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兩汪瞳孔:蘊蓄無盡的潛意識語言(1)
- 身體語言密碼大全集(超值金版)
- 盛樂
- 5407字
- 2014-06-11 18:03:12
眼睛,是泄露秘密的窗口,是映射內心的鏡子。因此,在面對面的交流中,眼睛對雙方的行為有著很大的影響。即便是轉瞬即逝的眼神也能透露出萬千信息,借以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意向。
正因為眼睛傳達的信息勝過千言萬語,所以許多藝術家在其作品中都是通過對眼睛進行刻畫來實現人物的心理描寫。著名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時甚至還要求演員在表演時把自己的動作姿勢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求“幾乎任何動作也沒有,只有眼睛在動”。
眼球的轉動、眼皮的開合、視線的轉移速度甚至方向,以及眼睛與其他動作配合而產生的諸多奇妙復雜的身體語言,時刻傳遞著信息,進行著交流。下面,就讓我們透過眼睛來解開一個個神奇的身體語言密碼吧。
瞳孔:最真實的心靈之窗
在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個賭徒詐騙的故事。狡猾的賭徒們,先用小金額下賭注,并且密切觀察坐莊人的反應。如果押中了,就會發現坐莊的人瞳孔驟然擴大,于是他們就大大地加碼,結果坐莊的人輸了錢還不知奧秘何在。我們且不論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但是由此可以說明人的瞳孔變化與人的心理活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人類在母體孕育時,在胚胎里眼睛是大腦的延伸。隨著發育分化,眼睛才移出顱腔。但實際上,眼睛仍舊是反映大腦和身體機能的平臺。而在眼睛里,瞳孔是最核心的生命機能指示器,其條件反射作用全世界大約都是相同的。瞳孔的大小會發生變化,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環境暗了,就要更多地采光,因而瞳孔會擴大;而在明亮的日光下,就會收縮到大頭針的針頭那樣大小。那么,在亮度恒定的條件下,也不用顛茄或其他化學藥品點眼時,人的瞳孔會不會產生大小變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科學家??斯亍h斯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研究了在種種視覺刺激下瞳孔大小的變化。在初期的實驗里,??斯亍h斯讓男女受試者觀看5種照片,來調查瞳孔大小發生何種變化。其結果是:男性的瞳孔在看到女性的裸體寫真時更大;女性的瞳孔在觀看僅遮蓋身體一部分的體格健壯的男性和嬰兒的兩張照片時更大。照片具有的各種刺激性似乎決定了瞳孔的條件反射作用。
從這些調查結果中,埃克哈特·漢斯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人的瞳孔在其對某種事情有積極情感時擴大,有消極情感時收縮。
具體而言,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態度消極的時候,瞳孔就會縮小。例如,一個失意的人走在路上的時候,他對外界的任何景象都不關注,瞳孔不斷縮小,甚至在視線中,外界的環境都變得模糊起來。這時,瞳孔的變化,恰恰成為人們心理活動的高度顯像屏幕,無論是消極、戒備、憤怒、排斥,都將讓瞳孔變得很小,而瞳孔這樣的變化往往又是無法用意志來控制的。
反之,當一個人在極度恐懼或興奮時,其瞳孔一般會比正常狀態下的擴大3倍。也就是說,身體在極度亢奮的狀態下,瞳孔會自然變大。另外,根據調查發現,在戀愛中的男女,在注視對方時瞳孔也會擴張,并且雙方也會因為對方的瞳孔擴張而激動。此時,人們認為瞳孔擴大的眼睛是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所以,在古代的埃及,女性常常使用一種藥水來擴大自己的瞳孔,以增加對異性中的吸引力。
另外,瞳孔的擴大還能激發人的興趣。一些喜歡在深夜寫作的人,通常都喜歡在暗一點的光線下工作,這正是因為在弱光下瞳孔擴大,從而激發自己更大的興趣。
由此可見,在相同的外界條件下,隨著情緒的轉變,瞳孔將會出現不同的擴張與收縮變化。它可以十分形象地反映人內心世界的變化,是能單獨發生作用的情緒指示器。
??斯亍h斯的這一發現,被進行市場調查的廣告業界奉若至寶。他們覺得,如能夠利用這一點,就能在商品開始生產之前判定商品及其包裝的市場性。
此后,又有人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來調查受試者的瞳孔反應。有的是對同性戀者進行調查,讓其觀看同性和異性的照片;有的是讓受試者觀看蛇、食品、選舉候選人、洗滌劑的包裝箱、猶太人集中營的犧牲者、戰死者等照片。然而,未必都有明確而決定性的結果產生。即使是誘發消極情感的視覺刺激也有擴大瞳孔的時候。
說到底,即便瞳孔的擴大與情緒的誘發、注意力的集中有關,也不能確定好惡感覺中的哪一種是誘因。所以,廣告業界最終失去了對這一問題的關心。但撲克迷和麻將迷們至今仍在觀察對局者的瞳孔。此外,某些教師也在上課時把基礎代數之類的教科書放在學生面前加以觀察,認為瞳孔擴大者是值得注意的學生。
現代的科學實驗和調查證實了古代埃及女性用顛茄液來突顯眼睛的美感是不無道理的。??斯亍h斯在20世紀80年代實施的調查里,還使用了女性收縮瞳孔的臉部照片和僅擴大瞳孔而不改變其他的修正照片。他把幾個女性的這兩種照片放在一起,讓男性受試者觀看后做出評價。結果,男性對瞳孔較大者全部都有好感,對瞳孔較小者全都評價不高。
利用顛茄那種有毒藥用植物液點眼來擴張瞳孔者,現在已不多見,但在眼部化妝方面,與古代人相比,現代人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只不過大多數以眼瞼膏、眼霜、眉筆、睫毛膏之類新型美容物品取代了顛茄而已。而為使自己的眼睛引人注目而精心挑選眼鏡框的女性也大有人在,甚至用有色隱形眼鏡來改變自己瞳仁顏色者更不乏其人,且日益成為時尚,引發了一場“美瞳”風暴。
正由于瞳孔的每種變換同人類的情緒有很大關系,人們每個由大腦傳遞出來的情緒信號,都將在瞳孔的變化中得到體現。結果,很無辜的瞳孔就這樣成了內心情緒的“出賣者”。
雙眸:靈魂的鏡子
靈魂何在?靈魂儲藏在你的心中,閃動在你的眼里。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梅賽因說:眼睛是了解一個人的最好工具。此言不虛。語言可以說謊,但眼睛不會。
孟子在《離婁章句上》第15章中有一段觀察人的眼神來判斷人心善惡的論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眼睛昏花)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藏匿)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觀察人的方法,沒有比觀察人的眼睛更好了。眼睛不能掩蓋人們內心的丑惡。一個人心中正直,眼睛就顯得清明;心中不正直,眼睛看上去就不免昏花,聽一個人講話,觀察他的眼睛,這個人內心的好壞又怎么可以隱藏得了呢?
孟子這段精彩的論述,說明了一個人的內心動向,必然會反映在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不用言語,從眼神中就會找到答案,這是每個人無法隱瞞的事實。常常有這種情況,有些人口頭上極力反對,眼睛里卻流露出贊成的神態;有些人花言巧語地吹噓,可是眼神卻表現出他是在撒謊。
眼睛是靈魂的窗戶,它毫不掩飾地展現你的學識、品性、情操、趣味、審美觀和性格。戲劇表演家、舞蹈演員、畫家、文學家、詩人都著意地研究人們的眼睛,認為它是靈魂的一面無情的鏡子。一個敏銳的人,總是善于捕捉人們瞬息萬變的眼神,洞察對方的內心。
眼睛放出的神采,它的類型是那么繁多:心胸博大、為人正直的,眼神明澈、坦蕩;心胸狹窄、為人虛偽的,眼神狡黠、陰詐;志懷高遠的,眼光執著;為人輕薄的,眼光浮動。因為克己,眼神內斂;因為貪婪,眼神暴露;正派而敏銳使眼光如利劍出鞘;邪惡而刁鉆則使眼光如蛇蝎蟄伏。淵博的人,眼中透出了悟;無學的人,眼中似乎只存疑竇。自信者,眼神堅而毅;自墮者,眼神晦而衰。
也許你貌不驚人,眼小如豆,但它可能流露出華美的氣質;也許你美目流盼,但卻可能有一個蜷曲衰敗的靈魂在其中沉睡。
作為一個生理器官,從眼睛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一個健康、精力充沛的人的眼睛通常明亮有力,眼睛轉動靈活機警,眼光清晰、水分充足;一個疲勞的人眼睛就會顯得乏力無味、目光呆滯、眼光渾濁;一個樂觀的人眼睛通常充滿笑容,善意十足;一個消極的人往往眼睛下拉,不敢正視別人的眼光。
著名的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劉曉英教授說:一個誠實的人的眼睛是自信的,說謊的人的眼角會不自覺地往上翹或者眼睛轉動速度比說話的節奏快,很多大公司企業主管在面試時都能發現這個特點。面對一個誠實的人,他的眼睛堅定渾厚,眼神沉重踏實,你會覺得他對自己的行為有著堅定的信念;他的敘述充滿了說服力和感染力,讓人不容置疑。
說謊的人在心理上是不確信的,他的眼神漂浮無根,說話沒有底氣和正氣,面對這種人,你會覺得他在講述一個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沒有信念和可信度;這種類型的人在生活和事業上很難達到既定的目標。
既然眼睛能映射出入內心的感受,那你是否能在見到對方的眼睛時,就可敏銳地捕捉到其內心的話語呢?
人們在吃驚或有防備的時候,會把眼睛睜得特別大,再加上一些面部表情,例如,眉毛會抬起,且向上彎曲,而下頜下垂,雙唇分開。在你看到這些現象后,就可以完全肯定,這個人正在震驚中。
若你與某人談話,他瞇起雙眼,皺起前額,并不住地對你進行打量,那么他在懷疑你說的話。他希望用眼睛的審視在你身上找到蛛絲馬跡,以肯定自己的判斷。由于其主要表達一種不確定、不認可的態度,所以這種情況也經常出現在當某人對某個決定沒有把握的時候。
當某個人直接盯著另一個人,顯示出緊張的眼部狀態時,他的上下眼皮也會很緊張,眼睛瞇成一條縫。他用眼睛盯著別人,用以宣泄內心的感受,甚至達到嚇唬對方或威脅對方的目的。
一個內心恐懼眼睛會直愣愣地大睜著,好像要把那預示著迫近危險的最細微的動作都看個一清二楚。這種狀態下,發出動作者的下眼皮很緊張,但同吃驚的情緒不同的是,感到恐懼的人的面部表情很不一樣,他們的眉毛抬起并鎖在一起,呈水平線形態。
電影《克萊默夫婦》里,為爭得對兒子的監護權,夫婦倆對簿公堂,當聽證與辯護對克萊默夫人不利時,她抬起那雙閃爍著淚花的眼睛,直勾勾地望著丈夫,眼睛里透露出處于絕望無援中渴望丈夫念夫妻恩愛之情的求助感。此時,任何言語,任何動作,都不及這雙眼睛訴說的力量。
眼神交匯時綻放的光芒
只有當兩個人彼此眼神相交時,才算是真正形成了互相溝通和交流的基礎。眼神是心靈之窗,心靈是眼神之源。各種研究調查的結果表明,對話時的眼神大致有五個功能,即調整說和聽的交替,觀察對方的反應,表達意義,表達感情,傳達對雙方關系性質的信息。
說話者往往是先注視對方之后才開始對話,不久再移開視線。闡述完自己的意見,就會觀察對方的反應,同時發出自己打算聽取對方意見的信號,并再次注視對方。
對聽話者來說,除了表達自己想要說話的意圖,還要在對方闡述完一個意見后,及時看一下對方。一旦錯過這一注視的時機,就等于奉還了自己發言的機會。例如,對方在講話時,你低頭做著筆記。當對方講完后,你抬起頭,對方就會知道你有話要說。如果對方講完了你依然低著頭,對方只能在自己已經說過的東西上添加點什么,或者保持沉默直到你抬起頭。
在談話中,相互注視的情況一旦少了,那就意味著:這種談話缺乏雙方或者某一方的積極參與而氣氛尷尬,或者表明談話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對方持續移開目光,是表示不感興趣的信號,但有時卻不過是因為對方有點害羞,或心情不佳,或有些疲倦。
說話時有著倉皇眼神、不斷東張西望的人,會使人緊張。有時,某人匆忙一瞥的視線方向暴露了其眼下關心之事的線索。所以,在這種場合,人們總想盡快離開此人。
談話之際,為了檢視對方的關心度、理解度以及對這些話的容忍度也常使用目光。簡而言之,對方對自己的注視程度成了判斷此人注意力集中度的標志。
當談話雙方都陷入對某一問題的思考或者對臨時出現的狀況不知道如何反應時,一般都會相互移開目光,這也是調查結果已經證明了的。原因是伴隨著精神向內集中,人們希望對視覺的刺激盡量減少,而且這時新入眼簾的任何東西都不能與自己眼睛的焦點保持一致。例如,不是很熟悉的男女在談話時不小心進行了身體的接觸,這時雙方都會因為不知道如何反應而把視線移開,同時用不相關的話題把注意力岔開。
對話中眼睛的另一個功能是聽者和說者相互傳達如何評價自己同對方的關系。根據調查,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交流對象當做中等地位的人物,則自己的注視和對方的注視均達到最大限度;如果對方的地位極高,則為中等程度;如果對方地位很低,則達到最低限度。
在談話對象是可信賴的人時,出自自己的注視更長更頻繁,談話對象是自己喜歡的人時也同樣。然而,對討厭的人,人們有時也進行冰冷的凝視。
對于求愛時眼睛的使用方法已經引起很多作家和學者的注意。對于企圖保持更親密關系的對象,無論男女均運用“秋波”這種傳統方法,也得到科學調查的印證。一般而言,訂了婚的男女,相互注視會增多;想從此成為親密伴侶的男女之間,雙目交視的時間也會來得更長。
關于這一主題,海倫·布拉溫所著的《性和獨身女性》做了極為有趣的描述。其中提到:一個獨身女子若在西餐館等公共場所選中一個男子,她會直接深情地凝視其眼睛,然后,回過頭來與同伴聊天或閱讀雜志。接著,她會做出一種掛念的姿態,再度同樣凝視那個人,隨即垂下頭來。如此往復三次,常常就會誘惑對方、引起對方對自己的興趣。結論是:暗送“秋波”,至今仍是求愛者的致勝手段。
雖然上文說到,當人們的眼神交會時,功能多多??梢坏┯龅侥吧藭r,誰能一眼就能看出他的眼神在表達什么、有何動機呢?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傳唱至今,就因其深刻轉達出了人們對初次相遇之美好的懷念。僅僅是第一眼,當視線籠罩了對方,陌生的人就有了不陌生的默契。而這樣的感悟,在異性之間則更為常見。
初次見面,人們想要了解對方,所能憑借的無非是眼神的交流。因此,即便是從未相遇過的陌生人,也能互相在對方的目光中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友善或敵意。實際上,第一次與陌生人的眼神接觸,表達的還有很多。
在第一次的交談中,適當的注視對方是符合社交禮儀的。尤其是一邊談話,一邊注視對方的臉孔,能夠博得對方的好感。這樣做的人,通常都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和溫和的性格,并且也容易成為較好的傾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