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見未知的自己(全新修訂版)
- 張德芬
- 1622字
- 2021-04-21 14:20:39
02.老人的讀心術——我不是誰?
“那也不全對。”
老人帶著笑意的眼神雖然讓若菱有如沐春風的感覺,但脫口而出的話還是令人泄氣。
“你是你的身體嗎?”
“應該是啊!為什么不是?”若菱拿出大學辯論隊的功夫,用反證法來反問。
“你從小到大,身體是否一直在改變?”
當然,那還用說,自己小的時候,真是一個大胖妹,可是上小學時,躥個兒了以后就一直瘦瘦的;三十歲以后,小腹和臀部的贅肉又逐漸增加。唉!人生真是無常……
況且,其實她看過報道,我們的細胞每隔一段時間(大約七年)就會全部換新。
誠然,我“有”一個身體,而我并不“是”我的身體。
“而你所謂的心,又是什么呢?”老人打斷了若菱的思緒,其實她已經開始想減肥的事了。
“就是我們的頭腦呀,包括知識、思想、情感這些吧!”若菱含糊地回答。
“那我們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吧,”老人換了種語氣,“你看得到你的思想嗎?你感覺得到你的情感、情緒嗎?”他好像又在設陷阱了。
“這……這是什么意思?”若菱不解。
“你自己來檢查你的回答是否正確,我來教你,”老人說,“現在,閉上你的眼睛。”
老人的話帶有磁力和一分威嚴,若菱照做了。
“什么都不要想,讓你的頭腦暫停幾分鐘……”老人說完,就也定靜不動了。
過了好像一個世紀那么長,老人指示:“好,可以睜開眼睛了。”
若菱皺著眉頭睜開眼睛。
“怎么啦?”老人明知故問。
“根本不可能讓頭腦停下來什么都不想呀!”若菱抗議。
“是的,”老人微笑著點頭,“那你都在想什么呢?”
若菱紅了臉,不好意思說,她在想老人是不是什么怪人,還是在搞歪門邪道,自己在被他指使著做些莫明其妙的事,也不知道反抗。
“你看到你的思想了嗎?”老人理解地不再逼問她想什么了。
“是的。”若菱承認。
“那你的感覺又是什么呢?”
“有點兒古怪,有點兒不安。”若菱老實地回答。
“是的,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感覺。”老人點頭,然后意有所指地看著若菱。
“嗯……我能覺知到我的思想,我也可以感知到我的情緒,所以它們都是我的一部分呀!”若菱說得自己都覺得很有道理。
“你的意思是說,主體和客體是一回事啰?”老人狡黠地問道。若菱知道自己犯了邏輯上的錯誤,如果主體的“我”能感受到作為客體的思想、情感,那么兩者不應該同為一物的。尷尬之余,若菱只好退卻,答非所問地說:“其實,我只想來跟你借個電話用用……”
老人不放過她:“所以,‘我是誰’這個問題,從正面是很難回答的,我們目前用的都是否定法——以上皆非。”
若菱突然福至心靈地發現:“咦,你怎么沒說靈魂呢?我們就是靈魂吧!”她有買彩票中了大獎的感覺!
而老人只是意味深長地一笑。
“靈魂可以說是比較貼近答案的一種說法,但是這個詞在很多時候被宗教、哲學濫用了,貼了太多的色彩和標簽,沒有辦法貼切地表達我們真正是誰。”
“孩子,”他說,“我們是在用言語來表達言語不能表達的東西,這也就是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說用‘以上皆非’來表達,還比較容易懂一些。”
“那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以后我會慢慢告訴你。”
說著,老人伸出了食指:“你看到我的手指了嗎?”
“廢話!”若菱心里想,不過還是順從地點點頭。
“如果月亮代表我們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無法用言語具體描述清楚的東西,那么我們所有用語言去描述它的嘗試,就是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若菱疑惑地歪著頭,不知道該怎么接腔。
“就好比說,從來沒有吃過冰激凌的人,你對他再怎么樣描述冰激凌的滋味都沒有用,是不是?”老人耐心地解釋,“如果他親自嘗了一口,那么所有的語言都是多余的了……”
若菱有點兒困了,真的不知道老人為什么拉著她說這么多令人困惑的話。
她瞥了一下四周,要命了,老人像是個隱居的高士,家里居然看不到一部電話!
“我告訴你這些是要幫助你認清楚一些事實,因為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你自己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不是嗎?”老人似乎有讀心術,猜得出來若菱心里的想法。
言罷,他伸手從一個柜子里面拉出一部老式電話:“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