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向你挑戰》(1)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挑戰:挑戰你的能力,挑戰你的思維,挑戰你的社交……如何讓自己在這些挑戰中游刃有余,《向你挑戰》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本書的作者是廉·丹佛,他是偉大的演講家、作家和成功學導師,他的作品被無數人譽為“心靈的圣經”。《向你挑戰》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是一部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書,在這本書中作者對所有處于不同環境、不同階層的人都傾注了極大的責任心與熱情。他其實是想證實,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天分,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他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挑戰:做自己的主人,收復靈魂、重塑意志;做世界的主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擁有財富與堅守情操。

推銷:成功推銷自己,助事業起步

不管是參加班干部競選還是進行社會實踐,要想脫穎而出,每個人都必須有自我推銷的能力。

也許當你看到“推銷”這個詞時會覺得詫異,因為在很多人看來,推銷似乎針對的只是商品,只是成人的“活計”,其實,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你想做班長,你就要列出你認為可以當班長的優勢,你想參加社會實踐,你就要表明你的誠意,你的責任心、學習能力等。如果你現在是學生,有一天總會走上社會,你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立足,讓它接納承認你,首先就需要一種自我推銷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很多人的能力并不強,可是他卻獲得了一份很好的工作,有的人雖然滿腹才學,卻呆板木訥,碌碌無為。這并不難理解,前者之所以能獲得不錯的工作,往往是因為他善于推銷自己。生活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推銷自己的過程,這也就要求我們必須學會推銷,掌握推銷技巧。

1960年,美國大選到了劍拔弩張的時候,在兩位主要候選人約翰·肯尼迪和查理·尼克松之間展開了一場非常關鍵而激烈的電視辯論。

辯論前,很多政治分析家都一致認為肯尼迪處于劣勢,因為他年紀輕,名氣比較小,而且是一位天主教徒,雖然非常富有,但是說話的時候操著濃重的波士頓口音。但實際上,美國觀眾在熒屏上看到的卻是一個心平氣和、說話很輕松又富有幽默感的肯尼迪先生,面孔十分討人喜歡。坐在旁邊的尼克松卻顯得飽經風霜,緊張而不自在。據說,就是通過這次電視辯論的對比,肯尼迪因為借機很好地推銷了自己,從而贏得了美國大眾的喜歡,最終打敗了強勁對手尼克松。

那么,為了很好地推銷自己,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準備工作呢?

(1)要了解自己的具體情況。比如通過問自己一些“我是什么樣的人”“我有什么優點和缺點”“我能滿足他人什么需要”“我最擅長的事情是什么”等等問題來了解自己。

(2)要充滿自信心。在推銷自己的時候,只有充滿自信,才具有感染力,才能讓對方相信自己的優秀,讓對方明白接受你的推銷才是當前最好的選擇。

(3)要有溝通表達能力。出眾的口才和溝通能力更容易讓別人相信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從而達到你的目的。平常你可以多和他人溝通,并通過辯論來提高自己的口才。

(4)注意外在形象。你不一定要擁有美麗的外表,但是務必要給人以清爽的感覺。

(5)認識對方。一個人要想成功地推銷自己,還要弄清楚對方是誰,判斷對方的看法和觀點。再根據具體情況見機行事,不能盲目亂來。

此外,還需要掌握推銷的要領:

(1)要善于面對面推銷自己,并注意遵守下面的規則:依據面談的對象、內容做好準備工作;語言表達自如,要大膽說話,克服心理障礙;掌握適當的時機,包括摸清情況、觀察表情、分析心理、隨機應變等。

(2)要有靈活的指向。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對人才的需求也是這樣。有時你雖然針對對方的需要和感受去推銷自己,仍然說服不了對方,沒有被對方接受,那么你就應該重新考慮自己的選擇。倘若期望值過高,就應適時將期望值降低一點;還可以到與自己專業技術相關或相通的行業去推銷自己。美國咨詢家奧尼爾這樣說:“如果你有修理飛機引擎的技術,你可把他變成修理小汽車或大卡車的技術。”

(3)要有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

(4)應以對方為導向。要注重對方的需要和感受,并根據他們的需要和感受說服對方,并被對方接受。

(5)要注意控制情緒。人的情緒有振奮、平靜和低潮等三種表現形式。在推銷自己的過程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一個人良好自我形象的重要表現。情緒無常,很容易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為了控制自己開始亢奮的情緒,美國心理學家尤利斯提出三條忠告:低聲、慢語、挺胸。

沒有人天生就是自我推銷的高手,也許你膽小害羞,也許你不善言談,而自我推銷無疑是對你自己的一個巨大挑戰,勇敢地向自己挑戰吧!

活用:活學活用,儲備升值

蜜蜂采花粉是要釀蜜,燕子銜泥是要筑巢,人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如果一個人讀書萬卷,卻不懂得如何運用,那么這些知識也就等于是死知識。死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那學了又有何用?所以,每一個人不僅要懂得學習,還要懂得學以致用,唯有如此,才能使知識更富有意義。

我們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的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我們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

我們還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巨大的潛力和作用。

曾有這樣一個事例,講的是近代化學家、兵工學家、翻譯家徐壽與華蘅芳研制“黃鵠”號的事情,歷來被作為學以致用的范例。徐壽在做這項工作時采取了十分慎重的循序漸進的科學態度。他首先試制了一個船用汽機模型,成功后又試制了一艘小型木質輪船。在此基礎上,他精益求精,繼續進行研究改進,最后成功制造了我國造船史上的第一艘實用性蒸汽輪船。取得了成熟的經驗后,徐壽又主持研制了“惠吉”“操江”“測海”“澄慶”“馭遠”等多艘輪船,為我國近代早期的造船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只是死讀書、讀死書,這樣很容易產生一個結果,那就是生搬硬套地將書本中的知識應用到理論與實際當中去,從而受到一些條條框框的束縛,因而很難有所創新。

如《三國演義》里的馬謖,他自稱“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戰中,只背得“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幾句教條,而不聽王平的再三相勸以及諸葛亮的叮嚀告誡,將軍營安扎在一個前無屏蔽、后無退路的山頭之上,最后落得兵敗失利、狼狽而逃、斬首示眾的下場。

所以,想獲得成功就一定要學以致用,否則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知識,必然會給你所從事的事業帶來損失。

19世紀末,制造飛機的熱潮在全世界范圍內一浪高過一浪。但一些知識豐富的大科學家卻紛紛表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抵制飛機的制造。比如,法國著名天文學家勒讓認為,要制造一種比空氣重的機械裝置到天上去飛行是根本不可能的;德國大發明家西門子也發表了相似的見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發現者、著名的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又從物理學的角度,論證了機械裝置是不可能飛上天的;美國天文學家做了大量計算,證明飛機根本不可能離開地面。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1903年,連大學校門都沒進過的美國人萊特兄弟憑著勇于創新的精神,將飛機送上了天,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

“盡信書,不如無書”;會學,更要會用。學習到的知識只有有效地運用到生活和實踐中去,才會發揮其效用,否則就是一些死的、沒有用的東西。

德國教育家第斯泰維克說:“學問不在于知識的多少,而在于充分地理解和熟練地運用你所知道的一切。”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應該把在學校里、在社會上所學到的全部知識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想要做到學以致用,其實并不困難,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將你的學習內容與目前和今后的生活、工作加以對比,以便清楚自己需要學習什么知識才能提高能力、學習什么知識才有利于全面發展。

其次,對于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可以用實際操作的方式加以驗證。比如,學了物理電學后,可以去安裝電燈、安裝或維修半導體或電子管收音機;依據壓力的定義,通過實際操作去測定某一重物對支持物所產生的壓力,等等。

最后,把所學得的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綜合地利用各門學科的知識。例如,學過化學后,參加化工廠的實際操作;或者運用物理學的力學原理去進行某種工具的改革,等等。

角度:不同視角里的不同世界

多少人一頭鉆進了思維的死胡同,最后被思維牢牢地束縛。在為難事一籌莫展的時候,不妨換一種思維,這時你會發現眼前的困難會變得不值一提,心靈的天空也會瞬間變得明亮。曾經有兩個同樣生產皮鞋的公司,我們暫時稱為A公司和B公司,為了尋找更多的市場,兩個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銷售人員。這些銷售人員不辭辛苦,千方百計地搜集人們對鞋的各種需求信息,并不斷把這些信息反饋回公司。

有一天,A公司聽說在赤道附近有一個島,島上住著許多居民。A公司想在那里開拓市場,于是派銷售人員到島上了解情況。很快,B公司也聽說了這件事情,他們唯恐A公司獨占市場,趕緊也把銷售人員派到了島上。

兩位銷售人員幾乎同時登上海島,他們發現海島相當封閉,島上的人與大陸沒有來往,他們祖祖輩輩靠打漁為生。他們還發現島上的人衣著簡樸,幾乎全是赤腳,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蠣子的人為了避免礁石硌腳,才在腳上綁上海草。

兩位銷售人員一到海島,立即引起了當地人的注意。他們注視著陌生的客人,議論紛紛。最讓島上人感到驚奇的就是客人腳上穿的鞋子。島上人不知道鞋為何物,便把它叫做腳套。他們從心里感到納悶:把一個“腳套”套在腳上,不難受嗎?

A看到這種狀況,心里涼了半截,他想,這里的人沒有穿鞋的習慣,怎么可能建立鞋的市場?向不穿鞋的人銷售鞋,不等于向盲人銷售畫冊、向聾子銷售收音機嗎?他二話沒說,立即乘船離開了海島,返回了公司。他在寫給公司的報告上說:“那里沒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鞋的市場。”

與A的態度相反,B看到這種狀況時卻心花怒放,他覺得這里是極好的市場,因為沒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銷售潛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島上,與島上人交上了朋友。

B在島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戶做宣傳,告訴島上人穿鞋的好處,并親自示范,努力改變島上人赤腳的習慣。同時,他還把帶去的樣品送給了部分居民。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軟舒適,走在路上他們再也不用擔心扎腳了。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人也向同伴們宣傳穿鞋的好處。

這位有心的銷售人員還了解到,島上居民由于長年不穿鞋的緣故,與普通人的腳型有一些區別,他還了解了他們生產和生活的特點,然后向公司寫了一份詳細的報告。公司根據這些報告,制作了一大批適合島上人穿的皮鞋,這些皮鞋很快便銷售一空。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B公司終于在島上建立了皮鞋市場,狠狠賺了一筆。

同樣面對赤腳的島民,A公司的銷售員認為沒有市場,而B公司的銷售員認為大有市場,兩種不同的觀點表明了兩人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簡單地看問題,的確會得出第一種結論,而后一位銷售人員卻能夠及時換一種思維角度,從而從“不穿鞋”的現實中看到潛在市場,并通過努力獲得了成功。面對同一個市場,只要換一種思維角度就會看到不同的前景,只要換一種思維,不利的因素也會轉換成有利的條件。兩個秀才去趕考,路上遇到一口棺材。一個想:今年的趕考又完蛋了,遇到棺材多不吉利。另外一個卻想:今年我時來運轉了,路上遇到棺材,棺材棺材升官發財。整個考試過程中,兩個人的頭腦中都在想著棺材的事情。考試結束后,兩個秀才都對自己的家人說:“那口棺材真靈。”

僅僅因為換一種思維方式,把問題倒過來看,就能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這絕不是偶然的現象,只要留心,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充滿了類似的例子。在遇到難題時,換一種思維,往往就能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所以,當思維僵化時,給思維尋找另外一個方向吧! 這是對自己的一個大挑戰。

魄力:做事當斷則斷

兵家常說:“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也。”實際上,日常做事也是如此。猶豫不決,當斷不斷的禍害,不僅僅表現在戰場上,現代社會的商業戰略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商戰之中,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猶豫不決,當斷不斷,那你在商場上只會一敗涂地,無立身之處。因此,斬釘截鐵、堅決果斷,已成為當代企業家的成功秘訣之一。當然,這里說的當機立斷,首先指的是認準行情、深思熟慮后的果敢行動,而不是心血來潮或憑意氣用事的有勇無謀。宋人張泳說:“臨事三難:能見,為一;見能行,為二;行必果決,為三。”當機立斷的另一方面,并非僅僅指進攻和發展。有時,按兵不動或必要的撤退也是一種果敢的行為,該等待觀望時就應按兵不動,該撤退時就要撤退,這也是一種當機立斷的行為。

最讓人感慨的當是“夜長夢多”這一俗語了。夜長夢多指的是做某些事,如果歷時太長,或拖得太久,就容易出問題。

“夜長”了,“噩夢”就多,睡覺的人會受到意外的驚嚇,反而降低了睡眠的效果。同理,做事猶猶豫豫,久不決斷,也會錯失良機。

《史記》中有“兵為兇器”的說法。意思是說,不在萬不得已時,不得出兵;但是,一旦出兵就得速戰速決。“勞師遠征”或“長期用兵”,每每帶來的都是失敗。

拿破侖窮兵黷武,征戰歐洲,不可一世,但后來卻有了“滑鐵盧”之悲劇;希特勒瘋狂侵略他國,得到的卻是國破身亡,主權不保。這都是由于:他們沒有認清戰爭的害處;他們不懂得“夜長夢多”的真正外延。

中國人向來講究不溫不火,從容自若,慢條斯理的做事態度。即便是大難臨頭,“刀架脖子上”也能泰然處之。能夠做到如此者,才算得上氣宇大度的君子。然而,這并不是說中國人就喜歡做事拖拉,或不善于抓住戰機。事頭上,中國人在追求和諧、寧靜、優雅的同時,無時不在潛心于捕捉機遇。

有一種“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從表面上看,它似乎也是優哉游哉的處世信條,但就其內涵,遠非字面那么淺顯。所謂“無為”并不是單純的“不為”,而是“陰謀詭計”之極為,它無時不在寧靜的外表下進行頻繁的權謀術數的操作。

打個比方,一個車輪,以無限的速度旋轉,似乎就看不到它在旋轉了,抑或看到的是倒轉, “無為”就是這種狀態,“無為”才能“無不為”。因此,做事不能太猶豫不決,而應快速決斷;不要再徘徊、躊躇,做事快而敏捷者才能夠成就大事業。

健康:你的身體足夠強健嗎

擁有健康并不能擁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卻會失去一切。健康不是別人的施舍,健康是你自己對你的身體的珍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亭县| 崇州市| 阿勒泰市| 景德镇市| 深水埗区| 吴桥县| 通化县| 通化县| 梅河口市| 吉水县| 新昌县| 调兵山市| 乌拉特中旗| 上蔡县| 汉寿县| 太康县| 莆田市| 嫩江县| 舒兰市| 阿拉尔市| 临夏市| 定边县| 千阳县| 桂东县| 特克斯县| 昭通市| 卫辉市| 和林格尔县| 安新县| 揭东县| 铜陵市| 肃南| 崇州市| 南陵县| 景洪市| 诸城市| 皮山县| 龙岩市| 大兴区| 华池县|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