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中南部隧洞工程地質研究
- 李明福 顧耀民 田建林 滕杰 王祖國 呂振編著
- 1571字
- 2021-04-25 20:14:48
第二節 勘察簡介
一、勘察內容
寧夏南部山區有許多隧洞工程遇到地質構造條件差,斷層、破碎帶發育及洞口滑坡、洞室塌方、涌水及高外水壓力等不良地質問題,并且普遍地遇到軟弱圍巖的穩定性及其處理的問題,制約了隧洞建設方案,對施工工期、支護成本及工程投資等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除了對隧洞工程地質條件及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常規勘察外,查明白堊系、第三系地層的工程地質特性及評價軟巖穩定性是勘察工作的重點。
工程地質勘察的主要內容有:調查研究區域地質背景、軟巖成因機制,查明軟巖地層的分布,劃分巖組類型,勘察水文地質條件、巖體的滲透性及地下水特征;評估隧洞涌水可能性及對工程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測試深埋隧洞初始地應力,評價隧洞圍巖的穩定性及變形特征等。
二、勘察手段
軟巖隧洞勘察的手段主要有工程地質測繪、鉆探、物探、試驗及觀測等。
(1)水文地質調查。
(2)隧洞洞線、進出口地質測繪。
(3)鉆探:隧洞鉆孔、鉆孔壓水試驗、水位分層觀測。
(4)勘探豎井、平洞。
(5)物探:①地面物探,包括大地電磁測深法、高密度電法、地震波法;②孔內測試,包括聲波測井、孔內彈模、綜合測井、巖芯測試。
(6)原位試驗:①原位變形試驗;②地應力測試。
(7)室內試驗:包括常規巖石試驗、三軸壓縮試驗、三軸流變試驗、崩解試、驗膨脹性試驗、常規土工試驗、黃土濕陷性試驗、土的腐蝕性試驗、水質簡分析等。
除此之外,針對工程軟巖進行專題研究,為查明軟巖發育規律、工程特性等起到重要作用,并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根據。
三、隧洞圍巖分類方法的選用
目前,國內外大型地下洞室圍巖分類主要采用HC分類、Q系統分類、RMR分類、國標BQ分類四種方法。該工程輸水隧洞圍巖以較軟巖、軟巖為主,巖石強度是影響該隧洞圍巖分類的主要因素,考慮巖石強度因素的Q系統分類法不適合該工程,因而此方法不予采用。
該工程按《中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L 55—2005)進行初步分類,按RMR分類、國標BQ分類進行評分分類,結合以上三種分類方法的結果進行綜合分類。
1.該工程的初步分類
《中小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L 55—2005)對軟巖、較軟巖圍巖工程地質分類的主要地質特征見表1-2-1。
表1-2-1 中小型水利水電工程軟巖、較軟巖工程地質分類

2.RMR分類
RMR分類,即“巖體評分”,又稱地質力學分類系統,是1973年由比尼威斯基(Bieniawski)提出的,它給出了一個總的巖體評分值(RMR)作為衡量巖體工程質量的“綜合特征值”,原理是通過六個參數對巖體質量的貢獻的綜合進行分類。這六個參數為:①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②巖石質量指標;③結構面間距;④結構面狀況;⑤地下水狀況;⑥結構面方位。各參數根據地質描述和試驗成果進行評分后,相加獲得總評分,即
RMR=R1+R2+R3+R4+R5+R6
然后根據總分確定巖體的質量等級以及對應于RMR系統相應的巖石隧道開挖和支護準則,見表1-2-2。
表1-2-2 RMR系統分類及隧道開挖和支護準則

3.國標BQ方法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GB 50218—94)規定:工程巖體分級,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第一步為巖體基本質量分級,依據巖石的堅硬程度和巖體的完整程度兩個基本控制要素確定“巖體基本質量”BQ值,對巖體進行初步分級。
BQ=90+3Rc+250Kv
在使用上式前,應遵守以下限制條件:
當Rc>90Kv+30時,應以Rc=90Kv+30代入上式計算BQ值。
當Kv>0.04Rc+0.4時,應以Kv=0.04Rc+0.4代入上式計算BQ值。
在計算出BQ值以后,可以根據表1-2-3進行巖體基本質量分類。
表1-2-3 BQ法巖體基本質量分級表

第二步為工程巖體詳細定級,考慮巖體質量的影響因素,如地下水狀態、巖體初始應力狀態、結構面的方向和組合等,對巖體的基本質量進行修正,得到詳細定級。
當地下洞室遇有下列情況之一時:①有地下水;②圍巖穩定性受軟弱結構面影響,且由一組起控制作用;③存在高初始應力現象,需對于BQ值進行了修正,修正的BQ值按下式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