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噴灌與微灌技術應用
- 鄭耀泉 劉嬰谷 嚴海軍 李云開 郝仲勇 姚彬等編著
- 9642字
- 2021-04-25 19:30:00
第五節 灌水器技術性能測試
灌水器技術性能的測試是評價灌水器制造質量的依據,是一項不可缺少非常重要的環節。灌水器技術測試包括生產過程檢測、專業技術測試和用戶抽測(復測)。生產過程檢測是生產制造過程中控制制造質量必要環節,應按一定程序在制造現場抽樣,或逐個測試,隨時調整工藝;專業技術測試是由國家和行業認定的檢測機構對產品抽樣測試,確定(確認)產品技術指標,是最基本的測試;用戶抽測或復測是購買方對訂購產品的某些技術性能進行選擇性的測試。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是所有測試的基本依據。
本節介紹各類灌水器技術性能測試的基本方法和評價標準,供制造商和用戶參考。
一、噴頭技術性能測試
(一)測試條件
1.試驗用水
試驗采用常溫清水,并經網孔直徑不大于0.4mm的網式過濾器過濾。

圖7-54 壓力測點和壓力計的位置(單位:mm)
2.測量儀表的準確度
測量儀表的測定值相對真值的允許偏差:
(1)壓力:±2%。
(2)流量:±1%。
(3)時間:分辨率為0.1s。
(二)測試要求
(1)新噴頭試驗前應在規定試驗壓力下持續運轉至少1h,以進行磨合。
(2)試驗時,流量、壓力值應同時讀出。(3)試驗期間的環境溫度宜為15~30℃。
(4)壓力測點應位于噴嘴(對多噴嘴噴頭為主噴嘴)下方至少200mm處,壓力表中心與噴嘴等高(見圖7-54)。測壓孔和噴頭之間不應安裝可能產生水頭損失的接頭或其他裝置,以避免局部變化對壓力的影響。
(三)測試項目重要程度分類與試驗樣品數量
根據測試項目重要程度進行分類,并規定抽樣數目見表7-17。
表7-17 測試項目分類與測試樣品數量

(四)測試方法與評價標準
1.流量
噴頭流量是指在常溫和制造廠技術性能表中明示的試驗壓力下,噴頭配置的特定噴嘴單位時間噴灑的水量,單位為m3/h。
(1)試驗方法。采用渦輪流量計測量噴頭在規定試驗壓力下的流量值,可直接從流量計的示值讀出或根據流量計算儀計算。
噴頭的試驗壓力為制造廠明示的常用運行壓力。如果運行壓力是一個范圍,或缺少制造廠的明示,試驗壓力按表7-18確定。
表7-18 試驗壓力

噴嘴當量直徑的計算方法如下。
噴嘴當量直徑根據表7-19規定的試驗壓力下測出的5個噴嘴的平均流量。
當噴嘴當量直徑d不大于10mm時,噴嘴當量直徑按表7-19確定。
表7-19 流量及其對應的噴嘴直徑

當噴嘴當量直徑d大于10mm時,其值按下式計算:


(2)評價標準。流量不大于0.25m3/h的噴頭,在規定試驗壓力下噴頭流量的變化量不應大于±7%;流量大于0.25m3/h的噴頭,在規定試驗壓力下噴頭流量的變化量不應超過±5%。
2.密封性能
(1)噴頭軸承密封性能測試。
1)試驗方法。試驗前,噴頭應在規定試驗壓力(允許偏差為±10%)下運轉4h后,按噴頭正常使用條件的要求,將噴頭安裝在試驗裝置上。然后進行測試,按每次遞增100kPa的規律,將試驗壓力由最小額定工作壓力增加到最大額定工作壓力,每遞增一次保壓1min。在整個試驗過程中,用接水筒收集從旋轉軸承處泄漏出的水,并測量泄漏的水量。試驗過程中,供水管與噴頭連接螺紋處不能出現泄漏。
2)評價標準。噴頭流量大于0.25m3/h的噴頭軸承軸頸處的泄漏量不應超過規定試驗壓力下噴頭流量的2%;噴頭流量大于0.25m3/h的噴頭,泄漏量不應大于0.005m3/h。
(2)噴嘴連接口密封性能的測試。
1)試驗方法。將噴嘴按制造廠使用說明書的規定方式裝在噴頭上,不得另加密封材料。然后,把噴頭安裝在試驗裝置上,堵住噴嘴,擰緊噴嘴,使扭矩值(單位為N·m)等于噴嘴直徑值(單位為mm)。排除系統中的空氣,將試驗壓力由最小額定工作壓力逐漸增加到最大額定工作壓力,在室溫下保壓10min。在整個過程中,用接水筒收集從噴嘴連接處泄漏出的水。
2)評價標準。噴嘴與噴體或噴管連接處的泄漏量,不應超過在規定試驗壓力下噴頭流量的0.25%。
3.轉動均勻性
(1)試驗方法。將噴頭安裝在鉛垂豎管上,在規定試驗壓力下運轉,分別測量旋轉每四分之一轉所需時間。重復測量五次,計算旋轉每1/4轉的平均時間以及相對于平均值的最大偏差。
該試驗適用于旋轉周期小于20s的噴頭。
(2)評價標準。噴頭轉動每四分之一轉所需時間,相對于五次平均值的最大偏差,不應超過±12%。
4.耐久性
(1)試驗方法。試驗壓力在最大額定工作壓力下進行。試驗前測量各主要零部件尺寸,試驗后檢查各零部件的磨損和銹蝕情況。試驗期間須有專人值班,并做好記錄。試驗過程中如零件損壞,應重做試驗。對損壞的零件,查明原因記錄在案。
噴頭連續運轉4~5天,然后停止1~2天,按此規律交替進行,直到噴頭運轉到規定時間為止。
耐久性試驗前后,在相同的試驗條件下,重復進行下列試驗:
1)耐壓性能試驗。
2)噴頭軸承處密封性能試驗。
3)轉動均勻性試驗。
4)噴頭流量試驗。
5)水量分布特性試驗。
(2)評價標準。
1)試驗時間。噴頭耐久試驗的累計純工作時間不得少于2000h;帶換向機構的噴頭,換向機構的耐久試驗時間不得少于1000h。
2)耐壓性能。噴頭耐壓應符合本節“5”的規定。
3)密封性能。噴頭軸承處泄漏量,允許為本節“2”之“(1)”規定值的2倍。
4)轉動均勻性。噴頭轉動每1/4轉所需時間,相對于五次平均值的最大偏差,不應超過±20%。
5)噴頭流量。噴頭流量相對于耐久試驗前規定試驗壓力下噴頭流量的允許值偏差為±8%。
6)水量分布特性。在與耐久試驗前相同的條件下進行試驗。對所有噴頭,每個噴頭水量分布曲線上的任一點數值相對于制造廠提供的分布曲線上對應點數值的偏差不應大于20%。
5.耐壓性能
(1)常溫下耐壓試驗。
1)試驗方法。按噴頭正常使用條件的要求,將噴頭安裝在試驗裝置上,堵住噴嘴,試驗中連接部位不應泄漏。試驗開始時先排除系統中的殘留空氣,然后從規定試驗壓力的1/4開始,以每次遞增100kPa,且每次增壓保壓5s的規律,將試驗壓力增加到2倍的最大額定工作壓力,對金屬噴頭的保壓時間為10min,塑料噴頭為1h。
2)評價標準。試驗中,噴頭的噴體和噴管零件(不包括旋轉軸承處)不得出現損壞、滲漏。
(2)高溫下耐壓試驗。
1)試驗方法。按噴頭正常使用條件的要求,將噴頭安裝在試驗裝置上,堵住噴嘴,試驗中連接部位不應泄漏。將整個噴頭浸泡在溫度為60℃的水中,并充滿水排除系統中殘留空氣。在15s內將試驗壓力由零增加到最大額定工作壓力后保壓,金屬噴頭保壓1h,塑料噴頭保壓24h。保壓至規定時間后,將噴頭從熱水中取出,給噴頭施加規定試驗壓力,用手在1min內使噴頭轉動兩周,檢查噴體和其連接處有無泄漏。
2)評價標準。試驗后,噴頭和其零件不應出現損壞或脫落,噴體及其螺紋連接處不應出現滲漏。
6.射程
噴頭的射程是指噴頭在正常使用條件下運轉時,噴灌強度為0.25mm/h(對流量大于0.075m3/h的噴頭)或0.13mm/h(對流量小于0.075m3/h的噴頭)的那一點至噴頭旋轉中心的最遠距離。
(1)試驗方法。按方格法布置雨量筒,即在相互成90°的4個方向上每個方向布置兩排雨量桶,共布置8排雨量筒,在規定試驗壓力下試驗,計算4個方向的平均值作為噴頭射程(見圖7-55)。
(2)評價標準。旋轉式噴頭射程相對于制造廠明示值的偏差應不大于±5%。

圖7-55 雨量筒方格布置法示意圖
L—水量分布特性試驗時雨量筒布置間距,當噴頭射程大于5m時,取L=2m,當噴頭射程小于5m時,取L=1m;K—微噴頭射程測試時,量雨筒布置的間距,K=0.5m。
7.噴射高度
(1)試驗方法。測量低噴射仰角噴頭在規定試驗壓力、最大額定工作壓力和最小額定工作壓力正轉時,噴頭水流最高點至噴嘴的垂直距離。
(2)評價標準。噴頭的噴射高度不應超過規定值。
8.水量分布特性
(1)試驗方法。按圖7-55所示布置雨量筒和安裝噴頭。新噴頭應在試驗前按試驗壓力先連續運行1h。噴頭水量分布特性的試驗時間應不小于60min,但對換向噴頭,可按噴頭的實際噴灑扇形角占全圓的比例在60min內核減。噴頭在試驗期間壓力的變化應不超過±4%。在試驗壓力下運行到規定測試時間后,關閉水泵,切斷電源,同時記錄試驗時段長度,用量杯測定每個雨量筒的集水量。應注意的是,在試驗始末階段要采用噴頭罩等方式罩住試樣,以免在噴頭未達到運行壓力前噴灑的水量落入雨量筒中;還應注意試驗時噴頭旋轉的起止位置,應使在試驗過程中各雨量筒的受水次數相同。
(2)資料整理。
1)根據各雨量筒的水量按式(7-14)計算點噴灌強度和式(7-15)計算平均噴灌強度。


2)繪制水量分布曲線和水量分布圖。
繪出每個測試噴頭的噴灑水量分布曲線和它的平均噴灌水量分布曲線見圖7-57。
對流量大于0.25m3/h的測試噴頭,還應繪制水量分布圖,包括噴灌強度等值線圖和及其平行與垂直風向的縱剖面見圖7-57。

圖7-56 噴灌水量分布曲線圖

圖7-57 噴灌水量分布圖
3)計算噴水量分布均勻系數。采用克里斯琴森(Christiansen)法計算噴頭的水量分布均勻系數。

(3)評價標準。
1)所有噴頭,水量分布曲線上的任一點數值相對于平均分布曲線上對應點數值的偏差,不應大于±0.25mm/h或±10%;平均分布曲線上的任一點數值相對于制造廠提供的分布曲線上對應點數值的偏差,不應大于±0.25mm/h或±10%。
2)流量大于0.25m3/h的噴頭水量分布圖應與制造廠提供的水量分布圖一致。
9.轉動穩定性
(1)試驗方法。試驗前,將噴頭在溫度為60℃的水中浸泡1h,然后在規定試驗壓力下運轉10min。按噴頭正常使用條件的要求,將噴頭安裝在鉛垂豎管上。將水壓從零增加到噴頭開始沿一方向平穩地旋轉為止,在此壓力下運轉2min(旋轉周期大于1min的噴頭,旋轉兩周);隨后逐漸將水壓增加到最大額定工作壓力,在此壓力下運轉1min(旋轉周期大于1min的噴頭,旋轉一周)。
將噴頭旋轉軸線偏離鉛垂線,傾斜10°,重復上述試驗。
(2)評價標準。在最小額定工作壓力和最大額定工作壓力之間的整個范圍內,噴頭應能始終正常旋轉。
二、微噴頭性能測試
(一)測試條件與要求
1.試驗用水
試驗應在水溫25±5℃下進行,并應過濾,濾網基本尺寸應不大于噴嘴孔直徑的1/10,一般在0.075~1.100mm(160~200目)范圍內選擇。
2.測量儀表的準確度
壓力表精度級0.4;

圖7-58 噴頭壓力測點位置圖(單位:m)
量水裝置精度1級;
溫度計最小刻度為1℃;
秒表最小刻度不大于0.1s。
3.試驗壓力
微噴頭的試驗壓力為200kPa,或采用制造廠特別聲明的噴頭進口試驗壓力。試驗壓力的測壓點位于噴頭支架附近,比主噴嘴低0.2m,但壓力表應和主噴嘴在同一高程,如圖7-58所示。
(二)測試項目重要程度分類與試驗樣品數量
測試項目重要程度分類與試驗樣品數量(見表7-20)。
表7-20 測試項目分類與測試樣品數量


圖7-59 流量均勻性試驗裝置
1—進水管;2—穩壓裝置;3—排氣閥;4—泄水閥;5—過濾器;6—調壓閥;7—壓力表;8—試樣;9—集水罩;10—集水容器
(三)測試方法與評價標準
1.流量均勻性
(1)試驗方法。
1)將試樣安裝在試驗裝置上并用集水罩扣封(保證噴灑水量不散失)見圖7-59。
2)調節水壓至試驗壓力(生產廠提供,未提供時按200kPa試驗),在試驗過程中壓力變化應不大于2%。
3)測量試樣噴水量,試驗時間不少于2min,記錄室溫、水溫、水壓,試驗時間、試樣噴水量;
4)按上述步驟將25個試樣逐一進行試驗,并計算出各試樣的流量(L/h);
5)重復上述試驗,兩次測得流量之差應不大于2%,取平均值;
6)計算流量變差系數。

(2)評價標準。流量偏差系數Cv應不大于7%。平均流量相對于額定流量的偏差率C:壓力補償型噴頭應不超過10%;非壓力補償型噴頭應不超過7%。

圖7-60 耐久性試驗裝置
1—集水罩;2—集水罐;3—微噴頭;4—排水管;5—壓力表;7—調壓閥;7—供水管
2.耐久性
(1)試驗方法。
1)測量并記錄試樣主要零部件可能磨損部位的尺寸,將3個試樣安裝在試驗裝置上(見圖7-60),使其在額定工作壓力下連續運行,直到1500h或自行停止運轉為止。在運行過程中壓力變化應不大于10%。
2)分別測量并記錄試樣運行到100~150h、1000~1100h、1500h或首次自行停止運轉時的流量。
3)試驗結束后,測量并計算零部件可能磨損部位的尺寸和磨損量。
4)計算試樣累計工作小時數及流量變化值。
5)根據測量記錄、計算結果分析總結試樣磨損狀況。
(2)評價標準。應能在額定工作壓力下連續運行1500h無故障,無肉眼可見缺陷;流量偏差應保持在最初流量的±10%之間。
3.耐拉拔
(1)試驗方法。
1)將試樣與配套的PE管按生產廠要求連接,固定于電子拉力試驗機上。
2)在30s內逐漸給試樣兩端施加軸向拉力,所需拉力F根據微噴頭與管道連接方式確定;

3)保持拉力60min。
(2)評價標準。微噴頭與PE管連接組合體在規定拉力作用下不允許損壞和脫離。
4.耐水壓
(1)試驗方法。
1)常溫耐壓性能試驗。按制造廠推薦的組裝方式,將被試噴頭與試驗裝置相連,堵住噴嘴,確保在試驗中不泄漏。排除管路中的空氣,按100kPa的級差,逐步加大水壓,每個壓力點保持5s。將水壓從零逐步加大到最大工作壓力Pmax的2倍,且不小于600kPa,保持該壓力1h。
2)高溫耐壓性能試驗。按制造廠推薦的組裝方式,將被試噴頭與試驗裝置相連,堵住噴嘴,確保所有連接部位的密封性,使其在試驗過程中不出現泄漏。將噴頭浸入60℃±5℃的水中,使其內部也充滿水,排除系統中的空氣。在大約15s內,使壓力從零加大到最大工作壓力Pmax。金屬噴頭保持最大工作壓力1h,塑料噴頭保持該壓力24h。
(2)評價標準。噴頭及其零件應能承受該試驗壓力不出現損壞,噴體及連接部位應不出現泄漏,并且噴頭應不與組合件脫開。
5.壓力與流量關系
(1)試驗方法。
1)將流量均勻性試驗所測的25個試樣按流量由小到大排列,選取第3號、12號、13號、23號作為試樣。
2)由小到大調節試樣的工作壓力,即從額定工作壓力0.5~1.5倍,至少均勻分布9個壓力點,分別測量每個壓力點4個試樣的噴水量,每次試驗時間應不少于2min。記錄室溫、水溫、水壓、試驗時間、試樣噴水量。
3)重復上述試驗,每個試樣兩次所測水量之差應不大于2%,取其平均值,并計算流量(L/h)及4個試樣在各壓力點的平均流量(L/h)。
4)根據試驗所得多組壓力和流量進行回歸分析,求得下式中K、x兩個參數:


(2)評價標準。壓力補償微噴頭最大流量qmax和最小流量qmin相對于調節范圍內額定流量qnom的偏差應不大于-15%~+10%;非壓力補償噴頭流量與壓力關系與制造廠給出的數據偏差應不大于±5%。
6.噴灑水量分布特性
(1)試驗方法。
1)雨量筒按圖7-61所示矩形擺放,間距偏差應不大于2cm,接水口必須在同一平面內,傾斜度應不大于1/1000。雨量筒的個數應足以覆蓋整個噴灑區域。

圖7-61 雨量筒布置圖
T—微噴頭;—雨量筒;S—雨量筒間距
當R≤1.25m時,S=0.25m;
1.25m<R≤2.50m時,S=0.50m;
R>2.5m時,S=1.0m。
R為噴灑半徑。
2)在壓力與流量關系試驗的四個試樣中,先選取12號試樣置于試驗區中心(占一個雨量筒的位置),其出水口應比雨量筒上口高20cm,上端裝置一個可升降的微噴頭罩。
3)降下微噴頭罩,罩住微噴頭,開啟供水閥增壓,調至額定工作壓力,升起微噴頭罩,噴灑60min,降下微噴頭罩,關閉供水閥。試驗過程中,壓力變化應不大于2%。
4)測量各個雨量筒收集的水量并記錄在平面圖上,同時記錄室溫、水溫、試驗時間。
5)測量噴灑高度,即測量噴灑水最高點至雨量筒上口的垂直距離,應不大于50cm。
6)換上13號試樣,重復上述試驗,取兩個試樣相應位置雨量筒所接水量的平均值(W)和噴射高度、末端水滴直徑的平均值。
(2)試驗結果計算分析。
1)計算點微噴強度,即

2)計算平均微噴強度,即

3)繪制噴灑水量分布圖。在方格紙上標出所有雨量筒所在點的微噴強度,繪制微噴強度等值線,即為噴灑水量分布圖7-62。

圖7-62 噴灑水量分布示意圖
4)繪制噴灑水量分布曲線。在噴灑水量分布圖中沿互成直角的兩個半徑方向上,量測每個雨量筒的噴灑強度。以雨量筒到試樣的距離為橫坐標,相應雨量筒的噴灑強度為縱坐標,作兩條曲線并根據兩曲線計算繪出平均曲線(見圖7-63)。

圖7-63 水量分布曲線
5)確定有效噴灑直徑。對流量大于75L/h的噴頭,測量兩條半徑上放置的雨量筒微噴強度為0.25mm/h的那一點距噴頭的距離;對流量等于或小于75L/h的噴頭,測量兩條半徑上放置的雨量筒微噴強度為0.13mm/h的那一點距噴頭的距離;對于扇形噴頭,測量的扇形角應是除最大極限角度以外的其他任何角度。噴灑直徑等于兩條半徑上測出距離平均值的2倍。
(3)評價標準。試驗得出的噴灑圖形應與制造廠提供的噴灑圖形基本一致;噴灑水量分布曲線應符合生產廠提供的曲線和圖,允許偏差為±15%;有效噴灑直徑應符合生產廠提供的數據,允許偏差為±10%;噴射高度應不大于制造廠聲明的高度。
三、滴頭和滴灌管(帶)性能測試
(一)試驗條件
1.試驗用水
試驗水溫23℃±2℃,試驗用水應使用公稱孔徑為75~100μm(160~200目)或制造廠推薦的過濾器過濾。
2.測量儀表的準確度
測量儀表的測定值相對真值的允許偏差:
壓力:±2%;
流量:±2%;
時間:分辨率為0.1s;
量筒,精度1級。
3.試驗樣品
試樣應由檢測部門從至少有500個滴水元件的批量產品中隨機抽取。所有的試樣應至少有25個滴水元件。
抽出的試樣不應在相鄰截面截取,每個試樣至少有5個相鄰的滴水元件,每項試驗要求的滴水元件數量見表7-21。
表7-21 試驗滴水樣件數目

4.測試項目重要程度分類
滴頭、滴灌管(帶)測試項目分類見表7-22。
表7-22 滴頭、滴灌管(帶)測試項目分類表

(二)滴頭、滴灌管(帶)的試驗方法與評價標準
1.滴頭、滴灌管與滴灌帶流量均勻度(制造偏差)
(1)非補償式滴頭(滴灌管與滴灌帶)試驗方法。
1)將25個試樣按生產廠提供的配套管道及裝配方法組裝在試驗臺上。
2)調節滴頭(滴灌管與滴灌帶)的進口水壓至額定工作壓力(由生產廠提供,否則按100kPa試驗)。試驗過程中壓力變化應不超過2%。
3)分別測量25個滴頭(滴灌管與滴灌帶)的出水量。試驗時間應相同,并不少于2min。記錄室溫、水溫、水壓、試驗時間、滴頭(滴灌管與滴灌帶)出水量。重復上述試驗,兩次測得水量之差不得大于2%,取平均值,并計算出各試樣的流量(L/h)。
(2)補償式滴頭(滴灌管與滴灌帶)試驗方法。
1)調節試樣中滴水元件,使其入口壓力等于工作壓力范圍的中值,并在此工況下至少運行1h。在調節開始時,滴水元件應在最大工作壓力Pmax附近運行3次,在最小工作壓力Pmin附近運行3次,每次運行至少持續3min。最后將進口工作壓力調節為調節范圍的中值,保持10min。
2)按非補償式滴頭(滴灌管與滴灌帶)試驗方法,取試驗壓力為調節范圍的中值對滴水元件進行試驗。
(3)試驗結果計算。按下列公式計算出流量偏差系數和平均流量相對于額定流量的偏差率。

(4)評價標準。
1)滴頭和滴灌管(帶)的平均流量相對于額定流量的偏差應不大于7%;
2)滴頭和滴灌管(帶)的制造偏差系數和流量偏差率應不大于7%。
2.耐靜水壓
(1)試驗規定水溫下滴頭耐靜水壓試驗方法與評價標準。
1)把5個試樣安裝在配套管道(每段長度不小于10倍直徑)上組成組合體,一端與壓力源連接,另一端和試樣的出水口均堵死,充水排盡空氣。
2)把水壓加到最大工作壓力的0.4倍,保壓5min。
3)把水壓加到最大工作壓力的0.8倍,再保壓5min。試驗過程中,除滴頭出口外,滴頭體或其與毛管連接處均應無滲漏現象。
4)把水壓加大到額定工作壓力的2倍,保壓5min。試驗過程中,滴頭體和滴頭與管道的連接處均應不損壞無泄漏,不脫離。
(2)滴灌管(帶)環境溫度下耐靜水壓。
1)試驗方法。環境溫度下,試驗在管間式接頭連接的含有5個單位滴灌管的管線上進行。
用入口接頭將滴灌管組合體與壓力水源相連,并堵上出口。給滴灌管組合體注水,在檢查其中沒有殘留空氣后,逐漸(最小10s)增加水壓,對滴灌帶增至1.2倍最大工作壓力;對滴灌管增至1.8倍的最大工作壓力。保持壓力1h。
將壓力降至額定壓力并保持至少3min。測量每個滴水元件的流量。
2)評價標準。
滴灌管(帶)組合體應能承受該試驗壓力,滴灌管(帶)、滴水元件和連接接頭均不應出現損壞現象。單位滴灌管(帶)不應被拉斷,入口接頭處不應出現泄漏,管間接頭處的允許泄漏量應不超過一個滴水元件的流量。
每個滴水元件的流量相對于耐靜水壓試驗前測定的流量偏差應不大于10%。
(3)滴灌管(帶)高溫下耐靜水壓。
1)試驗方法。試驗在管間接頭連接的含有3個單位滴灌管的管路上進行。
用入口接頭將滴灌管組合體與水源相連,并堵上出口。給滴灌管組合體注水,在檢查其中沒有殘留空氣后,逐漸(最少10s)增加水壓至最大壓力,對非復用型滴灌管保持該壓力24h;對復用型滴灌管保持該壓力48h。試驗期間滴灌管組合體應浸沒在溫度為60℃±2℃的水中。
將試驗組合體從水中取出,在環境溫度下放置30min。在環境溫度下給組合體施加靜水壓Pn,并保持至少3min,測定每個滴水元件的流量。
2)評價標準。
滴灌管應能承受該試驗壓力而不出現損壞現象。
每個滴水元件的流量相對于高溫下耐靜水壓試驗前測定的流量偏差應不大于10%。
3.壓力與流量關系
(1)試驗方法。
1)選擇試樣。由流量均勻性試驗測定流量的試樣,按流量從小到大的順序編號,1號滴水元件的流量應最小,25號滴水元件的流量應最大。從編號系列滴水元件中選出4個,分別為3號、12號、13號和23號,測量它們的出口流量與入口壓力的關系。
2)試驗壓力從0.5倍額定工作壓力開始,到1.5倍額定工作壓力,每階段增壓幅度不大于50kPa,由小到大均勻分布至少9個壓力點,分別測量每一壓力點4個滴水元件的出水量。試驗數據應在試驗壓力持續至少3min后讀取,記錄室溫、水溫、工作壓力、試驗時間、出水口出水量。
3)重復上述試驗。兩次所測每個壓力點每個滴水元件的水量之差應不大于2%。取4個式樣同一壓力下的出水量平均值,計算流量(L/h)。
如果在增壓和降壓過程中,入口壓力超過預定壓力值10kPa以上,則應將壓力回零,重新進行試驗。
(2)結果分析計算。對非補償式滴頭、滴灌管(帶)可將9個壓力點和相應流量進行回歸分析,求得式(7-29)中的參數K、x:


將額定工作壓力分別代入上式和生產廠提供的關系式,所得兩個流量相對比。
對補償式滴頭、滴灌管(帶),先計算出四個滴水元件的每一個壓力點所對應的平均流量,以工作壓力為橫坐標,平均流量為縱坐標,繪制工作壓力與流量關系曲線,取曲線上左右兩個最小曲率半徑的橫坐標值,其范圍即為壓力補償范圍,取此2點的縱坐標(流量)值的平均值與生產廠提供的額定流量相對比。
(3)評價標準。
1)非補償式滴頭、滴灌管(帶)工作壓力與滴水元件流量關系式應與生產廠提供的一致,在額定工作壓力下,流量偏差應不大于5%。
2)補償式滴頭、滴灌管(帶)在壓力補償范圍內的平均流量應與生產廠提供的額定流量一致,其偏差不應大于5%。
4.耐拉拔
(1)滴頭耐拉拔。滴頭耐拉拔試驗在環境溫度為23℃±1℃下進行,取5段毛管,每段毛管上至少應有一個滴頭。
1)管間式滴頭試驗方法與評價標準。在拉力試驗機上,給連接滴頭的兩管上逐漸施加軸向拉力至拉力值為F(單位為N),F的大小用下式計算,但應不大于500N。


圖7-64 滴頭耐拉拔試驗安裝圖(單位:mm)
保持拉力60min,試樣組合體應不分離。
當滴頭在垂直位置時,用一重物或施加力F,并保持1h,滴頭應能承受拉力F而不從管道中脫出。
2)管上式滴頭試驗方法與評價標準,見圖7-64,沿管道的垂直方向,在30s內逐漸給滴頭施加40N的拉力并保持60min。滴頭應能承受該壓力而不從管道壁中脫出。
(2)滴灌管(帶)耐拉拔試驗。
1)試驗方法。在規定試驗溫度下,對5個單位滴灌管進行試驗。如果為復用型滴灌管,在單位滴灌管上相距150mm劃兩條標記線。將每個單位滴灌管固定在拉力試驗機的夾緊裝置上,均勻地給每個單位滴灌管增加拉力(在20~30s內),通常對非復用型滴灌管拉力為160N;對復用型滴灌管拉力為180N。若產品標準中有另行規定則應采用規定的拉力值。保持該拉力15min后卸掉,并使單位滴灌管冷卻至環境溫度。測量標線間的距離和額定工作壓力下的流量。
2)評價標準。非復用型滴灌管應能承受該試驗拉力而不應出現扯碎或拉裂現象;復用型滴灌管應能承受該試驗拉力而不應出現扯碎或拉裂現象。試驗后試樣的流量相對于試驗前測定的流量的變化量應不大于±5%;試驗后兩條標記線之間的距離相對于試驗前測定的距離的變化量應不大于5%。
四、小灌出流器性能測試
小灌出流器的性能測試項目分為流量均勻性和壓力與流量關系兩個參數。
流量均勻性測試時,取單位長度(1m)PE管和接頭組成的灌水器作為一個滴水元件,在試驗壓力為50kPa的條件下,共測試25個小灌出流器。試驗條件和測試方法以及數據處理等與滴頭的相同。
壓力與流量關系測試時,在20~120kPa的試驗壓力范圍內進行試驗,試樣的選擇、試驗程序、試驗結果的處理等與滴頭的相同。
評價標準:
小灌出流器的平均流量相對于額定流量的偏差應不大于±10%;流量均勻性應不大于±10%;
小灌出流器工作壓力與流量關系式應與生產廠提供的一致;在額定工作壓力下,流量偏差應不大于±10%。
- 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與晚清政局
- Semi-analytic Function, Conjugate Analytic Function and Their Tremendous Influences
- 混凝土施工
-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卷
- 2017年全國水利發展統計公報=2017 Statistic Bulletin on China Water Activities
- 《工程測量》學習指導書
-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經濟財務卷
- 水利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規定:建設征地移民補償
- 進水口防導沙關鍵技術與應用
- 河湖岸線多孔混凝土特定生境生態修復技術與實踐
- 水利水電工程巖溶勘察與處理
-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 寧河縣水務志(1994-2010年)
- 跨流域調水聯合調度研究
- 工程水力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