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工程移民安置
- 江西省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總指揮部主編
- 9字
- 2021-04-25 18:53:31
第二章 移民安置規劃
第一節 水庫淹沒處理設計標準和范圍
一、水庫淹沒處理設計標準
根據水庫調節性能及淹沒對象的重要性和其原有防洪標準,峽江水庫不同淹沒對象的設計洪水采用以下標準。
(1)縣城城區,按P=5%。
(2)集鎮和農村居民點,按P=5%。
(3)耕地和園地,按P=20%。
(4)林地,按正常蓄水位。
(5)專項設施,按P=5%。
二、水庫淹沒處理范圍
1.水庫調度運用規則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發電、航運為主,兼有灌溉等綜合效益的工程。工程的任務依次為防洪、發電、航運、灌溉。峽江水利樞紐工程主要的防洪保護對象是贛江下游的贛東大堤保護區和南昌市城區,工程利用壩址上游來水和大壩上下游水流落差進行發電,利用大壩抬高水位渠化壩址上游航道,并需保證下游的航運基流,在閘壩兩端的取水口直接從水庫中取水灌溉。
峽江水庫的運用調度遵循先考慮壩址上下游及大壩本身的防洪安全,再滿足發電、航運、灌溉等用水要求的原則進行。按照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的開發任務順序及其取水特點,充分考慮該工程的綜合利用功能,擬定其水庫調度運用規則為:當壩址流量不大于防洪與興利運行分界流量時,水庫在正常蓄水位至死水位之間運行,進行徑流調節;當壩址流量大于防洪與興利運行分界流量且不大于防洪控泄起始流量時,水庫降低水位運行,減少庫區淹沒;當壩址流量大于防洪控泄起始流量且庫水位低于防洪高水位時,水庫下閘攔蓄洪水,控制下泄流量為下游防洪;當庫水位達到防洪高水位且洪水繼續上漲時,泄洪閘門全部開啟,敞泄洪水,以保閘壩安全,但應控制其下泄流量小于本次洪水的洪峰流量。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的泄流(洪)閘底高程為30.00m,幾乎與原河床相同,本樞紐工程的泄洪閘的布置有利于排沙。
贛江屬少沙河流。贛江流域河流泥沙主要來源于雨洪對表土的侵蝕,其流域內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較輕。由于21世紀以來江西各級政府重視水土保持,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水土保持意識的增強,且贛江上游又被列入了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在流域內正逐步進行水土流失治理,贛江流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減輕,加上萬安水庫運行的攔沙作用,近幾年贛江中游斷面的輸沙量有明顯減少的趨勢。
經分析計算,峽江壩址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為563.4萬t,推移質輸沙量為30.8萬t,汛期來沙占全年沙量的84.4%。據多年平均排沙比法分析估算,峽江水庫運行50年泥沙在庫內的淤積量為2.08億t,若泥沙容重取1.3t/m3,則可得50年泥沙在庫內的淤積體積為1.60億m3。
峽江水庫為河道形水庫,水庫在洪水期采用降低庫水位的運行方式,因而水流形態尤其是洪水來沙期較天然情況變化相對較小,而且本河流的泥沙顆粒較細,泥沙不易在水庫末端落淤。但峽江水庫回水長,運行到壩前的泥沙又因樞紐工程的泄流閘底高程低、有利于排沙而被水流帶往壩下。因此,水庫末端和壩前泥沙淤積較少。所以,泥沙在峽江水庫庫內的淤積,對工程的運行影響較小,故水面線計算未考慮泥沙淤積的影響。
2.水庫淹沒處理范圍
根據《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安置規劃設計規范》(SL 290—2009)的規定和可研階段設計成果的審查意見,峽江水庫淹沒處理范圍按20年一遇、5年一遇及小流量分別按其尖滅點的位置垂直斬斷確定。
由于正常蓄水位持續時間較長,在回水影響不顯著的壩前段和受正常蓄水位影響的其他河段,考慮風浪和船行波的影響,人口遷移線取高于正常蓄水位1.00m、土地征用線取高于正常蓄水位0.50m以策安全。
根據上述水庫調度原則計算的水面線成果,峽江水庫20年一遇人口遷移線在CS11(距壩址24.81km)斷面垂直斬斷尖滅,高程為47.81m;5年一遇耕地征用線在CS13(距壩址28.91km)斷面垂直斬斷,高程為46.79m;運行分界流量(5000m3/s)在CS32(距壩址63.91km)斷面垂直斬斷尖滅,高程為46.77m。
從水面線計算成果可以看出,考慮風浪和浸沒影響,人口遷移線沿程高程基本上為47.00m,建庫后20年一遇洪水水面線僅在CS10~CS11斷面河段高于47.0m;耕地征用線沿程高程基本上為46.50m,建庫后5年一遇洪水水面線僅在CS11~CS13斷面和CS29~CS32斷面河段高于46.50m。綜上所述,根據水庫調度運行方式,峽江水庫淹沒處理范圍主要受正常蓄水位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