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歷史的夾縫中鉆出來的英雄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微賤的皇帝,也是一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個從歷史的夾縫中鉆出來的英雄。
朱元璋,本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鐘離人。他出身貧寒,17歲時,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覺寺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帶。
1351年,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爆發。次年朱元璋投郭子興麾下,郭子興見朱元璋狀貌奇偉,異于常人,遂留置為親信兵,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郭子興大喜,署為鎮撫,復將養女馬氏嫁與朱元璋為妻,朱元璋稱帝之后,馬氏為皇后。1355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代領其眾。當時紅巾軍領袖小明王韓林兒出詔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兒勢盛力強,可利用以成帝業,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九月,郭天敘、張天佑二人皆戰死,于是郭子興部將盡歸朱元璋。次年,朱元璋攻占集慶,改名應天。此后,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在應天屯田,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生產,勢力不斷壯大。
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于鄱陽湖,陳友諒敗死。第二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稱為吳王,建百司官屬。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是謂明太祖。七月,徐達率領的北伐軍逼近大都,元順帝攜后妃、太子倉皇出逃上都,統治中國達九十八年之久的元代滅亡。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又經過二十年的征戰,統一了全國。
朱元璋削平群雄,統一南北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和發展。在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政歸六部,六部尚書直接聽命于皇帝。改御史臺為都察院,與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設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屬中央。又創立了衛所制。為削弱將領的軍權,于洪武十三年設五軍都督府。這些措施使得封建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為強化皇權,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藍玉案大肆誅戮功臣;為保證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他制訂了《明律》和《大誥》,還特別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在朱元璋時代,中國封建大一統制度的弊端開始逐漸顯露。
同北方少數民族的關系方面,明朝時的中華帝國也再難恢復唐朝時讓四海臣服的盛況。明朝政府內部斗爭非常激烈,這使得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去征服周邊的少數民族,甚至沒有足夠的力量抵抗少數民族的侵略。明朝統治者非常重視修長城,本身就說明明朝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策略是以防守為主。
1398年閏五月五日,朱元璋病逝,葬南京鐘山孝陵。立廟號太祖,謚高皇帝。
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朱元璋是最善用權的。試想一下,從一無所有、地位卑下的乞丐,一躍成為位達至尊、坐擁天下的真龍天子,其謀權之略、運權之思、固權之術、制權之智,都堪稱前無古人。
作為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卓有建樹的。如果用一言來概括他的治國方略,就是“以猛治國”。作為開國皇帝,他緊緊地把握一切所能把握的權力,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奠定了明朝兩百余年的統治基礎。朱元璋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發展到了空前程度,由此對社會經濟產生了阻礙作用,也使中華帝國開始走向了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