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系生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 齊春三 鄭良勇編著
- 1311字
- 2021-04-09 22:19:12
1.3 研究結論概述
本書在深入分析水系生態系統基本特點和物質能量信息流的基礎上,提出了水系生態系統人工誘導自設計生態建設理論,為水系生態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水系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半島藍色經濟區水系生態建設的技術體系和重點建設任務,提出了以污染防治技術、生境營造技術和生物恢復技術為主要架構的完善的水系生態建設技術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山區河道、平原河道、城區段、農村段、入海河口區等不同區域提出了各自水系生態修復的治理模式,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水系生態建設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本書主要技術理論成果如下:
(1)在充分了解國內外水系生態健康評價方法的基礎上,辨識并確定水系生態健康狀況的主要影響因子,提出適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由4個層次23個指標構成的水系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了經驗權重法和模糊層次法兩種評價方法,確定了相關評價標準。
(2)在全面分析水系生態系統自組織和自反饋等基本特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生境調控措施、輸入輸出調控措施和生物調控措施為主的人工誘導自設計水系生態建設理論,確定了以污染防治技術、生境營造技術和植物配置技術為主要架構的完善的水系生態建設技術架構。
(3)以人工誘導自設計水系生態建設理論為指導,提出由生態河道治理技術、水土流失治理技術、雨洪水資源利用技術、水系連通及調度技術、水系生態濕地構建技術和海陸界面水系生態修復技術流部分組成的技術體系。確定半島藍色經濟區水系生態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水土保持、生態河道治理、雨洪水資源利用、生態濕地建設、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和沿海生態防護帶建設等內容。
(4)以近自然生態河道治理理念為指導,按照河流地形特點和功能需求,分別提出了山丘河道、平原河道、城區段和鄉村段的河道生態治理模式。以小流域綜合整治為重點,提出了由坡改梯等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和封育管理等措施構成的水土保持技術體系,并結合不同小流域的實際情況,凝練總結出五種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5)在分析總結半島藍色經濟區雨洪水資源利用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由水庫汛限水位動態調控、地下水庫(漏斗區)雨洪資源蓄滲利用和城市集雨技術組成的雨洪水資源利用技術體系,并以黃水河王屋水庫為典型進行了水庫汛限水位動態調控試點應用。
(6)結合半島藍色經濟區水系連通工程的不同布局和功能需求,提出了以減輕洪澇災害為主的防洪型連通、以保證供水安全為主的供水型連通、以改善水生態環境為主的生態環境型和以統籌治水綜合利用為主的混合型四種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模式。
(7)在綜合半島藍色經濟區河湖濕地的構成組分及脅迫因素基礎上,本著強調自然恢復與人工促進修復相結合的原則,確定四種典型濕地生態修復模式,分別為河湖濕地生態修復模式、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修復模式、庫塘濕地生態修復模式、濱海鹽田濕地生態修復模式。
(8)在分析半島藍色經濟區海陸界面水系生態現狀的基礎上,確定了入海河口濕地建設和沿海生態防護帶建設組成的海陸界面水系生態治理技術體系。提出了由防洪潮堤閘、生態濕地及地下水庫工程組成三位一體的入海河口治理模式和由防潮堤、防潮閘、濱海濕地、防護林和沿海生態河道組成的沿海生態防護帶建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