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黃河三角洲海岸侵蝕過程與整體防護
- 王艷紅 陳可鋒 曾成杰
- 652字
- 2021-04-16 21:24:36
2.2 黃河奪淮期間快速淤長(由砂質海岸過渡為淤泥質海岸)
黃河由蘇北入海的最早記載是西漢元年(公元前132年)起黃河曾奪淮入海42年。北宋時期,黃河每隔數十年奪淮一次,但歷時不長,對蘇北海岸的影響較小。從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后,黃河南流時間漸長。1494年陽武決口后,大部分河水經泗水入淮,南流不再斷絕直至1855年黃河北歸。
12世紀黃河開始奪淮時,淮河口在云梯關附近,是一寬闊的三角港,河口最寬處可達15km,潮區界在盱眙以上。在黃河南北分流的300多年間(1128—1494年),南流部分通過潁、淝、渦、澮、濰、泗等支流入淮,大部分泥沙沿途堆積,河口海岸淤長緩慢,蘇北海岸處于由砂質堡島海岸向開敞淤泥質海岸過渡的階段。1494年黃河全流奪淮后,徑流量和輸沙量驟增,且淮河中上游洼地已在南北分流期間逐漸淤高,大量泥沙入海堆積,蘇北海岸開始迅速淤長。其中河口向海延伸的速度更是每年高達數百米,到1855年黃河北歸時,河口共延伸逾100km到今廢黃河口外約28km處(圖2.2、表2.1)。海岸類型已由黃河奪淮前的砂質堡島海岸轉變為廣闊的淤泥質海岸(葉青超,1986)。

圖2.2 廢黃河三角洲不同時期發育過程示意圖(據葉青超,1986)
黃河奪淮期間,除河口迅速淤進外,入海泥沙在海洋動力作用下向南北兩側輸運堆積,進而形成范公堤以東的濱海平原和水下沙脊。1494年黃河全流奪淮后,由于三角洲海岸逐漸向海突出和泥沙搬運堆積的滯后效應,入海泥沙越來越多地向兩側相對凹入岸段擴散,濱海平原的成陸速度進一步加快,甚至在黃河北歸后依然保持相當快的造陸速度(表2.2)(張忍順,1984)。
表2.1 廢黃河口的延伸速度(據葉青超,1986)

表2.2 蘇北濱海平原的成陸速率(據張忍順,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