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孫權的應對
- 三國之舉漢
- 濯纓道友
- 2415字
- 2021-03-21 06:00:00
武昌城內的一座豪華殿堂內,一聲咆哮沖天而起:
“大耳賊欺孤太甚!”
此刻,孫權的手中正捏著劉備使人送來的信件。
劉備在信上先是就荊州問題和關羽張飛之死語氣嚴厲地斥責孫權,而后一口回絕了所有和談的意思,表達了堅定的伐吳立場。
但這些其實都在孫權的意料之中。
真正讓孫權震怒的是,劉備在信的最后又向他討要叛臣糜芳、傅士仁、范疆、張達四人,如若不許則扣押諸葛瑾。
作為舅子,他自認為對劉備是比較了解的,可卻怎么也沒想到劉備居然也玩起了這等損招。
若他用糜、傅、范、張四人去換諸葛瑾,那日后還有誰敢叛國來降?
但若不換,那又讓自己人怎么看?四個背主之人比一個忠臣重要?
損!大耳賊也忒損了!
“孤必擒劉備而殺之!”
正在孫權對著劉備大罵不止的檔口,忽然有一人匆匆前來。
“主公!許都方面趙咨傳來消息!曹丕欲冊封主公為……”
張昭話說到一半,見孫權怒火中燒地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不由得一愣。
“主公緣何發怒?”
“你自己看吧!劉備匹夫滿嘴仁義道德,也做出此等令人不齒之事!”孫權又罵了一句,將竹冊丟給了張昭。
張昭一目十行,片刻看完后嘆息一聲:
“我前些日便同主公言說子瑜此行將再難回吳,今果如此。主公切不可依劉備之言!”
“為何?”孫權簡直要氣炸了。
諸葛瑾那可是他的重臣!同魯肅、呂蒙一般真正由自己提拔起來的心腹重臣!
“留下糜、傅、范、張四人,無異于千金買馬骨!至于諸葛瑾……借出使之名降敵,主公可誅其族,以正視聽!”
“你說什么!孤怎能再行李陵之事?”孫權勃然大怒。
他是絕不相信諸葛瑾會棄他而奔劉備的!
昔日李陵以五千步兵硬憾八萬匈奴騎兵,最后因寡不敵眾不得已而降了匈奴。漢武帝認為他叛國,遂夷其族,逼得李陵不得不降于匈奴。
如今張昭讓他殺諸葛瑾全家老小,不就是在做昔日漢武帝所做之事么?
“此一時彼一時!李陵一心歸漢是因為匈奴人與其沒有血緣之親,后來娶了一個匈奴女子為妻后不也再不提歸漢之事么?”
“但諸葛瑾其弟諸葛亮乃是劉備丞相,深得信任!此時劉備勢大,他若借勢歸順亦是人之常情。一個諸葛瑾和天下英才之間,主公應做個明斷!”
孫權臉色一變再變,張昭的分析分明就是在強詞奪理,但這理卻是撓到了他的心坎之上。
諸葛瑾投降劉備是真是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現在已經成為了劉備的一個棋子。
如果將糜芳、傅士仁、范疆、張達四人交還給劉備,那日后就不會有曹魏和劉漢之人投奔孫權。
一個諸葛瑾和天下英才之間,他必須要選一個。
畢竟諸葛瑾如今在劉備軍中未回乃是事實,與諸葛亮是兄弟也是事實。以此事實反手給他扣一個叛投之罪也合情合理無可辯駁。
孫權終是嘆息一聲,揮手道:“我待子瑜如手足!縱使其降于劉備,孤亦不負他,必善待其妻子。汝休得再言!”
張昭不禁贊嘆:“主公真仁主也!”
事畢,又從袖中掏出一封信,遞給孫權。
“趙咨不負主公所托,曹丕已封主公為吳王,加九錫。魏國使者正在來的路上。”
“好!”
孫權接過仔細看罷,方才長出一口氣。
最近漢軍勢大,一如當年赤壁之戰時的曹操給他極大的壓力。
加上近來不是丟城就是折將,今日更是失了一位大臣,現下終于也得到了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既交好魏國,孤即日便可專心應付大耳賊,勢要讓其自取其辱!”
“日前李異、劉阿戰敗丟失秭歸,孫恒在夷陵恐獨臂難支。孤欲尋一帥才前往統之,卿可有推薦人選?”
張昭奏道:“臣舉一人,陸遜陸伯言!此人雖為儒生,但胸有雄才,腹有偉略,以臣觀之,其才不下周郎,實為大將之才!”
……
時間轉眼來到八月,漢軍拿下秭歸后繼續保持著高昂的斗志東進,先后多次挫敗東吳左都督孫桓,迫使其收縮兵力龜縮于夷陵城中。
這日,漢軍細作來報:
孫權已受曹丕封賞,稱吳王。又拜陸遜為大都督,此刻正率軍五萬向夷陵而來。
放下手中簡報,劉備側目看向劉禪:
“先前你整日在我面前說陸遜如何,不曾想今日此人當真得拜大將,你對此人有多少了解?”
前陣子劉備已向成都的諸葛亮修書,言明要將阿斗留在身邊。
原本以為諸葛亮會堅決反對,不曾想也十分贊成阿斗留下,認為“太子已年長,當通曉兵事。”
此前劉備對與陸遜此人,也并沒有過多的關注——一介世家儒生而已,沒有任何出奇之處。
但今日陸遜既已得拜大都督,自然要對即將到來的對手再多了解一番。
見劉備終于重視起陸遜來,劉禪內心一喜。
要說多了解陸遜?那也沒多少了解。
只是知道陸遜最輝煌的一戰就是后世口口相傳的火燒連營七百里。
當然,這個故事現在還沒有發生。
“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能力猶在周瑜、魯肅之上。”
但劉備眼神中透著疑惑,對劉禪的說法極度懷疑。
“此人之前聲名不顯,當真有如此能耐?”
周瑜和魯肅的能力他是知道的,即便是呂蒙,在當上大都督之前也曾是東吳名將。
唯獨新任的這個陸遜,以前只是知道有這么個人,似乎還只是孫權的幕僚,似乎平平無奇的樣子,不然何以聲名不顯?
昔日周瑜、魯肅、呂蒙在時,也沒見此人出彩,今日前者皆亡,東吳派出這么一個儒生來當大都督,怎么看怎么都像是因為無人可用,臨時趕鴨子上架。
劉禪搖頭不止:“陛下千萬莫要小瞧此人!呂蒙不過一莽夫耳,卻為何能奇襲荊州一招得手?我懷疑襲取荊州的計劃多半就是此人在幕后操縱。”
是不是陸遜在背后操縱劉禪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呂蒙襲取荊州,陸遜必然參與到了其中。
既然劉備對陸遜的能力表示懷疑,那就給陸遜再吹一筆功勞,看他還無動于衷?
果然,一聽陸遜參與了襲取荊州的計劃,劉備的眼神立刻變得犀利了起來。
“既如此,此人來得正好!朕必欲取其頭祭奠云長!”
于是召黃權、馬良二人前來議事。
“今孫權已投靠曹丕做了吳王,又拜陸遜為大都督,率軍五萬而來。我軍必須在陸遜到達之前吃掉龜縮在夷陵的孫桓所部!”
黃權一聽便是一驚,心思迅速轉動:
孫權投靠了曹丕,那便意味著漢軍有可能會面對來自吳、魏兩方面的夾擊。
故而陛下是想趕在吳、魏調動好人馬之前搶先拿下夷陵,打通出川最后一道屏障,占據有利地形?
只是如今孫桓帶著數萬吳軍龜縮城內不出,未必那么容易攻下夷陵。
但……吳軍主將孫恒剛及弱冠便已拜得左都督,想來少年心性急躁未除。
“陛下!臣有一計或可與那孫桓試上一試。”