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濕潤地區基于規則的水資源合理配置
- 韓宇平 張建龍 朱慶福 黃會平
- 868字
- 2021-04-16 19:46:07
1.2 地形地貌
研究區地形分為五種,分別為侵蝕山丘、構造剝蝕與構造侵蝕地形、剝蝕地形、剝蝕堆積地形、堆積地形,對應的五種地貌分別是山地、中低山區、丘陵、山前傾斜平原和階地。各種地形地貌的分布情況如下[4]:
(1)侵蝕山丘:分布在研究區的漳河水庫流域,地形絕對標高在500~1600m之間,其中以600~900m為多,相對高程在100~700m。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河谷深切,為山間峽谷地形。
(2)構造剝蝕與構造侵蝕地形:中低山區主要分布在灌區的荊門黃家集、觀音寺以北及冷水鋪朱堡埠一帶,由三疊紀灰巖、侏羅紀砂頁巖等地層組成。地形絕對標高200~700m,其中以300~500m為多,相對高程100~500m。由北向南傾斜,河谷深切,山嶺陡峻,形成山間峽谷地形。
(3)剝蝕地形: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觀音寺—雞公尖以南、香爐山—仙女廟、荊門東寶山—五嶺包、龜山—趙廟等地,主要由侏羅紀及第三系砂頁巖組成,表面有零星覆蓋物,地形絕對標高90~200m,相對高程在42~80m,山勢平緩,高差不大。
(4)剝蝕堆積地形:由山前傾斜平原或階地,經后期溝谷切割而成。一是崗狀地形,地面絕對標高70~130m,依據地形形態可分成丘崗與平崗,前者地形起伏較大(15~35m),崗體方向性不強,主要分布在中低山與丘陵的前緣;后者地形起伏不大(10~25m),崗面平坦,主要分布在灌區東南部。崗狀地形由更新統上部黏土與下部砂樂石層組成,小型河谷、大型坳谷與沖溝發育,崗面呈近南北向伸延較遠,為布置渠系進行自流灌溉及自然排水的良好地形條件。二是波狀地形,分布在山前傾斜平原與沖積湖平原接壤地帶,地形谷梁相間波浪起伏,高差不大,約5~15m,絕對標高40~60m,溝谷開闊平坦,一般寬0.5~1km,為種植稻田主要地區。
(5)堆積地形:一是沖積平原,為漢江、長江、沮漳河沖積而成的漫灘型平原,由全新統亞黏土、亞砂土、粉砂土組成,平原表面絕對高程一般30~40m,平原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湖泊及沼澤。二是沖積湖積平原,分布在長湖等較大湖泊周圍,由全新統亞黏土、亞砂土及淤泥質亞黏土組成,湖泊周圍一般都分布著環狀沼澤。
研究區各類地形面積見表1-2。
表1-2 研究區各類地形面積及所其占研究區總面積百分比統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