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農村安全供水新挑戰與科技支撐

盡管“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科技開發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總體上看,農村供水設施依然薄弱,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依然嚴重,工程建設與可持續管理及科技支撐任務還十分艱巨。

一、農村飲水安全面臨新的形勢與挑戰

(1)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仍然繁重。到2010年底,全國還有4億多農村居民采取分散供水,占全國農村總人口的42%,其中8572萬人無供水設施,直接從河、溪、坑塘取水。此外,由于飲用水水質標準提高、水源變化、水污染以及早期建設的工程標準低、老化報廢、移民搬遷、國有農林場納入規劃等原因新增近2億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

(2)已建工程可持續、規范化管理任務十分艱巨。到2010年底,全國農村有集中供水工程52萬處,需要建立可持續運行管理機制,需要規范化、信息化管理。但由于大部分農村供水工程規模小、供水成本高、水價不到位,專業管理人員缺乏,特別是大量的單村供水工程,難以建立良性運行機制,難以實現持續、有效管理。

全國52萬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平均每處日供水能力154m3,受益人口1061人。其中單村供水工程,平均每處日供水能力50m3,受益人口522人;平均水價1.63元/t,維持運行成本1.45元/t(包括電費、人員工資和日常維修費),全成本運行2.3元/t,只能維持日常運行,不具備大修和更新改造能力。

(3)水源保護和水質安全保障能力低。由于農村飲用水源類型復雜、點多面廣,保護難度大;工業廢水、城鄉生活污水日益增加,不達標排放以及農業面源污染嚴重,進一步加大了水源保護難度。由于大部分已建工程缺少水質凈化和消毒措施,致使農村供水水質合格率低。各地普遍缺乏水質檢測儀器和檢測人員,水質檢測工作十分薄弱。

(4)基層管理人員和技術力量十分薄弱。從飲水解困到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管理任務成倍增加(3~5倍),但多數地方技術和管理人員沒有增加,缺乏專業管理機構與人員,不能適應工程建設與管理需要。

(5)科技支撐能力不足,缺乏適合農村特點的水質凈化與消毒技術。由于農村供水科技開發滯后于工程建設,“十一五”研發的技術及設備尚需熟化和產業化。由于現有高氟水、苦咸水處理技術、消毒與水質檢測技術等成本高、操作管理復雜,難以推廣使用。如河北一些地區農村沒有合格水源,必須進行高氟水或苦咸水處理,但苦于缺乏實用技術和設備。盡管一些供水工程配備了消毒設備,但形同虛設,不能保障飲水安全。與此同時,2006年發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對農村供水水質提出了更高標準和要求。面對水質標準提高和水源污染加劇的現實,急需加強水源污染防治技術開發,急需突破劣質水與污染水處理關鍵技術,急需強化和升級常規凈水工藝;面對近年來地震、洪澇、干旱、冰凍等自然災害和水源污染事件頻發,亟需建立農村應急供水技術體系。

二、“十二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為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明確要求“到2013年解決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十二五期間基本解決新增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的飲水問題。”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列為新農村建設重點工程,明確提出“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鎮供水管網延伸等方式,全面解決約3億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根據2007年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規劃解決2.98億農村人口和4152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規劃投資1700多億元。到2015年,全國農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將提高到80%左右,供水質量和工程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一)工程建設目標

“十二五”規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2.2萬處,解決2.89億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占規劃總人口的97%;新建分散供水工程64萬處,解決868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占規劃總人口的3%。其中:解決水質不安全人口1.68億人,占規劃總人口的56%;解決缺水問題人口1.30億人,占規劃總人口的44%。解決農村學校師生飲水不安全人口4152萬人。

(二)工程管理目標

規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劃定水源保護區,建立水質化驗室,按補償成本原則確定水價,確保工程良性運行;100%的縣明確縣級農村供水管理機構,建立農村供水技術服務體系;100%的縣建立農村供水水質衛生檢測與監測體系;100%的縣編制完成應急保障供水預案。

三、“十二五”農村供水科技支撐

為有力支撐《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實施,2012年科技部批準實施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村鎮飲用水安全保障重大科技工程”。

(一)主要目標

以解決和滿足我國村鎮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管理中關鍵技術與設備的新問題、新需求為主導,以大力推動和促進農村小康社會和新農村建設、保障和支撐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面提升農村供水科技水平和行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①重點攻克飲用水源開發與污染防治、劣質水與污染水高效凈化、飲用水安全消毒與水質檢測、輸配水水質維護、安全供水管理與信息化、村鎮既有水廠改造、農村應急供水等重大關鍵技術,取得新的技術突破;②研發一批適合農村供水工程特點、先進實用的成套技術和設備,有力提升技術研發水平,形成產業化能力;③建立一大批適合不同地域和水質特征的農村安全供水新技術、新模式、試點及示范工程;④形成集技術研究、設備研制、產業化開發與試驗示范為一體的村鎮飲用水安全保障科技支撐體系和產業化隊伍。

(二)主要任務

研究缺水地區水源開發和水量集蓄、水源污染防治、地質(理)影響劣質水源高效凈化、農村地區復合污染水處理、安全消毒和水質檢測、供水管理標準化與信息化、農村應急供水等關鍵技術,對構建的技術集成模式開展示范應用研究。項目包括10個課題,其中共性關鍵技術課題5個,技術集成與示范類課題5個。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為解決我國農村地區水源受工農業污染嚴重,水源水質缺乏相關技術保障與管理措施等問題,研發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和污染防控及風險評估技術。

(2)針對影響我國農村飲水水質型缺水的突出問題,研發經濟實用的降氟技術、高有機物污染地表水安全處理關鍵技術、高藻水與高氨氮水安全處理關鍵技術以及苦咸水和重金屬污染水處理關鍵技術等,開發成套工藝和裝備。

(3)為解決農村安全供水消毒、水質檢測與輸配水水質保障技術薄弱的問題,研究開發農村飲用水安全消毒技術,開發適合農村水廠的水質檢測技術及設備,研發農村供水模式與輸配水質維護關鍵技術等。

(4)為支撐行業發展、提高農村供水領域的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研究農村安全供水監控技術與信息系統、建立農村供水安全管理與應急供水技術體系。

(5)根據不同區域和不同特征農村安全供水的特點和發展方向,在不同類型地區開展農村安全供水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提供科技示范與樣板。

(三)預期成果

(1)在關鍵技術研究與設備開發方面,重點突破村鎮飲用水源開發與污染防治、特定水文地質劣質水源與受污染水源水的處理、供水管理自動監控、災害條件下應急供水與安全消毒等一批關鍵技術,開發形成經濟實用、集成化工藝技術40~45個、產品設備40~50臺(套),取得國家專利40~50件。

(2)在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方面,通過產學研相結合與應用考核、建立產業化基地,使項目開發形成的大部分技術、裝備能夠推廣應用和產業化。

(3)在支撐行業管理方面,開發省級和縣級農村供水信息管理系統2套,創建農村應急供水技術及設備信息平臺,形成中央、省、縣三級農村應急供水預案3套,建立小康社會農村安全供水評價指標體系1套,形成相關技術指南、標準建議15~20項。

(4)在技術集成與示范方面,與各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緊密結合,建立新技術、新設備、新系統試點示范工程45~50個,建立不同區域和水質特征的綜合技術集成與示范工程20~25個,受益農村居民人口達到50萬~80萬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泸定县| 安康市| 青阳县| 张家港市| 五常市| 娱乐| 惠水县| 阳信县| 阳曲县| 开化县| 阿尔山市| 巴彦淖尔市| 贺州市| 河津市| 宜都市| 寻甸| 唐山市| 芦溪县| 年辖:市辖区| 福清市| 周宁县| 百色市| 潼南县| 玉溪市| 资阳市| 亚东县| 岚皋县| 盐津县| 中山市| 贵定县| 通山县| 大埔县| 汕头市| 临朐县| 兴安县| 全椒县| 泰来县| 香河县| 岐山县| 新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