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噴灌與微灌技術應用
- 鄭耀泉 劉嬰谷 嚴海軍 李云開 郝仲勇 姚彬等編著
- 1565字
- 2021-04-25 19:29:43
前言
20世紀70年代中國工業經濟迅速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有能力向農業提供資金、技術、能源、設備和新的管理模式。促使傳統地面灌溉技術逐步向現代灌溉技術轉化,改變“水往低處流”的自然規律,由傳統開敞渠道順坡自流輸水地面灌溉;改為給水增動力,通過封閉管網壓力送水到灌溉地塊后,水在壓力作用下其出流狀態有:噴灑、滴水、霧狀、浸潤,進行噴灌和微灌,其區分根據出流狀態和單口出流量的多少,所采用不同的灌溉技術分為:噴灌技術和微灌技術。作者在眾多的噴灌和微灌技術書籍的基礎上,總結我國噴灌、微灌技術試驗研究成果和推廣應用經驗,結合作者的本身的經驗體會,將以往分別成書的農業噴灌技術、農業微灌技術和園林綠地灌溉技術,編寫成“三合一”的《噴灌與微灌技術應用》一書。
《噴灌與微灌技術應用》一書從邏輯上論述分為四篇:
第一篇“技術基礎”介紹噴灌和微灌技術的基礎性理論和共用技術問題。
第二篇“設備”介紹噴微灌系統各種設備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使用條件和方法。
第三篇“工程設計與運行管理”論述各種類型噴微灌工程設計的內容和方法,噴微灌系統的運行管理方法。
第四篇“專利與創新技術”介紹近年來在噴微與微灌技術領域出現的新技術、新方法等。
2008年在懷柔召開“第七次微灌大會”上,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林京編輯向鄭耀泉、劉嬰谷約稿出版微灌方面的圖書,當時我們已年過古稀,能否承擔此重任心懷疑慮,經過多次向同行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咨詢討論,他們都表示支持,這樣才決心執筆編寫。先由鄭耀泉提出本書的整體構架和初步編寫大綱,經多方征求意見確定了本書整體思路后,決定啟動編撰工作。此后,鄭耀泉按“編寫大綱”要求分別邀請各類型專家、學者和有經驗的工程人員計32人參加編寫共同創作,齊心協力歷經7年時間,終于脫稿交到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
在2008~2013年期間,鄭耀泉、劉嬰谷先到大慶考察玉米膜下滴灌、參加酒泉微灌大會,感到寫書一定要掌握噴微灌市場發展的脈搏,于是從了解東部沿海地區新興的市場開始,重點在京津唐地區。然后南下,分不同時段,先到山東萊蕪,隨后到浙江余姚、海寧、寧海、溫州、玉環、杭州;上海嘉慶;江蘇南京;福建廈門;廣東揭陽、汕頭、深圳、廣州等地考察灌溉企業,訪問老朋友、結交新朋友,感受到技術創新的活力,朝氣蓬勃發展的噴微灌市場,給我們信心和力量。通過調研我們對噴微灌設備制造和工程設計、運行管理現狀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感受到新老朋友對我們的熱情支持和幫助,毫無保留地提供考察現場、技術資料和工程設計實例,使我們對我國節水灌溉技術現狀和前景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特別讓我們欣慰的是企業的創新活力,對水文化的專注,深信在中國古老而深厚的傳統灌溉水文化的基礎上,現代灌溉技術會開出更加絢麗奪目的鮮花。
《噴灌與微灌技術應用》一書,在內容的論述上,注意理論和實際結合,既有適度的原理論述,又有引導讀者對理論知識深入理解的計算示例,編入各種類型噴微灌工程典型設計案例,適合從事噴微灌應用的各種技術層次人員的需要。本書對各種類型噴微灌工程設計注意結合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這將有助于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的貫徹執行,保證噴微灌工程的建設質量。根據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城鎮化、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的需要,本書增加了環形管網水力計算和灌溉系統隨機供水的工作制度相關內容。運行管理是保證噴微灌工程充分發揮效益的最后環節,也是更加麻煩復雜的技術環節。了解掌握噴微灌工程運行管理知識,對于運行管理人員和設計者同樣重要。本書除論述噴微灌系統一般的運行管理方法外,也論述了灌溉施肥(“水肥一體化”)和微灌系統防堵、抗堵問題。
總之,本書特點是:構架新穎,理論與實用并重;以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為準繩;工程設計理論更完善,設計管理并重好讀易用;專利與創新技術引導企業,通過市場發展的需求開發優質新產品。
作者
2014年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