微波對某些物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直接透過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層覆蓋物。因此,微波在遙感技術中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遙感波段。
微波遙感可以分為無源(被動)和有源(主動)微波遙感兩大類。被動微波主要包括微波輻射計,星載微波輻射計如AMSR-E、SMOS等,而主動微波又可分為散射計、高度計和合成孔徑雷達(SAR)。微波高度計常被用于海冰、海面風速以及內陸湖泊水位的測量,如搭載在ENVISAT衛星上的RA-2高度計。散射計設計之初被用來測量海面風速,后來也被人們用來研究土壤水分的反演,如ASCAT。星載微波輻射計和散射計由于空間分辨率較低,常被用于全球尺度的土壤水分研究中,關于這些微波輻射計、散射計及其土壤水分產品將在8.4中進行詳細介紹,本節主要介紹SAR數據。
SAR由于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1~1000m),且對土壤水分較為敏感,成為土壤水分的研究熱點。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包括:德國發射的Terra SAR-X(X波段,全極化),歐空局研制的ENVISAT-1 ASAR(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C波段,雙極化)、Sentinel 1(A,B雙星,C波段,雙極化),加拿大太空署發射的RADARSAT 2(C波段,全極化),中國發射環境衛星(搭載S波段雷達,VV極化),日本發射的ALOS-PALSAR(phased array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L波段,全極化)以及ALOS2-PALSAR 2(L波段,全極化)。這些SAR的成功發射,極大地促進了SAR土壤水分反演的研究;另外,多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在未來5年內將會有更多的SAR發射升空(表3.7)。
表3.7 國內外主要SAR衛星系統[1]

續表

以上正在運行的SAR中,Sentinel-1數據是唯一可以免費獲取的SAR數據,且Sentinel-1數據的空間分辨率和幅寬均能滿足旱情監測的需求,故在以下內容重點介紹Sentinel-1數據。Sentinel-1衛星是歐洲“哥白尼”(Copernicus)計劃(之前稱為“全球環境與安全監測”計劃)的一部分,由兩個完全一致的Sentinel-1A和Sentinel-1B星組成,衛星裝載C波段的SAR,以接替于2012年失效的ENVISAT上搭載的ASAR,從而保持高分辨率SAR數據的連續性[2]。其中,Sentinel-1A和Sentinel-1B分別于2014年4月3日和2016年4月25日發射成功。
Sentinel-1攜帶的C頻段合成孔徑雷達由阿斯特留姆公司研制,它繼承了ERS和ENVISAT上合成孔徑雷達的優點,具有全天候成像能力,能提供高分辨率和中分辨率陸地、沿海和冰的測量數據。搭載的SAR的參數性能見表3.8。
表3.8 Sentinel-1衛星SAR基本參數[3]

Sentinel-1星上合成孔徑雷達有4種成像模式[4]:
(1)條帶模式(Strip Map Mode,SM)。幅寬80km,空間分辨率5m×5m,6個重復的測量帶能覆蓋所要求的375km的范圍。
(2)干涉測量寬幅模式(Interferometric Wide-swath mode,IW)。幅寬250km,空間分辨率5m×20m,通過充分交疊多普勒頻譜(方位范圍)和波束頻譜(仰角范圍)來確保干涉測量。該模式為陸地觀測的標準模式,可滿足大部分當前未知的服務需求,避免沖突和保持重訪能力,提供服務魯棒性和可靠性,簡化任務規劃,降低運行成本,并建立長期存檔,滿足未來的數據需求。
(3)超寬幅模式(Extra Wide swath mode,EW)。分辨率25m×100m(三視角),低分辨率(20m×40m)下的幅寬為400km。
(4)波模式(Wave mode,WV)。由各個條帶工作組成,具有交替的仰角波束和固定的開關占空因子。分辨率5m×5m。沿軌每間隔100km采樣圖像大小為20km×20km。
除了波模式為單極化模式(HH或VV)外,其他工作模式均支持雙極化(HHHV,VV-VH)運行,四種模式的具體參數見表3.9。
表3.9 Sentinel-1衛星不同模式參數[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