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遼寧省城市河道現狀

1.2.1 遼寧省自然概況

遼寧省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南部,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18°53′~125°46′,北緯38°43′~43°26′,屬東北地區的中心部位。陸地總面積14.75萬km2,占全國的1.5%。西南與河北省臨界,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東北與吉林省接壤,東南以鴨綠江為界與朝鮮半島相望,南部遼東半島插入黃海、渤海之間,與山東半島構成掎角之勢。遼寧海域面積廣闊,約15萬km2,其中近海水域面積6萬km2。海岸線總長2922km,占全國的11.5%。

遼寧省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日照豐富,四季分明。冬季以西北風為主,漫長寒冷,夏季多東南風,炎熱多雨,春季少雨多風,秋季短暫晴朗。年陽光照射總量在100~200J/cm2,年日照時數在2100~2900h,全年平均氣溫為5.2~11.7℃,最高氣溫在30℃左右,最低氣溫在-3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400~970mm,平均無霜期為130~200d,一般無霜期在150d以上。

遼寧省總體的地貌格局為遼東山地丘陵、遼北康法丘陵及遼西低山丘陵,三面環繞下為遼河平原。地貌類型大致呈“六山一水三分田”。山地、平地、水面占全省土地面積的比例分別為58%、33%、9%。地勢自北向南,自東西兩側向中部傾斜,山地丘陵大致分布于東西兩側,中部為東北向西南傾斜的長條形平原。大多數河流自東、西、北向南匯集,在濱海形成大面積的平原洼地。

全省下設14個省轄市、17個縣級市、27個縣(其中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和56個市轄區。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438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881.5萬,農村人口1507.5萬。

遼寧省2012年生產總值2480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55.8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13338.7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9306.8億元,增長9.9%。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比例為8.7∶53.8∶37.5。人均生產總值56547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3%。

1.2.2 遼寧省河流水系概況

遼寧省河流眾多,全省流域水系劃分為三大流域七大水系。三大流域分別為遼河流域、黑龍江流域和海河流域。其中遼河流域劃分為遼河水系、遼東灣西部沿渤海諸河水系、遼東灣東部沿渤海諸河水系、遼東沿黃海諸河水系和鴨綠江水系;黑龍江流域為松花江水系;海河流域為灤河及冀東沿海諸河水系。

全省流域面積大于50km2以上的河流共845條。按河流類型劃分為三類,山地河流787條,平原水網河流57條(平原河流不計算流域面積),混合河流1條(蒲河)。流域水系的狀況見表1-1、表1-2。按流域面積劃分為三類,大型河流16條(流域面積大于5000km2以上的河流),中型河流32條(流域面積為3000~5000km2的河流4條,1000~3000km2的河流28條)。

表1-1 流域水系數量匯總表(按行政套流域分類)

續表

表1-2 流域水系數量匯總表(按流域面積分類)

1.2.3 遼寧省主要城市防洪工程

遼寧省除大連市、鞍山市以外,12個省轄市均有防洪標準不等的防洪工程,其防洪標準及堤防現狀見表1-3。

表1-3 遼寧省主要防洪工程現狀表

續表

續表

注 數據來源于《防汛手冊》(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11月)。

1.2.4 遼寧省城市河道的特點

遼寧省城市的興建和發展大多緊靠江河湖海。河道城市段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兩岸河道雖已建有堤防,但有些河段防洪標準仍未達標,一旦遭受洪水侵襲,將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遼寧省的城市河流均屬于季節性河流,具有夏季豐水、冬季枯水的特點。汛期徑流量大,非汛期徑流量小,過水斷面較窄,水深淺,難以形成河道景觀水面。許多地方建有擋水建筑物,抬高水位,攔蓄天然徑流形成人工水面濕地。

遼寧省冬季漫長寒冷,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城市河道的特殊性。到冬季,河道均有結冰現象,而夏季又會消融,反復的凍融作用對河道堤防護岸的防護工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滿足抗沖、抗淘刷要求,還應具備良好的抗凍脹能力,并兼備美觀、環保、生態等功能。

1.2.5 城市河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古以來,治河都是人類治水活動的重要內容。人們通過治導、疏浚和護岸等措施,對河流進行治理和控制,以期實現興洪除澇、取水利用、交通航運之目的。我國的江河溪流,源遠流長,川流不息,推動著經濟社會的文明進步,孕育著燦爛的華夏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河道在保障經濟生活和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與人們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河道卻功能退化,水質惡化。近年來,遼寧省城市化水平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市河道的運輸功能、灌溉作用逐漸消退,人們對河道的依賴性隨之降低,對河道的保護意識也日趨淡化,交通路網、公用設施、地塊改造等建設造成大量的河道被肢解、截斷、蠶食、填埋。通過調查發現,當前諸多城市河道的突出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1.2.5.1 水多為患

水多為患集中表現在汛期降水量與徑流量大。遼寧省正常年份6—9月雨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8%~82%,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60%~80%。其中7月、8月的徑流量一般占年徑流的50%~60%,地理分布上,東部多,西部和南部少,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造成全省水旱災害頻繁發生。據統計,自1791—1948年,158年中發生洪水105次,其中特大洪水10次,局部大洪水32次,一般洪水63次。1949—1998年的50年間,發生洪水30次,其中特大洪水9次,局部性大洪水7次,一般洪水14次。

1998—2014年遼寧省洪澇災害也特別頻繁,尤其是2010年8月19日2時至21日8時,遼寧丹東地區普降大到暴雨,鴨綠江丹東段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大洪水(圖1-3),部分地區電力、通信中斷,房屋倒塌,沈丹鐵路暫停運輸。鴨綠江大橋附近江水漫過岸堤,丹東市區沿江部分地段積水超過1m,全市進入緊急防汛狀態;2012年受第10號臺風“達維”影響,8月3日0時至4日17時,遼寧省發生強降雨過程,全省平均降雨量103mm,中南部的大洋河、大清河、海城河等21條黃海、渤海沿岸河流及太子河支流發生洪水,其中大洋河、大清河、海城河、哨子河、湯河東支、湯河西支、蘭河等7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2013年受蒙古氣旋和華北倒槽共同影響,8月15日8時至17日8時,遼寧省出現區域性大暴雨過程,致使部分河流同時發生致災洪水。撫順市受災尤為嚴重,全市平均降雨量127.3mm,最大點雨量405.5mm,出現在清原縣欄木橋雨量站。撫順市三縣共有23個鄉鎮204村受災,其中清原縣14個鄉鎮135村屯,新賓6個鄉鎮56村屯,撫順縣1個鄉鎮8個村屯。全市受災人口31.67萬,緊急轉移人口8.08萬。直接經濟損失10.88億元。

圖1-3 2010年鴨綠江遼寧丹東段特大洪水

遼寧省是我國的重要工業基地,城市經濟比較發達,約占全省總產值的85%。城市人口2197萬,占人口總量的53.1%。由于絕大多數城市坐落在河流兩岸或海濱,經常受到洪水和風暴潮的威脅,需依靠堤防保護。

遼寧省現有城市防洪任務的城市共31座,其中沈陽、盤錦兩市被列為全國重點防洪城市。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防洪任務越來越重。據統計,遼寧省31座設防城市的堤防總長度約為670km,其中城市防洪標準不足或等于20年一遇的有21座,防洪標準大于20年一遇小于等于50年一遇的有6座,防洪標準超過50年一遇的有4座。由于遼寧省城市段堤防防洪標準低,排水能力差,歷史上每次發生較大洪水,都給工農業生產與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以1960年太子河大洪水為例,該次洪水曾使本溪市建城區7.9km2被淹,受淹面積占市區面積的11.4%,致使本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水泥廠、重型機械廠等大型企業遭受重大損失,城市交通中斷8~19d,郵電通信停業14d,全市經濟損失達3.45億元。

1.2.5.2 水少為愁

城市化使城市人口增長,城區面積擴大,導致水資源短缺,許多城市供水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有的甚至實行定時、定量、低壓供水;消防設施由于水量不足、水壓太低而無法使用;工廠被迫停產、學校被迫放假。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一些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現地下水水位惡性下降、地面沉陷等嚴重現象。一些城市被迫采取長距離引水、跨流域調水等措施,如大連引碧入連工程、平山引水工程等。遼寧省阜新市、建平縣等遼寧西部地區缺水更為嚴重(見圖1-4)。

圖1-4 城市河道缺水

1.2.5.3 水臟為憂

隨著城市工業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城市河道水質普遍惡化,部分河道與湖泊水體的污染已達到危害居民健康的程度(見圖1-5)。目前,遼寧省大多數城市污水排放量大,而經過凈化處理達標的少,大多直接排入江河。城市水體的污染使原本水量豐富的地區也出現了淡水資源的緊缺,即水質型缺水問題比較嚴重。根據遼寧省水環境監測中心對全省主要河流529個水質監測河段的水質現狀評價,2003年河流水質Ⅲ類河長占16%,Ⅳ類河長占10%,Ⅴ類河長占7%,劣Ⅴ類河長占28%,河流水質超過Ⅲ類標準的污染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46%,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揮發酚。另據統計,全省水資源三級區中渾江口以上和渾江口以下水質最好,達到和優于Ⅲ類水的河長分別為98%、97%;沿黃渤海東部諸河、豐滿以上水質較好,達到和優于Ⅲ類水河長分別占77%、75%;其他區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按污染程度由輕到重排列,依次為沿渤海西部諸河、渾河、太子河及大遼河干流;污染最重的是西遼河、東遼河、柳河口以下、柳河口以上。近年來,遼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遼河和大小凌河的污染,加大了污染治理,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遼河水質得到顯著的改善。

圖1-5 大石橋市治理前的淤泥河

1.2.5.4 多龍管水

我國傳統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將城市與農村、地表水與地下水、水量與水質等進行分割管理,違背了水資源的自然循環規律和整體性特征。特別是由此產生的“多龍管水”“政出多門”等問題,導致一些城市和地區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與回用,以及在流域內上游用水不管下游,左右岸不銜接,更不用說實現跨流域調水的有機協調和統籌配置了。這種“城鄉分割”“區域分割”“政出多門”的水資源管理體制,使水資源的循環規律和完整性被人為地隔離,各種水資源難以優化配置,各類用水難以統籌規劃,取水、用水狀況無法有效監控,沒有統一的機構對水資源問題負責。水質管理與水量管理相分離,水量(水質)各環節分割管理,河道管理和水資源保護管理不銜接,不同水管機構的職能相互交叉重疊,職責不清,互不協調,如除水行政主管部門外,漁業、交通、城建、環保和旅游等部門,都從各自管理的單一目標出發介入水的管理,使得“開發利用”和“水行政管理”混為一談,水行政主管部門難以代表國家和全局的整體利益,難以發揮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能。此外,在涉水事業的執法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濫用職權,以及為謀求部門和地區利益而違反法律的現象也比較突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宁河县| 仁怀市| 斗六市| 武夷山市| 甘洛县| 沙湾县| 迁西县| 吉木萨尔县| 谷城县| 无棣县| 青神县| 正定县| 堆龙德庆县| 平塘县| 定陶县| 萝北县| 永年县| 寻甸| 侯马市| 松阳县| 东乌珠穆沁旗| 梁平县| 临沭县| 延安市| 桂东县| 高安市| 博野县| 荔波县| 呼伦贝尔市| 朝阳区| 应城市| 禄丰县| 黑龙江省| 惠州市| 扎囊县| 光泽县| 宜州市| 兴安盟| 叙永县|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