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窮養真諦:讓男孩管理自己

上篇 窮養的男孩有出息

窮養就是讓孩子獨立、自主、有擔當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不重視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卻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創造安逸的生活環境,甚至一點苦和累都不讓孩子受,導致很多孩子到了中學,甚至到了大學,都不能生活自理。從小嬌生慣養的洋洋就是一個例子。

洋洋是家里的“老大”,自從出生以來什么事情也沒有做過,因為一切事情都有父母給他料理,幫他解決。等到洋洋上了初中住了校,父母便不能隨身照顧洋洋的飲食起居了,于是他不得不過起了獨立生活。

等到衣服臟了,不能及時拿回家去洗,他就脫下來往盆子里一泡,學著人家洗了起來。可是別人的衣服都洗得干干凈凈的,自己的卻弄得花里胡哨的,這一片那一片。褲子在體育課上被弄破了,卻還沒有縫好,以至于再上體育課時仍然湊合著穿。

這樣過了兩周,洋洋從學校回到家,父母看到洋洋邋遢的樣子都快認不出來了,他們既感到心疼又感到難過。

以上的故事具有普遍意義。相信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家長的深思,因為缺乏獨立生存和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煉,孩子就很難成為生活的強者。

對于每個男孩子來說,無論是成長還是成熟,都需要自立自強,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需要面對更大的困難,需要不懈的自我奮斗,可以說,成功男人的成長和成熟是一個艱苦奮斗、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也許,好多人認為“窮”養男孩,就是控制孩子的花銷,不要給他太多的享受,以免慣壞他,這樣的理解較為片面。“窮”養男孩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通過對“窮困”和“艱苦”的切身感受,讓孩子在意志、品質、性格、心態等方面得到磨礪、鍛煉和培養。

相反,如果男孩從小就被嬌生慣養,甚至揮霍無度,脆弱不堪,這樣的男孩長大以后,怎能面對生活的考驗?

古話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男孩要成才,不回避“艱難困苦”,方能“玉汝于成”。讓男孩過早地親近“富”,遠避“窮”,看似愛之,實則害之。所以,一定要讓男孩在必要的“窮”和“苦”中得到錘煉,懂得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窮”養男孩,并非是要男孩吃糠咽菜,憶苦思甜,讓男孩承受不必要的非人折磨和痛苦,而是讓父母減少對男孩的嬌生慣養、包辦代替,讓男孩從小多一些經歷、多一些鍛煉,培養他們堅韌、頑強的性格。概括起來,“窮”養男孩,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窮”養真諦一:讓男孩過點“苦日子”。給孩子優裕的物質生活和大量的金錢,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殺手。有人戲稱,孩子擁有大量的錢財,除了購回享樂、好逸惡勞、攀比之心之外,還把自己送到了監牢。

給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環境,這本無可厚非,可是絕不能給他們太過奢侈的物質享受。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可以先把錢存起來,等兒子長大,有了正確的金錢觀以后再給他也不遲。

為了兒子的積極奮進,為了兒子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為了兒子不飽暖思壞,還是讓他過點“窮日子”為好。

“窮”養真諦二:讓男孩體驗挫折感。溫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風暴雨的侵襲。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疼的愛子觀,會促使男孩意志不堅強,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順心或挫折就走極端。

挫折會激發男孩勇敢無畏的精神,使其積極面對遇到的困難。作為父母,就必須讓兒子遭遇“挫折”,鼓勵其克服并戰勝它。

“窮”養真諦三:讓男孩學會獨立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萬事包辦”,這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很多大學生不會做飯、不會洗衣、不會疊被,這簡直不可思議。這樣的男人能接受社會的各種挑戰嗎?能有創造力嗎?所以,父母要盡快從兒童時起,就教會并讓他們獨立承擔力所能及的事。生活自理、做家務、做飯、獨立辦事是人之必然!

“窮”養真諦四:讓男孩適當受點委屈。男孩子必須要學會堅強。適當地受點委屈,就會對生活有更深刻的認識。兒子做錯了事,家長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是必要的,哪怕他受點委屈,也不乏是育人的一種策略。這樣的孩子,領略過多種情感體驗后,逆反心理少、心理承受力強、心理健康,易成大事。

“窮”養真諦五:讓男孩學會承擔責任。責任是男人肩頭的“徽章”。因敢于擔當,不推卸責任,才讓男人更顯魅力。所以,父母對男孩要從小進行責任心的教育。讓他們未來能擔起家庭和社會的雙重責任,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窮”養真諦六:讓男孩多點仁義禮孝。仁義禮孝,是一個成熟優秀男人必備的品質。所以,父母要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導孩子,擦去孩子心靈的污垢,消除孩子心中的自私,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善良真誠的人。

很多孩子沒有吃苦精神,不能獨立,沒有責任心,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有很大關系。如今很多家庭的獨生子女,由于受到兩代人的呵護,他們易在父母和祖父母創造的安逸環境里被寵壞,從而長大后變得膽小怕事,畏手畏腳,沒有主見。因此年輕的家長,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將來立足于社會,成為有用之人,必須從小給孩子灌輸“受窮、受苦”思想,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有擔當的能力。

其實,對男孩進行吃苦教育,也是在教孩子更好地做人。孩子通過吃苦,就會體味到父母的艱辛和不易,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一切,自覺地努力生活和學習。

替孩子包辦一切,實則是害!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很多父母給孩子過度的溺愛,凡事都替孩子包辦了。洗衣服怕累著孩子,打掃衛生怕嗆著孩子,做飯怕燙著孩子。這些父母的做法表面上看似疼愛孩子,實則是害了孩子,名義上為愛,實則是在傷害。

父母這么做的害處實在是太多。其一,不利于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其二,不利于培養孩子具備一顆感恩的心和知恩圖報的美德;其三,不利于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立足。

試想,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一個不懂得關愛他人,感激他人的人;一個沒有經歷艱苦生活磨煉的人,將來如何立足于社會?

孩子早晚都要脫離父母走向社會,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把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這樣才能讓他們離開父母的庇護,并能獨立生活,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父母如果心太軟,對孩子的事情包辦過多,往往容易養成懦夫和懶漢。“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這樣的教訓數不勝數。只有放開手腳,讓孩子自己在人生的海洋中去搏擊,孩子才能經得住風浪,而不至于被淹沒。不要幫孩子扛問題,走出替代的誤區,這是現代父母必須具備的教育思想。

當孩子做不好事情或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做的是鼓勵,而不是替代。有些父母往往不能明智地對待孩子,唯恐照顧不周;寧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累。一所學校對學生進行“在家是否做家務”的調查,竟然有2/3的學生回答“爸爸媽媽不讓我們做,怕我們做不好”。很明顯,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替代有余,鼓勵不足,如此狀態下的孩子不但四肢不勤,而且受不了任何挫折和困難。

美國一對年輕夫妻帶著6歲的兒子在郊外騎車時,男孩的自行車陷到了泥地里,父母只說了句“闖過來”就徑直走了。孩子實在騎不動,只好慢慢推過去。當孩子滿頭大汗地趕上父母時,父母夸贊兒子:“非常好!你像個男子漢!”

有這樣一個故事:學生小張考取了國內某名牌大學。可入學后,他不但無法換洗衣服,無法去食堂吃飯,更無法適應沒有父母照顧的集體生活,無法在宿舍睡覺。入學不久,他就因為生活不能自理退學了。

美國父母看著孩子“受罪”卻如此“狠心”,這在國內一些父母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但不可否認,對比國內一些父母的做法,造就小張這樣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學生,美國父母的做法確實值得所有中國家長回味和反思。

美國大富豪洛克菲勒的兒子一邊在哈佛念書,一邊還在碼頭開吊車打工掙錢。很多人認為外國父母的心腸太硬,太不盡父母責任,其實仔細想想,中國的父母心太軟,幫孩子做了本應由孩子做的事情,最終的結果是什么?結果是養成了高分低能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做事優柔寡斷,不了解社會,與人交往不合群,感情經不起挫折,甚至產生交往困難,不得不逃離社會。如此下去,中國的孩子怎么能夠面對國內國際的激烈競爭,又怎么能夠競爭得過“心腸硬”的外國父母培養出來的后代?

不管是哪一位父母,都是心甘情愿地為自己的孩子服務,從小時候的吃喝拉撒睡,到長大后的升學、就業、成家立業,無時無刻不在替他們操心費力。孩子小,有些事情自己做不了時,父母幫忙做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不分原則地替孩子扛起所有問題,包辦所有事情,就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因此,中國的父母也要心腸“硬”一些,讓男孩早日長出獨立的翅膀。每位父母在感嘆“如今的孩子怎么了”的同時,也要自我反思一下。同時,還要學習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改變一下頭腦中舊有的教育觀念。“養”孩子不單單是照顧孩子長大,還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孩子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讓孩子自己學會如何與人相處,與自然和諧相處。

年輕的父母,請你們在大包大攬,為孩子包辦一切事情之前,冷靜而周密地替孩子想想,為孩子做長遠的打算;或是變大包大攬為有意識的引導,讓孩子學會自己成長和承擔。

讓“蛋殼心理”遠離孩子

如今,很多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于是孩子一落地就受到家里所有人的關注,所有問題都為孩子包辦。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苦和累,不懂得什么是困難和挫折;只能聽贊美之詞,聽不得半點反對意見;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內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對失敗,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有極端的舉動,甚至輕生……

這就是所謂的蛋殼心理,是孩子內心脆弱的外在表現。

具有“蛋殼心理”的孩子,在行為上一般表現為缺少自信,不能肯定自我,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在人際關系方面的表現為退縮、孤僻,與人交往時易偏激、敏感,甚至敵對,或是采取攻擊、報復的行為去解決與別人發生的沖突。那么,孩子這種“蛋殼心理”是怎樣形成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蛋殼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兩天的,它是多年的錯誤的教育所導致的。在中國,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多年來都是一味地注重書本知識,忽略了孩子行為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蛋殼心理產生的最根本原因。

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個神秘的世界,當它失去自信而又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敗時,它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像裹上一層“蛋殼”:它非常嚴密,足以將所有人擋在殼外;它又非常脆弱,一點兒敲打,就可能被擊碎,激發出強烈的報復。這是十分常見的“蛋殼心理”,只是很少有人想過要給他們一個“出口”。

那么,父母如何給孩子的蛋殼心理找到一個合理的排解出口呢?

家長應該從現在做起,培養男孩良好的意志品質,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培養堅強的意志要由父母引導,但關鍵還是孩子自身的努力,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

1.意識到挫折的存在和挫折的兩面性。

挫折是客觀存在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例如在讀書、社會生活與人交往等活動中都可能遇到挫折。因此要教會孩子在心理上做好準備。

挫折一方面可能使人產生心理上的痛苦,行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給人磨煉。家長要教育孩子看到挫折的兩面性,不應只見其消極一面,而應以樂觀的態度對待挫折。

2.體會生活的艱辛,在家里適當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照料一盆花,每天澆水,定期施肥,定期觀察盆花生長變化情況。當盆花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開出美麗的鮮花時,會讓孩子從中體會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艱辛和努力。

3.自我激勵,做好每一件事。

對于孩子來說,行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通常不是很強,做事常常是有頭無尾,半途而廢。因此,家長要適時地鼓勵孩子為自己加油,自始至終做好每一件事情。

4.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使他們學會接受拒絕,增強自我約束能力。明代呂近溪為父母寫的一首《小兒語》說:“兒小任性嬌慣,大來負了親心;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此詩可給那些不懂愛子之道、教子之方的父母一些啟示。

5.通過生活,引導孩子跨越挫折。

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挫折時,幫助孩子先是客觀地分析受挫原因,再引導孩子以正確的心態面對挫折。如“這次雖然沒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進步了”;“你唱歌不行,可數學不錯,要努力學習,爭取參加奧數競賽”。當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難時,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總之,父母要知道:小雞躲在母雞的翅膀底下,永遠也不會長大;孩子偎在父母的懷里,永遠也不會堅強。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父母請給孩子一份理智的愛,讓“蛋殼心理”遠離孩子!

現在讓孩子吃點苦,將來他才少受苦

不可否認,在中國,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于是很多家長和大人都會過分溺愛、袒護孩子。“讓孩子吃苦”的觀念恐怕會讓很多上輩人大跌眼鏡。

事實上,對一個人來說,吃苦耐勞是他的立世之本。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孩子將來就難以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所以,父母應該認識到,讓孩子學會吃苦、學會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父母“狠”下心來,加強對孩子的吃苦教育,幫助孩子樹立敢于吃苦的堅定信念。

男孩要在未來的生活和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不僅需要掌握各種科學知識和職業技能,還要有肯吃苦、肯負責任的精神。男孩的天性讓他們從襁褓期開始就不會像女孩一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坦然接受他人的幫助,但由于父母的嬌寵和溺愛,很多富裕生活中成長的男孩都受不住挫折,依賴心理特別強。但是,男孩將來不僅要承擔家庭的責任,社會責任和壓力也與日俱增,他們要面對學業、婚姻、工作及家庭等社會和人生課題。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是順境,更多的時候是逆境,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人生的成敗。所以,父母即使再富有,也要對兒子“窮”著養,不要讓富裕的生活毀了兒子。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

在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當年放牧的烏蘭察布盟草原,中日兩國孩子每人負重20公斤,匆匆地前進著。他們的年齡在11~16歲,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按日本人的計劃是100公里路程。

說來也巧,在中國孩子叫苦不迭之時,他們的背包帶子紛紛脫落,給了他們偷懶的極好理由,他們紛紛將背包扔進馬車,揉著勒得酸痛的雙肩,輕松地又說又笑起來。其中有個女孩的背包帶子很結實,沒有理由扔進馬車,但很多男孩搶著幫她背,盡管如此,沒走幾里路,這個女孩就病倒了,蜷縮成一團瑟瑟發抖。見到醫生后女孩淚水不止,于是她被送回大本營,躺在床上品嘗著內蒙古奶茶。

有一個矮小的日本男孩也生病了,他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如豆。中國領隊發現后,讓他放下背包他卻不放,讓他坐車他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回去怎么向老師和家長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休息了一會兒,然后又爬起來,繼續前進。

晚上7點,隊伍到達了宿營地,孩子們支起帳篷,準備晚飯和宿營。內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做了米粥和菜,他們先請大人吃,然后自己才狼吞虎咽。中國孩子卻以為會有人把飯送到自己面前,直到發現沒有飯了,有些孩子向領隊哭冤叫屈,但是沒飯了,也只能餓著肚子。

第二天早上出發前,日本宮崎市議員鄉田先生趕來看望兩國的孩子。這時,他的孫子已經高燒一天多,許多人認為他會將孫子接走。可是,他只是鼓勵了孫子幾句就乘車離去。這不由得讓人想起才發生的一件事:當發現道路被洪水沖壞時,中國家長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車,風馳電掣般地沖出艱難地帶。由此可見,中日兩位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是何等的不同。

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夏令營宣告閉營。宮崎市議員鄉田先生作了總結,他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個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天空藍不藍!”“藍!”“你們還來不來!”“來!”幾聲狂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日本人滿面笑容離開了中國,神態很輕松,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短短兩天的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的許多弱點,這不得不讓中國的父母反思對孩子的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的問題。

在發達國家,人們生活富裕,但大多數父母對孩子要求甚嚴。他們懂得“再富也要窮孩子”的道理,他們對孩子的生活保持低標準,不鼓勵孩子縱欲使性,以磨礪孩子的意志,從而讓孩子學會應對人生的能力和本領。

在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特別規定:學生不帶一分錢,必須獨立謀生一星期才能予以畢業。通過這種吃苦訓練來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條件盡管苛刻,卻讓孩子們受益匪淺,家長們對這項活動也全力支持。

在瑞士,父母從小就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讓孩子學習自食其力,以免將來成為無能之輩。如瑞士有德語區和法語區,瑞士的父母會讓成年的孩子到不同語言的家庭去做工,既鍛煉勞動能力,又有利于孩子學習新的語言。

在德國,父母從不包辦或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相關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家務勞動,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勞動能力,還培養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在日本,“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座右銘。他們鼓勵孩子在課余時間外出打工賺錢,通過在飯店做服務生,在商店做售貨員,或是做家庭教師等來賺取零用錢。

在加拿大,為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獨立生存能力,父母有意識地讓孩子學習獨立生活。有位父親讓上小學的兒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報紙,因此孩子每天要早起,無論刮風下雨,都沒有耽誤過。

其實,讓男孩吃點苦是對他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種磨煉,不能吃苦的孩子很難對現實有深刻的了解。給孩子進行適當的吃苦教育,是一種“大愛”的表現,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是有助于孩子成長的表現。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為了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從小樹立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信念,讓孩子經受更多的鍛煉。

哪一個父母都不可能終生跟隨孩子,更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現在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孩子得到的知識和經驗就少,將來吃的苦可能就更多。

受苦、節約的孩子早當家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相同的,都是赤條條來的,不同的是出生的家庭環境。有的孩子一出生家庭環境就比別的孩子優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孩子就有揮霍的本性,揮霍和浪費是后天養成的習慣。而這些習慣都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所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正確花錢的方法,讓他們理性地消費,而不是揮霍浪費。

隨著現代社會對教育的重視,送孩子出國留學的父母也越來越多。許多父母讓年紀小的孩子出國留學,但是又怕孩子吃苦受罪,所以在孩子海外的銀行賬戶上存入了大筆的錢。這些錢都作為孩子平時的開銷。

記者在一所學校里認識了一個浙江的孩子,這個孩子18歲,來曼徹斯特已經兩年了。他在一所語言學校就讀,但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一直沒有拿到預科申請。

記者問他:“你這樣,你的父母不著急嗎?”

男孩笑著告訴記者說:“我爸爸是開工廠的,非常能掙錢,所以我根本不用擔心,也不著急。我爸媽就我一個兒子,他們都很疼愛我。”

記者發現,這個男孩的消費水平不低于英國的中產階級,他租住在一座二層帶花園的房子里,每天開車去學校。男孩還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剛剛買了一輛奔馳跑車。記者問男孩:“你有沒有想過以你這種學習態度什么時候才能拿到預科申請呢?”

男孩說:“這一點我不擔心,我媽媽說我年紀還小,慢慢來。”

記者又問男孩說:“那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的父親老了,不能再這樣賺錢了,你可以像你父親一樣,賺這么多錢供自己開銷嗎?”

男孩說:“我父親老的時候,他已經賺了很多錢了。我根本不用賺錢也可以生活。你的這個假設不存在。”

不知道這個孩子的父母聽到這樣的回答會作何感想。這個過著貴公子生活的男孩已經完全不知道生活壓力是什么了,他只知道揮霍。父母用金錢給他堆砌起了一座城堡,在這里他根本看不見外面的世界。這個男孩子即使拿到了預科申請,又能怎么樣呢?

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也是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出國去,但是李嘉誠對孩子格外“吝嗇”,他每個月給兒子很少的錢。初到國外的李澤楷很快就把父親給的生活費用光了。他打電話回家求救,電話是母親接的,李嘉誠就站在旁邊。聽見兒子要求再寄一點錢,李嘉誠立刻接過電話嚴厲地說:“你自己將錢花完了,你就要想辦法去賺錢,不能向我求救。”說完就掛了電話。

李澤楷被父親無情地拒絕,心里非常難過。但為了賺錢養活自己,李澤楷只得去餐廳當服務生。很累的時候,他忍不住打電話回家向母親訴苦,母親聽完直掉眼淚,但李嘉誠卻“無情”地說:“他是個男孩子,吃點苦是應該的,沒有什么好心疼的。”

李嘉誠嚴厲的教育方式把李澤楷鍛煉成了一個十分優秀的人才,他回國后迅速地參與到父親的事業中,并且不斷地努力創新,創造出了很多驚人的業績,被人們稱為“小超人”。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和李嘉誠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沒有磨煉,怎么會有成功。把孩子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下,認為自己吃了很多苦,不想再讓孩子吃苦的父母永遠不能教育出優秀的男孩。

很多父母會這樣說:“我自己累成這樣,賺錢不就是為了給孩子花嗎?我可不能讓孩子再吃我們吃過的那些苦了。”所以,這些父母積攢了大量財富,然后放到孩子的面前說:“孩子,你喜歡什么就買什么,喜歡吃什么就吃什么。”其實,這是非常愚蠢的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教出揮霍、嬌氣的孩子。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從小吃過苦的孩子很明白自己的家庭狀況,為了能及早改變這個狀況,他們都早早地開始學習求生的本領。但是,在富裕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因為沒有壓力的緣故,所以生存問題根本就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這也就在無形當中扼殺了孩子奮斗和謀生的本領。

所以,無論你的家境是貧還是富,請記得:現在讓孩子太享福,長大了孩子就會受苦;相反,現在讓孩子吃點苦,這樣的孩子將來才能早當家。

讓孩子明白:自己才最可靠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味地抱著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失敗的教育者。”

看過這樣一則報道:有一個男孩帶了一個煮雞蛋到學校,但又原封不動地帶了回家,因為他不知道怎樣剝掉雞蛋外面的殼。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家長全權負責,導致孩子過度依賴的結果。

因此,家長要學會放手,不給養成孩子過度依賴的習慣。過度愛護下的孩子,智力也好,學習也罷,遇到困難就很容易束手無策,一籌莫展,最終很難獲得成功。

孩子終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懷抱,成就自己的事業。男孩要成為一株獨立的參天大樹,而不是成長為靠大樹遮風擋雨、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小草。因此,家長首先要讓男孩意識到:男人就要頂天立地,靠自己才最可靠。然后在此基礎上,想出多種方法,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去適應社會的發展,去應付時代的挑戰。

家長要知道,男孩長大了要獨立地撐起自己的一片天,只有成功的男孩才能被社會承認,才能得到大家的贊賞。所以父母應該培養男孩的能力,讓男孩從小就明白父母不能成為自己永遠的靠山,自己的雙手才是最可靠的。

海天的父親經營一個加油站,夫妻倆經常早出晚歸,沒有辦法照顧海天。海天小的時候是由奶奶照顧的,但是后來奶奶生病去世了,所以海天放學回家常常吃不上飯。為此,海天對自己的父母非常不滿意。

海天的媽媽曾經向海天的爸爸提議說:“海天還小,不懂得照顧自己,不如以后我就留在家里照顧他吧。”

海天的爸爸不同意妻子的看法,他對妻子說:“海天雖然年紀小,但他是一個男孩子,對待男孩不能像對待女孩那樣,而要從小鍛煉他的能力和意志。他現在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父母沒有遷就海天,海天只得自己照顧自己。早晨很早就起來把飯做好,中午在學校里吃飯,晚上回家還要做晚飯。雖然海天還不到10歲,但是已經學會了買菜、做飯、打掃房間。鄰居看見海天做這些事情,就對海天的媽媽說:“你們家海天太小了,怎么能照顧好自己呢。你們應該請一個保姆來照顧他。”海天的媽媽說:“我本來也想過這件事,但是他爸爸不同意。”

有一次,海天做飯的時候不小心割傷了手,他沒有通知父母,一個人去醫院包扎。媽媽回來看見兒子包扎好的手,心疼地掉下了眼淚。誰知海天卻說:“媽媽,不要緊,只是割破了手指,過幾天就好了。”看見兒子堅強的神情,母親更加感動。

海天不但會照顧自己,而且還會照顧同學。在學校,他經常幫助同學,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海天的爸爸經常對他說:“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的人,才是真正有出息的人。”

海天的父親是一個很會教育孩子的家長,他教育海天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幫助別人,所以海天才成為一個堅強、獨立的男孩。

對男孩的要求,家長要更加嚴格。有的家長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家里有一個男孩就嬌生慣養,這是要不得的。家長須知,男孩肩膀上的責任是十分重大的。一個有責任心和上進心的男孩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才能取得一定的地位。所以,家長在教育男孩的時候要把“嚴格”放在首位。即使生活富裕,也要告訴男孩:自己的雙手才是最可靠的,依靠父母的男孩,不會有出息,也不會有什么成就。

窮養,就是教孩子承擔和負責

現在在家長中間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孩子一有麻煩,家長就趕緊跑過去替孩子解決;孩子一惹禍,家長就去替孩子道歉。

這樣做的后果,要么讓孩子變得無法無天,要么就讓孩子依賴性過強,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會自己解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教會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讓孩子去面對自己惹的麻煩。

在一所小學里,一個叫斌斌的小男孩拿著畫筆,把班級外面的墻壁畫得亂七八糟。老師把斌斌叫到一邊,告訴他說:“你把學校的墻壁畫成這樣,就必須把他擦干凈。下午上學的時候,你能帶一塊抹布來和老師一起擦墻壁嗎?”斌斌同意了老師的提議。

下午上學的時候,老師看見一個老人跟在斌斌的后面,替斌斌拿著書包,手里還拿著一塊抹布。老師迎上去,這個老人說:“我是斌斌的爺爺,我聽說他把學校的墻壁畫花了,所以我就帶了塊抹布來替他把墻壁擦干凈。”

老師對斌斌的爺爺說:“您為什么要來替他擦呢,他應該對自己的錯誤負責。”

斌斌的爺爺笑著說:“孩子還小,犯錯誤是難免的。他也不會擦墻壁,我們當大人的當然要幫他擦。”

故事中,斌斌爺爺的觀點代表了大部分家長的觀點。很多家長在孩子惹禍后,都喜歡當孩子的消防員。家長這樣的做法就會讓孩子覺得無論在什么時候,自己做錯什么事情,永遠都會有人幫他解決麻煩,這樣孩子就不會有危機意識,也不會有任何壓力。

孩子終究要長大的,父母不可能一輩子跟著孩子幫他們解決問題。孩子最終還是要自己面對很多問題,承擔一些責任。而責任是一個人對社會、對家庭價值的體現。孩子做錯了事情,就應該讓他為此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如果家長一味地幫助孩子處理問題,那么孩子一輩子也長不大,一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責任。

責任心是男孩能夠立足于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是否有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能夠勇敢承擔責任的人,才會贏得別人的贊譽,也會獲得別人的諒解。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負責,是家長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必要做法。

有的時候,家長看見孩子把地板弄臟了,雖然非常生氣,但也只是批評孩子說:“你看你又把地板弄臟了,說了你多少遍了,怎么這樣不聽話呢。”一邊說,一邊就會自己拿起拖把把地板收拾干凈,而孩子只是站在一邊看,絲毫沒有感到愧疚。家長這種做法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錯事,所以孩子下次還會照常犯錯誤。而且家長只是嘴上批評孩子的錯誤,并沒有讓孩子把錯誤糾正過來。這樣,孩子根本就不會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任。

約翰是一個12歲的男孩,在約翰5歲的時候,母親就開始對他實行嚴厲的教育。事情的起因是約翰要喝熱水,而母親怕約翰燙到手,就幫他去倒水,但是,約翰一定要拿起杯子自己去倒水。母親只好跟在他的后面,結果約翰還是不小心將手燙傷了。他隨之哇哇大哭起來,但是母親并沒有安慰他,只是看著他在一旁哭。等約翰哭完了,母親取來了藥箱對約翰說:“你自己把燙傷的地方用藥水涂一下吧。”

約翰委屈地看著媽媽說:“我不會自己涂藥水。”

媽媽說:“你必須自己涂,我不會幫助你的,因為是你自己不小心才把手弄傷的。”

約翰笨拙地拿起藥水涂了起來。從那天起,母親就開始要求約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存在這樣一個心理,總認為孩子的年紀還小,根本不懂得什么是錯誤,所以不能讓他們為自己犯的錯誤負責任。孩子欺負了同學,父母就替孩子去賠禮道歉;孩子損壞了學校的設施,家長就跟著孩子去學校賠償……家長這樣的做法永遠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他們也不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任。

然而,孩子在走入社會以后,自己始終要面對很多問題和困難,如果沒有解決事情的能力,只知道把問題丟在一邊的話,只能成為一個無用的人。

萬軍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一個集團的總裁。為了能給兒子鍛煉的機會,萬先生沒有放棄任何機會。有一次,萬軍和幾個同學去露營,半夜里下起雨來。雨下得很大,萬軍打電話給爸爸,希望爸爸能開車來接自己和同學。

但是萬先生當即就拒絕了兒子的請求,他對兒子說:“你出門的時候,媽媽就勸告你不應該去露營,因為這幾天會下雨。現在你自己遇到了困難,就必須自己解決。你自己想辦法回來吧,我不會去接你的。”

爸爸嚴厲的拒絕讓萬軍非常傷心。他和幾個同學躲在帳篷里,一直等到雨停了才回家。

自從這件事情以后,萬軍就開始意識到,自己做事情前應該想好了再做,遇到困難也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大學畢業以后,父親把分公司交給萬軍打理。萬軍因為沒有經驗,接了一個單子讓公司蒙受了將近1000萬的損失。萬軍在父親沒有給自己一分錢救濟的情況下,帶著手下,自己想辦法,不分晝夜地做了幾個月,終于把事情解決了。

通過這件事情,父親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兒子身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父親漸漸地把手里的工作移交給兒子來做。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才能在孩子長大的時候收獲這種性格給他帶來的輝煌成果。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替孩子解決麻煩,為孩子犯下的錯誤買單,那么孩子只能成為一個依靠父母、一事無成的人。

所以,家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讓孩子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負責,孩子只有對小錯誤負責任,長大才能應對更多的問題和困難。而孩子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也會漸漸地培養出責任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乐市| 娱乐| 眉山市| 叶城县| 河源市| 大姚县| 香河县| 仙桃市| 水城县| 靖边县| 株洲县| 南丹县| 仁化县| 宁夏| 东平县| 朝阳区| 修水县| 宁津县| 新建县| 万年县| 邳州市| 平谷区| 伊宁市| 辽源市| 金华市| 张掖市| 灵丘县| 内黄县| 吴川市| 黎川县| 连城县| 固阳县| 石棉县| 龙游县| 平泉县| 江北区| 桃源县| 乌拉特中旗| 新昌县| 饶阳县|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